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年级语文朗读指导的策略
2018-11-28福建省长汀县童坊中心学校胡标盛
福建省长汀县童坊中心学校 胡标盛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朗读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不仅是学习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再加上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在农村起始年级,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至关重要。
一、依课标,落实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课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目标,指明朗读目标的落实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而要按照朗读的层次性要求由浅入深地进行指导。
1.正确地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地读。在指读基础上练习扫读,正确断句,不读破句,最后能流利地读,连贯地读,这是进一步的要求。
3.传神地读。在初步了解内容,初步领会情感基础上正确地把握好语调,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较为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这是朗读更高的要求。
二、巧设计,追求朗读实践的成效性
二年级小朋友,对朗读有兴趣。可他们自己读却不那么令人满意,需要老师设计恰当的朗读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多样的朗读实践中学习朗读、兴趣朗读、成效朗读。
1.改变形式兴趣读
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接触最多的是儿歌,儿歌的形式会让他们备感亲切,为做好幼小衔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教学课文及朗读时,我改变文本的排列形式,把它排成“诗”的样子,例如课文《太阳》第二段变成的“小诗”:
我画了个
金黄色的太阳,
送给秋天。
果园里,
果子熟了。
金黄的落叶
忙着邀请
小伙伴,
请他们尝尝
水果的香甜。
学生带着诗的韵味朗读,喜欢读,同时对朗读的停顿也有了意蕴。
2.联系生活感受读
《夜色》这篇课文讲的是六七岁的孩子从怕黑到喜欢亲近大自然的事。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这样的阶段,文本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你怕黑吗?害怕的时候你往往会做怎样的动作?
生:我会皱着眉头不敢看。(学生做动作)
师:老师感受到了你的害怕,请你读读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生读: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另一生:我会缩着躲着。(学生双手抱臂,做出瑟瑟发抖的样子)
师:就这样做着你的动作来读一读这句。
(课件出示: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师:每个人都经历过小时候,我们都有怕黑的那些日子,让我们想想那时候的自己,连起来试着读读这两句话。
这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胆小害怕时的感受,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把自己怕黑的情形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皱着眉头,半闭着眼睛,读着“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那种胆小可爱的样子很传神。
3.想象画面体会读
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教学《端午粽》:“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时,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创设回忆端午节煮粽的情境,再引导学生想象着一掀开锅盖,香气扑面而来,满锅的红豆粽、鲜肉粽、红枣粽的画面,想象着“我”迫不及待地取粽、剥粽、咬粽的内心!最后让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读。学生读时,幸福洋溢在脸上,读得兴趣盎然。
4.重点语句“反向”读
“小鱼儿在荷叶底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是《荷叶圆圆》的重点句。我阴沉着脸,用悲伤的语气读完这句后,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当我又用同样的语气重复一遍时,班上举起了一双双小手,他们告诉我“老师,您这样读不好”,我假装委屈地说:“我这样读怎么啦?”一句话激起了学生们的思绪,有的说:“小鱼儿笑嘻嘻的,要读得高兴。”有的说:“小鱼儿游来游去,要读得开心呀。”还有的同学说:“小鱼在荷叶底下乘凉,它一定很喜欢荷叶!”……我不停地点头,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原来是这样,那谁能读一读,让老师学一学呢?”这下,大家可乐坏了,个个跃跃欲试。同学们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起了这句话,更有学生特意把“笑嘻嘻”和“很美很美”读得很响亮,俨然像个小老师。就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反向”读中感知了句子表达的感情,且读在了脸上。
5.范读引导模仿读
对于模仿能力较强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引导他们学习、模仿老师的朗读,对提升孩子的朗读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教师的范读、带读,学生模仿老师读文本内容的语气、语调、重音以及表情和肢体语言,多方面受到感染。教学中,还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朗读音频、视频带读,还可以让班上朗读好的“小老师”带读,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还有“指名读”“赛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领读”“自主选择读”“配乐朗读”“对手挑战读”“动作表演读”等等。教学中,设计生动活泼、花样翻新的读法,让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自由徜徉于课文的语言之间,可谓其乐融融!当然,朗读指导时,也要结合课文内容巧妙采取适宜的朗读方式: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本中的内容、层次时,可以采用引读的方式;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以采用齐读的方式。这样,就能使朗读更到位,收到更好的朗读成效。
三、善激励,注重评价方式的丰富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的确,一句赞赏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下关爱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备受鼓舞。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朗读,我总是恰当、巧妙地运用积极的评价语言;两星期一次的班级“朗读会”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近期所学的课文语段进行朗读,评选表彰班级“朗读之星”;每周末,由家长上传孩子美文(内容统一下发)朗读的视频在微信群,我逐一进行鼓励性点评,周一对朗读优秀者和进步者颁发“朗读小能手”精致卡片;对于能观看电视“朗读者”节目、参加“清玄杯”公益朗读大会的学生我都给予点赞。总之,朗读能力提高的途径是朗读实践,丰富多样的积极评价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主动朗读的激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