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化“问题学生”四步走
——由一个历史故事引发的思考

2018-11-28

名师在线 2018年9期
关键词:鲁智深问题学生智力

李 恺

(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福建福州 350003)

引 言

前不久,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历史故事,思量万千,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颇有心得,现将其与读者分享。

《一个佛门两个庙》

话说鲁达为救金家父女三拳打死郑屠,东逃西奔,后被雁门县大财主赵员外推荐上五台山出家。

五台山众僧看过鲁达,皆曰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恐久后累及山门。智真长老说:“他是赵员外的兄弟,无论如何要给面子。你们不必疑心,待我看一看。”侍者焚起一炷信香,长老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从那神界回来,对众僧说:“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董事长一意孤行,且装神弄鬼传天意,五台山的总经理首座只好说:“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得从他,不谏不是,谏他不从便了。”

智真长老真心想留鲁达,赐他法名智深。可鲁达不学坐禅,整日酣睡,吃肉喝酒,借酒打人,还打坍了亭子,毁坏了金身,众僧被打伤十数个。五台山容不下他。长老只好修书给东京大相国寺的师弟、住持智清,将鲁达深遗往那里。

智清长老看罢书信,没说留鲁达,只是让他去僧堂暂歇。鲁达去了,智清长老唤集两班许多职事僧人商议:“这新来的僧人犯了命案,又在五台山大闹僧堂,他那里安他不下,却推到我们这里。可师兄如此万千嘱托的事,我们不可推故。”

大家看到董事长尊重咱,与咱商议;董事长又确有难处,不好得罪师兄,此人非留不可,于是想出个变害为利的妙招。寺外有片菜园,常被些小黑帮纵放牛羊扰害,咱们管不了,叫智深去管。

大相国寺的确有办法:规定这片菜园搞承包制,每日叫种地人纳十担菜蔬,余者都属智深用度。鲁智深不干,说要做都寺、监寺。相国寺的总经理又说了:你从基层干起,干好一年,升一次职,再干好一年再升,干好三年,可以升监寺。

鲁智深虽是个粗莽之人,也只好去管菜园子,再后来便有了倒拔垂杨柳的美谈。

很明显,身犯命案、性格豪爽、行为凶顽的鲁达与清规戒律的寺庙格格不入,可以说是寺庙的“问题学生”,然而他却在两个庙有截然不同的境遇。五台山真心想厚待智深,却让智深待不下去;大相国寺却会用好机制,用愿景管住了花和尚。其实,“问题学生”在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校、教师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也普遍感到有一定的困难。通过这篇故事,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一、转化观念,科学认识

鲁智深在大相国寺最终被安排看管菜园确实是恰当的归宿,而这样的决定离不开相国寺的管理者对其客观、全面的评价。一方面,鲁智深身犯命案,行为顽劣,难以被寺规所限、庙律所容;另一方面,鲁智深性格豪爽,武艺高强,可以解寺之忧,为庙所用。由此出发,才有了后面的变劣为用,世人称道。

在日常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学生。不少班主任在看待这一特殊群体时,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衡量,一味看到问题和缺点,习惯性地联想到危害和后果,由此出发,在日常沟通与管理中常常伴随着斥责、怒骂、讽刺、挖苦、冷落、放任,这只能让问题学生的老问题悬而未决、新毛病接踵而至。

其实,面对“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一方面应明确 “问题”是学生人生发展所必需的产物,学生发展的过程既是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过程,也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方面的暂时的冲突与矛盾,必然会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看待问题行为也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问题行为有它消极的一面,同时也必然存在它积极的一面,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和有效利用它,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应意识到“问题学生”是有潜力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逻辑、视觉、音乐、身体、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都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可以说,学校里没有什么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具特色的,教师应该满怀热情和希望,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多角度地评价、接纳每一个学生。

我校举办的首届班主任素质大赛中,有一个环节叫“画中有话”,要求选手在白纸上画一幅画来表达教育者心中的学生是什么。一名参赛者画了一个艺术体的“坏”字,博得了满堂彩,见图1。是的,“坏”代表着问题与烦扰,但是将“坏”艺术化地处理也能有亮色与惊喜。事实上,许多伟人童年时期的表现都是问题重重、令人沮丧。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练就一双慧眼,捕捉学生灰暗问题中蕴含的那抹美丽的亮色。

在日常工作中,我会对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建立科学、翔实的档案,便于以后的转化工作。档案包括“问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例如,在日常表现中,可详细记录问题学生在课堂、家庭生活、课余时间、校内活动、课外活动的表现,材料越全面越好,从中可找出共性,对症下药,为后面的转化工作奠定基础。

二、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细读前面的故事,不难发现,五台山与相国寺里的众僧侣对待鲁智深的态度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两寺都对鲁智深的顽劣忌惮有加,不同的是面对鲁智深,五台山的和尚先无奈收留再默然排斥,最后大打出手;而相国寺的和尚先理解难处,再集思广益,最后合理安排。同样一个人,为何所受待遇迥然?这和两寺住持大有关联。五台山的智真长老以势压人,装神弄鬼;相国寺的智清长老陈述客观,发扬民主。两个人都知道鲁智深的毛病,一个是护短,一个是示短,两个人都想留下智深,一个是强留,一个是巧留。方式方法不一样,所形成的氛围自然不一样,最后的结果肯定不一样。

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对于“问题学生”更是如此。一方面,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某些特定氛围中不和谐的因素相关联;另一方面,在学校中,班级是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因此,创设恰当的舆论氛围导向和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对“问题学生”的有效转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我带的上一届的毕业班中,问题学生较多:平时常规表现差,会抽烟,与社会青年有来往,逃课,组团去网吧等。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家境贫寒,有的因为父母忙于生意而疏于管教……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很清楚地知道,只有先稳定这批问题学生,才能稳定整个班级。首先,我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我们首先要好好做人,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各有所长,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歧视别人。”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其次,我还在学生中成立“学习小组”,根据不同“问题学生”的特点,依照优势互补、个性互补的原则,将其分配到合适的小组中。一方面,先找小组组员开动员会,说明该“问题学生”的情况,布置任务,通过完善组内管理细则来推动“问题学生”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小组”的建设,优化班级“微环境”,以团队提升带动个体进步,实现“问题学生”的包容与转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着力推动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既要有硬性规定,也要有弹性制度,比如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机会、有收获;通过对教室内环境的布置,如班级卡片、班训、标语、班级风采,和对师生仪表的要求来优化班级环境,达到对问题学生的无声教育。此外,教育者还可以利用班会或是个别谈话的方式教育问题学生,使之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乃至爱护他人,学会爱自己、爱生活,再引导他们爱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由小及大,层层递进,逐步升华。

三、“问题”出发,因材施教

鲁智深的主要问题在于行为凶顽,与清规戒律的寺庙格格不入,但安排鲁智深去管理菜园却是变害为利的妙手。在寺里,鲁智深的“问题”是难点;在菜园,鲁智深的“问题”是优点。

大量的个案表明:班级管理中,经常制造某些方面麻烦的“问题学生”可能是另一方面的优生。教育的使命就是尊重个性,创设条件,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个性特长,各领风骚。因此,我们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个性中的智力强项和特长差异,搭建满足他们智力强项和特长发展的平台,激发兴趣,表现自我。

曾经有这样一位女生程同学,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偷懒懈怠,成绩长期在倒数徘徊,进入高三也没有丝毫改观。她痴迷小说和科幻电影,上课经常弯下身在抽屉里用手机看小说,放学在家更是如此,作为班主任的我和家长磨破了嘴皮,想尽了办法都没有用。有一天,我看到影视编导专业的招生广告,觉得她比较符合,就推荐她去报名参加培训。培训的内容非常符合程同学的爱好与特长,不管是影评写作还是故事编写,她都很有想法,得到了培训教师与同学的肯定。她参加艺术专业省考和校考的成绩喜人。优秀的艺考成绩让她有了更高的目标和更强的动力,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程同学的表现大有改观,最后考取了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

世上本没有庸才,都是放错了位置的天才,“问题”既是学生成长的障碍,同时也可能是学生飞跃的起点[1]。这需要教育者多角度地分析“问题”,顺应学生本性,点燃学生兴趣,才能唤醒“问题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记忆,开启其幽闭的心智,放飞其囚禁的情愫,从而使学生不断迈向个性化发展。

四、科学管理,有效评价

相国寺让鲁智深去看管菜园确实是好点子,好点子要有好结果,要靠好管理。相国寺将菜园让智深承包,既满足了寺里的供给,又充实了智深的钱囊,解决了现实问题;提出提拔智深的条件,既保证了菜园的安全环境,又安抚了智深的不满情绪,维护了长期稳定。这既有道理,又讲人情,如此一箭双雕,就是共赢。

教育是慢的艺术,转化“问题学生”更是一个长期工作。一个问题学生最终能不能走上良性轨道,管理方法是关键。在这里,我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谈如何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评价与激励带动管理,实现对“问题学生”转化。

我将“问题学生”融入各个小组,将个体评价与捆绑评价相结合。众所周知,“问题学生”可以和教师对着干,和家长拧着来,但在同学中却相对和气。同伴间的互动往往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若只有个体评价,“问题学生”要么自卑,要么自弃,若以小组捆绑来评价,个体落后不会显性呈现,可以避免过度自卑和轻易自弃。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因为“问题学生”影响小组整体发展,导致在小组评比中该组长期落后,打击组员的积极性。那怎么处理呢?首先,我找组长和优秀组员交流,让他们明白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发展,其价值远远大于外在的荣誉,对“问题学生”要多一分耐心,和他们一起完善组内计划和小组规定来推动“问题学生”的转变。其次,长期关注该“问题学生”,与其谈话,希望其增强小组荣誉感,帮助他分析问题所在。若是表现落后,则帮助其增强责任意识和规划意识,加大组内约束;若是学习态度问题,帮助其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确定目标,协调开展组内互助。当然,如果确实没有太大改观,就在下一次小组调整中将其调到总体实力最强或者是最有可能帮助他的组,我们可以等待或者创造新的教育转化契机。

结 语

对“问题学生”的个体评价,我主要采用“月综合评价表”。该评价表以“做好人”为主题,将“道德规范”“学习能力”“课余生活”三大方面细化成诸多维度,让学生进行自评,同时设置“我的好人感言”“发现身边的好”“我还可以更好”三个板块,让“问题学生”多关注自己、关注他人,也意在让同学们多关注班级里的“问题学生”。与评价相关联的是表彰激励,若“问题学生”有明显进步,在某些方面有大的改观,或是为班级做出特别贡献,我都会进行表彰激励:优先选择座位;在班级宣传栏展示个人风采;家长会表扬;教师亲笔写的卡片、书签、书籍;担任班干部……通过创设各种特色激励方式,让“问题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张蕾,苏春景,李莹莹.当代“问题学生”的类型及其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09):74-78,73.

猜你喜欢

鲁智深问题学生智力
变身鲁智深
与鲁智深的“密会”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鲁智深打官司
欢乐智力谷
菜园主管鲁智深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