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语言文字 让学生的表达更有味
2018-11-28娄益
娄 益
(江苏省如东县新店镇初级中学,江苏如东 226432)
引 言
叶圣陶先生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恰其种。”这句话指导我们在文本细读时,要抓住语言要素,潜心涵泳,扣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反复品味,明文本之意,解文本之情,辨文本之真,引领学生更有味地表达。
一、课堂呈现
以笔者执教《柳叶儿》时,对语言文字品读处理的一个片段为例。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本文的题目,比较“柳叶儿”和“柳叶”有什么不一样?
生:题目“柳叶儿”中多了一个“儿”字,语言更活泼、更亲切,情感更浓,流露出对柳叶儿的喜爱之情。
师:这就是一字的情感。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流露出作者对柳叶儿感情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的感情。
生1:“柳叶救过我的命。”从这一句我读出了作者对柳叶的感激之情。
生2:我从“多亏了那些树叶,吃了一茬,又长出了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也读出了作者对柳叶的感激之情。
师:将这一句中的“!”改为“。”,再读一读,感情一样吗?
生:感叹号感情更强烈,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柳叶的感激之情,用句号感情较平淡。
师:这又是一个标点符号的感情,在品味语言文字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这些。
师:那么,作者回忆了与柳叶儿相关的哪几件事,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1:摘柳叶儿和吃柳叶儿。
生2:我认为应将“摘柳叶儿”改为“抢柳叶儿”更好。
师:说说看,你为什么这样修改?
生2:文章在第七段中说“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所以,我觉得用“抢”更合适,更能看出他们当时饥饿的程度。
生3:在第九段也提到“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抢”。
师:是呀,因为饥饿,他们不得不用“抢”的方式获得柳叶儿,维持生命。
师:我们平时肚子也会饿,课文中的饿跟我们饿的感觉一样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比较一下原文和改句,哪个更好?组内交流一下,谈谈你们的看法。
(白板展示 )
原句:那一年,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改句:那一年,家里的米面吃光了,前一年的馒头干吃光了,园子里的蔬菜吃光了,大家又摘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在小组交流时间,组员在组长的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交流,认真完善答案,学生展示环节精彩连连。
生1:原句更好,原句中说“地里的野菜、前一年的干地瓜秧、榆树皮吃光了”,可见当时是何等饥饿,为了填饱肚子,只要能吃的都拿去吃了。
生2:我认为原句表达的饥饿程度更深,在这种情况下,下文写“抢柳叶儿”就显得合情合理,用“摘”显得太悠闲,与语境不吻合,从这一点上,我们更能体会出作者对柳叶儿的感激之情,这时的柳叶拯救的可是大家的生命。
师:是啊!我们饿了,也会吃,但在当时,他们饥饿,不吃,意味着死亡;吃,就是维持着生命。现在,我们饿,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至此,也许我们更能体会到作者对柳叶儿的感激之情了,也更能体会到作者为何用“抢”而不用“摘”了。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段文字,你们理解了那份“苦中略带涩的滋味儿”了吗?请细读“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相关文字,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二、课堂总结与反思
审视课堂,笔者将品读语言文字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情感发展的教育手段,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营造了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真正融入文本,带着感情去读,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让表达的味道更浓了。回顾课堂,如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展现课堂“灵动而有味的表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基于文体特征品读语言文字,让表达更有文体味
《柳叶儿》是一篇叙事散文,描写了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作者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这类以叙事为主的散文,作者常常通过叙写一件事来表达主观感受,寄托情思。所以,情和理是散文的核心。品读散文的关键,就是体会作者个人的性情和独特感悟。基于这一点,笔者将课堂重点放在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上,这也是散文阅读的关键。
(二)基于学情特点品读语言文字,让表达富有生活味
对于《柳叶儿》一文中所蕴含的感激之情,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丰裕的今天,学生是很难体会的,也很难理解作者多年之后品尝柳叶儿时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基于这一点,怎样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跟作者的情感相通,成为课堂的着眼点。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品读语言文字,品读出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妙处”,融进文本,读懂感情。于是,课堂上,笔者通过对照比较,辨析语言,将第四段原句和改句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读懂饥饿,读懂感情;通过咬文嚼字,推敲词语,对“摘”和“抢”“儿”字仔细推敲,反复品读,体悟感情;通过特殊标点符号的运用,将“。”和“!”互换,从细节入手解读感情。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复品读,并将今天的“饿”与当时的“饿”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受生活,走进文本,更真切地感知情感。这样,文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文字,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表达时就有了支撑点,表达也具有生活味,课堂自然也成为生活的课堂。
(三)基于实际生活品读语言文字,让表达富有人情味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学生无法体会文中“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儿几乎撑得透明。”这一语句所蕴含的爱,苦难中有爱,这样的爱是多么难能可贵!基于这一点,借助文本,在品读文字过程中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唤起学生心底对亲情的回归,当“珍惜”“感恩”“回报”这类词语从我们口里说出来时,我们的表达就是有人情味的表达,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生活也自然更有人情味了。
结 语
在渴望语文味儿的今天,为了让学生凝神静听,大胆表达,表达更有味儿,教师语文课上要关注文本,以学定教,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文本装进心里,和文本融为一体,以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生活之间真正的心灵相约,形成碰撞、交流、融合的课堂风景,这样的风景是实在的,又是灵动的;是常态的,又是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