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中的“伪合作”
——以小学语文中低年级为例

2018-11-28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文同学语文

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校 顾 奕

按照语文新课标精神,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合作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其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因此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合作”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合作”贯穿于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低年级语文教学多以“读”为主,我在教学时发现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刚入学的孩子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分散,部分孩子在全班集体朗读时不出声、听别人朗读时开小差。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我将“合作”引入课堂,丰富朗读的形式,变为男女生对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时,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就有了显著提高。在教学课文时我也有相同的经历,指名朗读句子时犯的错误已经逐字纠正过,语调语气也进行了指导,但一到了集体朗读就出现语气平淡、语调单一的问题,甚至语速越来越快、互相追赶,好似小和尚念经的感觉,重来几次效果仍不佳。的确,指名朗读纠正毕竟是少数同学,在四十多人齐读的大环境下要用小部分同学的声音去带动集体的声音是很困难的,同时,大多数同学自我纠正的能力还不足。这个时候,小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先同桌互读、互相纠正,再两人齐读、练习配合,果真再读时朗读效果提升不少,孩子在小组合作中既是朗读者,也是倾听者,既接受批评指正,又学以致用,指出他人不足,课堂教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发现合作学习的益处虽然有目共睹,但是不是每次课堂合作都能提高学习效率呢?其实不尽然,我发现其中一些合作行为是“伪合作”,即合作流于形式,非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浪费时间,造成学生负担。

案例1:预设不足,分工不和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时,我也安排了学生进行“合作”——分角色朗读。凡是课文中出现多角色对话的情境,我都很喜欢安排这样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通过语言体会人物心情。这篇课文中除了小白兔和小黑兔两个主要角色,还有兔妈妈和旁白,正好组成一个四人小组,所以我就让前后四人分角色朗读。要求一出全班就行动了起来,我的耳边一下子响起了孩子的声音,我也走下讲台,走近他们身边了解合作情况。有的小组很快读了起来,而有的小组却纠结于“分角色”:两人争抢一个角色而争吵的、因小组安排不得不接受旁白一角却心中不满乱读的,还有一组同学集体抱怨一位念书口齿不清的孩子……都要等到我去调解,朗读时间已经浪费过半。课后思考这几个小组的“伪合作”,究其根本是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时对课堂情况预设不足造成的。在低年级刚开始的小组合作中应该有更充分的安排指导,如直接安排四人小组按照座位分配角色,练完一次后再按顺序交换,点明小组合作合理分工需要适当的让步与配合,只有快速、合理地分工才能促成有效的合作。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分工合作,由扶到放,才能避免学生伪合作的现象。

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要根据班级现实情况进行足够的预设,不仅是小组分工,有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进行分组,平衡合作机会,提高每一个孩子的合作参与度,使教学方法尽量适合每一个学生。

案例2:时间不足,各自为政

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安排多长时间的“合作”常让我犹豫。有时过短的合作时间也会造成伪合作现象。三年级下册《恐龙》是一篇非常吸引孩子目光的科学说明文,文章中各异的恐龙、多样的说明手法的确值得细细品味。在教学第2、3、4自然段不同恐龙各自的名称、外形特点、说明方法时,我用了填表格这一方式。首先,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一起完成了“雷龙”的表格填写,接下来我就把剩下几种恐龙的表格交给小组合作完成。因为文章不长,所以我给了大家5分钟的时间,小组分工很快,先各找各的,再一起汇总,看起来效果很好,时间一到我就喊停,请同学来汇报。但在汇报时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如特点找不全、说明方法混淆等,似乎和我刚才指导学生完成“雷龙”的表格时一样,还需要教师逐一纠正讲解,为什么这种“合作”变得毫无效果呢?课后我向这些汇报的同学了解合作的过程,得知在各自完成表格后小组内合作的方式就是把别人完成的内容抄下来,抄完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没有时间消化、理解、讨论。的确,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交流思想、取长补短、互相探讨,如果不给他们足够的合作时间来思考、吸收,整合他人的想法,这样的合作反而适得其反。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不再把小组合作看成缩短教学时间的方法,反而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融为一体,做到真正的合作,促成合适的教育。

案例3:反馈不足,轻视过程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在课堂合作时更要时刻注意学生动向,发挥好引导作用。三年级学习给课文分层、概括层意时,每次新学一篇课文,我就会让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分层,经过几分钟的讨论,我再请同学分享小组合作讨论出的成果。一课课训练下来,他们的速度越来越快,并且总能给我满意的答案,有时讨论不到半分钟,就有积极的孩子举起了手要交流答案。学生真的完全掌握分层与概括了吗?从孩子们的口中我了解到,那些几近完美的“答案”取自购买的教辅材料,他们早料到我上课会提问,于是在预习时便早早地把内容摘抄在语文书上。回忆一开始的分层、概括训练,说对的同学得到老师“不错”“找得很准”的评价与表扬;说错了的同学则要在我的一句句“这一段讲什么?那一段讲什么”“太啰唆了,只留主要内容再说一遍”的逼问下拼命思考,久而久之,教师错误的反馈形式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倾向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思考方式,造成表面完美、实际有缺陷的“伪合作”现象。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合作学习的理念,加强对课堂的预设、调控能力,提高学生合作参与程度,进行全面的反馈评价,才能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保证语文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课文同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