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地理教学中
2018-11-28孟飞
孟 飞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江苏苏州 215028)
引 言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初中生学好地理有助于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初中地理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成效。
一、依据新型教学理念,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执行者、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观念行为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利用互联网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1]。在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增进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配合,提高课堂效率。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还能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例如,在“水资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讲解。一部分是教材上的水资源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状况,了解水的分类,明确不同类型的水之间的区别。这一部分着重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理知识,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部分则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理念。例如,学习相关资料后,发现老子《道德经》中的《水善》一文,其主要思想能够起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教师便可以对学生进行渗透工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赞扬了水的善良、包容的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善发展,将来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二、借助多媒体工具,挖掘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前提,教师要依据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脱离教材的讲解,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成效,还会影响地理教学课堂效率。因此,教材的选取与挖掘,不仅会关系到教师教学成效,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成效,就要细心地探究地理教材,挖掘出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教学是其主要部分,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细心深入地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对教材进行直观展示,制作PPT等。通过多媒体工具的辅助,教师能够轻松地挖掘、使用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教材。
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一课之前,教师应积极探究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提前准备,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在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讲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在经济开发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该怎样保护环境。其次,讲解完地理知识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一步深入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向学生讲解我国现阶段的资源开发现状,以及环境常见问题,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以此来引起学生对环境破坏问题的重视。通过环境破坏现状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教师还应具体地呼吁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做到不扔垃圾、不乱涂鸦、不随地大小便,并向家人传播环保理念。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既包括丰富的地理现象知识,又蕴含深奥抽象的科学道理。因此,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践进行辅助教学。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在说明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促进学习成效的提升。实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教师也应抓住实践活动,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中相互协调互补,通过教材的理性学习辅助感性认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例如,在《自然资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理论知识学习之余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自然资源的存在状况进行走访调查,利用手机、摄影机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拍照记录。比如,城市土地、河流、绿植的现状,河流存在的污染源从何而来,城市垃圾清理状况现状如何,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表现等。通过具体的实践调查,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自然资源污染的具体情况,并且深刻地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学生有了环境保护意识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城市垃圾清理、污水沟清理等实践活动,亲自践行环境保护理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白环境保护必须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道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解决困难,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四、结合互联网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地理中也蕴含了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利用并且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效[2]。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确认教学目的,思考学生要“学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学”,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对于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同样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需求等,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渗透工作。通过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学生能够学到的不仅仅只有知识,还能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今后的学习成长与发展。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渗透。这一课主要指出了天气现象变化多端的特点,教师便可以结合互联网为学生展示天气快速变化的状况,增进学生的了解。此外,教师可以联想这一篇课文中所蕴含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相关的内容。比如,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气候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恰恰体现了这一知识理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自身看待事物的能力,培养长远的战略思想。
结 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不仅要重视讲授教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该依据新的教学理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借助多媒体工具结合适合的教材进行教学,利用现代化技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合互联网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丽美.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结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02):44.
[2] 钟海姣,秦建新.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时代教育,2014,(1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