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学程三“度” 提高审美三“力”
2018-11-28吴克勤
吴克勤
(江苏省海门市三厂初级中学,江苏海门 226100)
引 言
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1]。笔者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展开了探究活动,希望实现美术教学的最优化。
一、调控学前的关注度,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
(一)选择适切内容,精准解读作品内涵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画作,再从作品中找到精华之处,可以采取“知人论画”的方法。“知人论画”是通过了解作品的作者,再去理解画作,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理解画作的效率。面对繁杂的“人”和“画”,首先应考虑选择那些对解读画作起重大作用的内容,建立“人”与“画”的内外关联,为审美服务。以梵高的作品为例,梵高的作品中倾注了作者浓厚的感情,学生在感悟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探讨作者用何种方法将感情揉入作品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作者的内心独白,感悟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探寻作者对生活的领悟、情感的宣泄、生命的凝聚,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吸收作者所表达的健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二)预设问题情景,定向诱导探究思路
预设“问题情景”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认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首先考虑新课程的铺垫问题;其次考虑美术知识的逻辑化问题;最后考虑美术知识的应用问题,形成结构性问题组。教师在为学生预设问题解决的情景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
(三)打通交流渠道,初步搭建欣赏框架
“知人论画”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与画作对话。
(1)教师引导学生由艺术符号幻化艺术形象。艺术符号能够唤起观赏者的生活回忆,联系已得经验幻化出完整的艺术形象,并获得深入的艺术美感。笔者认为,要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首先应该调动学生的过往经验,让学生感悟画作中的形象美感。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推敲,根据欣赏对象的多样性特征,使评价语言更符合作者的思维方式。教师要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推敲揣摩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的扩散性。
(2)教师引导学生由事物表象摸索内在情志。美术作品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渲染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赏析中由事物表象摸索内在情志,帮助学生在掌握艺术符号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实现三个突破:第一,将艺术符号上的“景物”化为心目中具体形象化的“景物”;第二,由具体形象化的“景物”虚化成一种艺术境界;第三,进一步从艺术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在情志,更准确地解读作品。
二、激发学习过程中的兴奋度,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一)洞开想象之门,唤醒审美认知
想象力以表象为基础。美术作品往往取材于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匮乏,与一些艺术作品存在时空差别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笔者认为首先应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不能把学生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而应当将社会生活实际引入教学之中,带领学生走入丰富的课外世界,拥抱自然、生活和艺术,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学习、审美、思考积累知识,储存感性经验,缩短物我之间的距离,架起一座由“迁想”通向“妙用”的桥梁。
(二)触发情智燃点,引爆审美思维
审美想象以情感为动力,情感又是审美想象的“鼓风机”,正是情感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能激起并推动审美想象活动的展开和深化。如果没有情感作为中介和动力,想象活动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审美想象的深入发展会进一步激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波荡,使感情变得更为浓烈。笔者认为要驱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首先要引导其酿酝情感,推动想象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隐含的健康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成长中积累丰厚的情感底蕴。有意识地移情,让学生在想象中赋予事物生命的血肉,美化、情化事物,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冲动。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修饰情感表达。
(三)组织多元互动,交流审美体验
在欣赏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质疑、争辩和补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其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并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相互探究与交流中释疑解惑。组织多元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激活过往经验,将思考引向深处,迈向未知领域,达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的目的,从中获得更多审美感悟。
三、拓展学后的自由度,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一)构筑鉴赏阶梯,收获成功喜悦
将问题梯度化,构筑鉴赏阶梯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愉悦审美的机会.笔者将容易解答的问题有意识地分配给平时沉默寡言、思维滞后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他们的回答可能不完美,甚至是错误的,但这恰恰是极佳的教学契机,可以由此引导其他学生讨论、补充,提高学生的知识思辨力,通过不断矫正错误思维,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例如,“对同时期不同的画作,从人物、场景表现上有什么不同?从审美角度看有什么不同?”等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让发言积极、思维深度高的学生回答并陈述理由,让这些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开设品悟论坛,分享思维成果
在赏析外国风景画时,为了让学生在审美中尽情想象,笔者选取一些有歧义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辩论,使学生在辩论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例如,笔者以《星月夜》和《雪中猎人》两幅不同时期的风景画代表作的艺术特点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表现形式和内容展开辩论,发表不同的观点。
《星月夜》中画家梵高运用旋转而富有动感的笔触,目的是:①为了表现月亮的明亮、闪烁;②为了表现山村的宁静;③为了表现笔触的动感。
《雪中猎人》中画家勃鲁盖尔运用单纯而细腻的笔触,让山峰、村庄尽收眼底,还运用橙色表现火焰进行抒情,目的是:①为了表现雪中的寒冷;②为了表现猎人的纯朴;③为了表现远处的溜冰,热爱农村风景的心情等。
(三)搭建表演舞台,共创审美之花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把有争议的作品作为演出内容,搭建表演舞台,让学生在表演中产生思维碰撞,在评点中彰显个性,在展示中抒发个人魅力,如演绎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角色,呈现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拉着纤绳饱经风霜的纤夫的艰难步姿。让学生看到纤夫们的不同经历和真实写照,感受画家的情感和心境,感悟成功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领悟画作所反映的一支在苦难中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形象,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结 语
在美术教学中实现审美创造,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捂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其中之一,如何将教学策略运用得体,是我们思考实践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