树立符号意识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2018-11-28蔡冬华
蔡冬华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海中心小学,福建莆田 351162)
引 言
符号具有抽象、直观、灵活、明确的特点,它可以将繁杂的数字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以便于学生深谙其中的规律,调动思维[1]。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地适宜地渗透数学符号,借助符号使学生对公式与定律的记忆与应用建立在深刻的理解之上,进而培养其数学模型思维,深化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高效计算,把握符号工具
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小学生接受新知识较快,但是经常会出现失误,往往是对算法盲目记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应在课堂上合理取材,利用符号对重点计算题进行讲解,再配合练习题,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体验解答运算题的思考过程,学会善用符号工具。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我通过课堂小活动,让学生亲身探究,以实际结果来为教学做铺垫,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首先,我在黑板上列出两列计算题,一列为:21×4+29×4=( );18×5+32×5=( );47×3+23×3=( )……另一列为:(21+29)×4=( );(18+32) ×5=( );(47+23)×3=( )……接下来,发起小竞赛,让座位是单数排的学生做前一列题,双数排的做后一列题,比较哪排做得最快。计时开始,学生都迅速进入思维高速运转状态。实际结果证明,双数排的学生虽然做题速度有快有慢,但平均运算时间还是比单数排的学生要少很多,并且他们的运算结果是一样的。看着单数排的学生失落的眼神,我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引:“大家想一想,讨论一下为什么运算结果都相同,但双数排的同学速度普遍都很快呢?”学生在交头接耳的探讨中发现,第一列题为两个数乘一个相同的数之后的和,第二列计算了这两个数的和之后乘那个相同的数,其结果相等且后者运算更简便一些。通过这个规律,我顺势将符号表达方式引入:“那么哪位同学能用○、△、□或者你喜欢的符号将这个规律呈现出来?”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在黑板上画出○×△+□×△=(○+□)×△。学生在活跃的课堂竞赛中收获了知识,认识了可以替代数字的一种新的学习工具——符号。
在难以理解而又应用频繁的公式,学生常常会混淆,通过高效运算练习,让学生把握到符号工具的便利使用。
二、逻辑推理,训练符号思维
符号的特点十分适合学生利用其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不仅能认识图形、符号,还要善于学以致用。拓展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旨在训练其符号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时,练习册中出现了一些选做难题,如若干个点中任意三个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选取6个点,可以将其中的点两两连接成多少条线段;若改为8个点,请说明结果如何变化。针对这个抽象的问题,学生大多都陷入泥潭,有的甚至不理解题目含义。我在讲解习题时,通过让学生类比此题做出肢体行动,来体验题目深意。“假若我们班的学生就是这若干个点,现在我选取6个学生,每个人都和其他人两两握手一次,大家数一数每个人需要握手多少次?”然后,再选取8个人进行同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实际的行为动作计算出了结果。借此机会,我再向学生提问如果10个人来进行这样的握手,要进行多少次?并让学生自行探寻其中的规律。学生开始通过回忆刚刚的实践活动继续思考,很快得到答案,10个人两两握手需要9+8+7+6+5+4+3+2+1=45(次)。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使用通用公式来快速化解问题,即让学生想象如果是N个人结果如何?通过教师助力,学生合作,最后推导出(N-1)+(N-2)+……+2+1=以字母符号表示解题通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对很多用文字来表达的抽象题不理解,教师通过化解题意,引导推理,让学生利用数学符号彻底理解一类的做法。
三、多元转化,深化符号理解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学生不仅要认识符号所表达的数学规律与数量关系,还要学会应用符号,具备多元转化符号的随机应变能力[2]。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语言中提取重点用符号呈现,同时,也能将符号转化为文字、数字、图像等更多形式,以此来深化符号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时,书本上使用文字来表达方程思想,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枯燥、乏味,不易提起兴趣。我通过进行微小的符号转化讲解,适应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便让学生从乐趣中懂得方程的解答与普通算式的异同,从而提升学生对符号的认知与理解。由于学生在以往的四则运算学习中已对“15+( )=57,12×( )=72……”一类的计算题目掌握得相当成熟,现在可以把这类填写括号结果的题目引入方程的学习当中,将原式化为“15+x=27,12·x=72……”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类比计算出x是多少。其间,我以趣味语言进行引导学生把“( )”符号转化为“x”符号:组成括号的左右两部分独自站立实在太累了,想靠在一起,于是它们组成了“背靠背”生活的x。很多学生在听到如此诙谐的解释后会大笑,但是在课余回味时,这个将两种表示符号的转化意识却深深地映射在其大脑中,也明白了其实填写进括号里的数值就是所求得的x。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小技巧,让学生在沉醉于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深化符号意识,提升课堂效率。
四、强化应用,领悟符号价值
活学活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每个知识点时都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问题,而在文字繁多又看似绕弯的应用题的解答教学中,应锻炼学生提取重点信息,用简单、合适的符号简化题意,进而产生解题思路的能力,逐渐领悟符号的价值意义。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时,会遇到一些较长的题目要求,不仅文字烦冗,还会在已知条件中设下圈套。不可否认,这样的题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不应在日常教学中轻视此类训练,要引导学生不要进入题目误区。如围绕题为“某圆柱的体积是某圆锥的2倍,此圆柱的高是圆锥的倍,请问该圆柱的底面积与圆锥的比值是多少?”进行小组讨论并列式计算。经过紧张的思考与探讨之后,有的学生已深谙其理,而有的学生还是较为茫然。我并没有第一时间给予解答,而是因势利导,将解此类题型的步骤与学生分享:第一,题目中给予我们很多数量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设定符号将其表示出来;第二,关系式列出来以后,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找出其中的联系,思考并推理计算;第三,一定要将第二步计算得到的结果带回到题目中进行验算,这一步同学们绝对不能忽视。通过进一步指导,学生都能把题目表示为:V柱=2V锥,h柱=h椎,求解S柱∶S椎=?
的过程,简单带入V柱=S柱h,V椎=S椎h,将结果导出。
潜移默化地使用不同方式对学生的符号意识进行深化,让学生享受到使用符号来简化解题的便利,助力其参悟符号的使用价值。
结 语
总之,使学生较为成熟地建立符号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与训练,不断摸索、改革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其审阅、分析、应用符号的能力,丰富数学核心素养。
[1] 陶红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J].西藏教育,2013,(09):22-23.
[2] 张超.培养学生符号意识,把握数学文化特质[J].华夏教师,2017,(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