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的“先做后导”
2018-11-28曹官福
曹官福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江苏张家港 215600)
引 言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道: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注重操作性,在进行操作性学习时,要注重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互动,要求学生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结合与学生年龄阶段相对应的思维特征,在选取作品时,要保证作品能够被感知并且作品内容形象,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如今,新课程改革正在大力推进,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先做,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引导,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又动脑的目标。那么,在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先做后导”的教学模式呢?
一、借助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先做”
先做,并非对学生放任不管,而应当是教师在所创设的环境中对学生提出活动要达成的目标及具体的要求,并为学生设置简单的问题,给予一定的任务指导,让学生以个体或者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习。
1.引导先做预习
要想做到“先做后导”,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这也是事先主体先行的重要基础。在进行教学过程时,可以把问题记录到教材上面,同时也可以使用“导学单”的形式,提出一两个预习要求,在课堂学习开始之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依据所提要求开展预习工作,进而使学生养成材料准备、工具准备、方法准备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中国结——吉祥结》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上课前,对平时看到的吉祥结进行收集,同时对收集到的吉祥结种类和历史等信息进行了解,然后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进行信息共享,让学生能够对即将制作的挂件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学生的设计创造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引导模仿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依然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之后慢慢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为学生学习创设合适的情境,直观而形象地把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可以令学生更加清楚地感知形象,从而获得创新的意愿。先做后导的环节之一便是进行模仿操作,这能够有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感性、直觉和综合地对研究对象内外联系进行理解,并真正理解对象本质,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练习操作技能。
例如,在教学《模仿制作》这一课时,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制作出木制品的零件,然后成功地对其进行了组装。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了一些技术,如剪切和粘贴等,同时也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一定的思考,这为教师的“导”提供了依据。
教师应在学生制作前讲明要求,接着安排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让每位成员都有各自的制作任务,并按照计划要求来进行设计制作,并确保每个成员都有操作实践的机会。通过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学习,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帮扶、分工合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之间更加团结。
二、关注创新思维,提升“后导”实效
1.“导”有针对性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先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生碰到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完成,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操作,要对学生的合作研讨进行引导。学生可以从其他学生处获取一定的帮助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作为参与者,为学生指引方向,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模仿制作》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拓展性制作活动——制作水火箭。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问:“如何对水火箭中的身体部分和尾部进行组装呢?”有学生给出答案:“尾部是用可乐瓶做的,我们可以把开口大的一端放进箭的身体部分。”我说:“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来固定,多缠绕一些就可以了。”“老师,您说的两个方法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我已经把可乐瓶的头和尾部分给剪掉了,导致我现在只剩下了中间的部分,没法插入箭的身体部分,也无法用胶带来固定。”我请大家来帮忙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开始用备用瓶尝试起来,有的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比画。一会儿,有学生说道:“老师,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可乐瓶一端剪成相同的四个部分,并都剪一个小口,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瓶身进行扩展,之后把它插进箭身中,再使用胶带把它粘在一起。由此可见,在学生碰到问题时,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的办法;无法解决的,则要适当地予以启发和引导,组织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在互动中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就会使教师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这样的方式学生很乐于接受,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导”有创新性
学生在创新时,首先是要做,只有在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交流和思维创新[1]。这样的方式也要求教师做出改变,教师在对学生解决问题进行引导时,要鼓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模仿制作》这一课时,某些小组完成作品木风车之后,开始对车进行试用。在试用过程中发现,他们制作的风车行驶很慢。对此,我要求学生停下正在制作的活动,一起参与到研究讨论中来。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车轮做成圆形,有的则提出可以将风斗做大,还有的认为可以增加风斗数量……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想法,这些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际操作提供了空间,有效发挥了学生对于问题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更加主动。
3.“导”有拓展性
劳动与技术“先做后导”里面包括了课内探究和课外扩展,这把家庭、学校和社会结合到一起。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发掘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将之设计成为多样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例如,在《劳动与技术》教材里,有一些种植部分的介绍和其他的劳动与技术所说的不一样,而完成这个活动需要的时间较长。这一过程是和劳动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学生要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掌握和提升技能和知识,这离不开某种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要真正学到这些技能与知识,学生需要查询相关信息、收集资料等。所以,教师要善于通过家长来更好地发挥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将活动从课堂内发展到课堂外,从而确保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
结 语
总之,劳动与技术教学使用的“先做后导”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创新时更加积极。这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做来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1] 蒋雄超.劳动与技术课先做后导教学模式构建[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Z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