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研学后教”模式设计的研究

2018-11-28冯炽恩

名师在线 2018年34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分配律容积

冯炽恩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东沙小学,广东广州 510000)

引 言

数学是小学生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学习相关的数学原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一些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困难重重,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一些生动的教学视频,在贯彻“研学后教”的教育思想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主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素养。

一、“研学后教”的基本内涵解析

“研学后教”指的是以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建立健全学生的理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1]。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能仅仅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与模仿,而应当经常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要点。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先是教师“教”,然后是学生“学”;与此相反,“研学后教”则是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这种教学模式大体分为以下四步:课前预习—课堂研学—课堂后教—课下训练,即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行之有效的研学方案,组织学生预习,让他们课前拥有预习资料,课堂上有讨论对象,课下有知识拓展。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观完全吻合,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积极投入,自主学习与探索,继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研学后教”模式设计策略

(一)设计教学视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展现的是“先教后学”的思想,而“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具体包括学生课前自学、课堂讨论研究、课下反馈等环节[2]。这一模式的有效落实需要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视频,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因此,为了更加精确地浓缩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教师应当事先做好教材的研读工作,深入挖掘书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掌握各个时期的不同知识点,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进而有侧重点地设计视频。教师也可以将相关问题作为线索,并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例巧妙地联系起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时,怎样让学生掌握“几分之一”的概念,从而构建基本的分数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制作教学视频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插图,从中伙佳节,全家分吃月饼的生活场景,引入怎样分月饼才公平的话题,继而使学生对分数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利用学生自己预备的圆状手工纸,以及视频里“分月饼的几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列举大家熟知的比萨,阐述平均分与几分之几等重点概念。

(二)开展研讨实践,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小学数学的学习侧重于实践与探索,往往需要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与动手操作,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研讨以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孩子亲自操作,以便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探讨数学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创建合作式的探究小组,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讨论时间。数学教师也可按照本课重点,确立讨论的问题,引导同学分组讨论研究;或者让同学认真收看视频,自主学习,将疑惑及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这样就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期间,教师作为一位引导者、支持者,尽量不对学生讨论过程加以干预,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进行点拨与指导即可。

例如,在“运算律”教学中,通过观看相关的教学微视频,很多学生可以记住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所以,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直接归纳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让学生主动得出“两数之和与一个数的积,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所得的积相加”的结论。接下来,进入研讨环节,学生主要围绕“乘法分配律的逆向使用”“两数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等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当加强巡视,及时归纳出小组讨论中产生的各种疑惑,并进行点拨。如两数相乘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因数进行转换,变为两数之和或差,再使用乘法的分配律法则。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讨论,有效地解决了实际问题,并在合作中实现了共同进步。

(三)贯彻教学理念,落实课堂后教行为

“课堂后教”可以分为两类,即教师教、学生教。学生教符合当前我国新课标中“合作式”学习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也增加了学生彼此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实现共同成长。教师教,就是教师进行的知识点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点拨应注重贯彻“三讲”与“三不讲”原则。前者指的是对学生产生的疑问加以讲解,侧重于学生易混淆的概念或知识;后者指的是学生若预先没有自主学习,则不讲;学生没有疑惑的不讲;有问题的时候,学生没有讲之前,教师不讲。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在课前预习时,学生碰到了问题,一般先向同组学生进行请教,突出“学生教”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对很多学生都很难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点拨,只是一定要遵从“三讲”与“三不讲”原则。再如,在“容积与容积单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预留充足的时间,以便小组成员讨论计算容器容积的方法,初步了解求物体体积与求容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排水法的基本原理。而在学生未提出问题以前,教师在此期间可以“不讲”,当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还需要先等等其他学生是否可以解决,当有学生能解决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坚持“不讲”。

(四)抓住课下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造性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训练通常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处理一些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或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自主创设问题情景,再积极地解决疑难。课下的基础训练与创造性的训练是“研学后教”的最后环节。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判断、填空、画高等练习。在设计“容积与容积单位”课下练习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电冰箱图片,引导学生练习求解电冰箱容积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展示相关视频,让同学们解决“凳子摇摆,怎样加固?”以及“通过排水法求圆球的体积”等带有创造性和延伸性的知识训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扎实地掌握相应的知识。

结 语

综上所述,“研学后教”是当前教学领域一种新的数学理念,改变了以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课前的充分研究,精心设计教学视频,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增强了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使教师的“教”更具针对性,全面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分配律容积
超声自动容积扫描系统在乳腺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数形结合 突破难点——“乘法分配律”教学新探索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巧求容积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让游戏“畅游”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反复确定 使研学问题显出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