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园文学创作中切忌矫情

2018-11-28周国瑞

文学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校园文学晨曦教学楼

周国瑞

校园文学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单从文学角度而言,校园文学是以校园为题材的文学,与之并列的概念如军事文学、女性文学等。“一般说来,校园文学是校园师生自己创作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它具有短小、精悍、清新、健康、向上的色彩。”(岳斌《关于校园文学的思考》,原载《校园文学导报》1995年创刊号)正因为“校园文学”的创作主体大都是校园里的师生,所反映的大都是校园里出现的人、事、情,所以,我一般不会苛求它所表现的主题有多高大上,也不期望它所揭示的生活本质有多深刻或精辟。但是,有一点我却是绝不忽略的,这就是校园文学创作必须是校园里的师或生的真情流露与自然表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而文贵情真和自然,应是校园文学创作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最近在“槐荫学苑”里读到一篇反映校园里的师生情与同学情的散文(出处见: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783253.

html),原文如下:

雨中撑起一朵朵伞花

星空钢琴手

不知是谁,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让我们的老龙王这么伤心,让他如此涕泪俱下。豆大的雨点倾泻,在清爽的北风的帮助下编织成一幅幅微微倾斜的“珍珠帘”。氤氲雨雾也随即弥漫开去。“珍珠”落地即化,它清凉、湿润的体液悄悄渗入地下,葱茏的树木和茂密的青草一边美美地开怀畅饮,一边痛快地洗个清凉的澡。

中午放学的铃声响起,撑起伞,深一脚浅一脚淌过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水洼,嗅着清新的空气、淡淡的青草味和饭菜的清香,我终于艰难地到达了学校食堂。

如此清爽的天气,如此可口的饭食,老师和同学们当然如此美滋滋地享受饱餐的滋味了。

用餐完毕,撑开伞,正准备再次冒雨返回教学楼,食堂门口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文老师,要不要我扶你一把?”(文老师是我们班的历史老师,前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右脚莫名其妙地疼痛,直到今天走路还是有些不方便。)

“啊!不用,我自己能走,吃完了饭,就去休息一下,下午上课精神好一些。”文老师笑笑答道。

“老师,这么大的雨您没带伞呀?”

“我想食堂到教学楼不是很远,就没拿。没事,一会就走过去了。”文老师应声道。

“老师,我的伞给您,我跑得快,一会就到教学楼了。”

“哦,谢谢你,不用了,马上要中考了,你可不能淋雨呀!……”

不等文老师说完,潘胜同学已将他的雨伞在文老师的头顶上撑起一朵伞花,将“花枝”塞进文老师的手中。还没等文老师回过神来就一个快速转身,从容地奔向雨中,留给文老师和我一个潇洒的背影。

接下来,我看见文老师,高兴地举起学生撑起的伞花,也一瘸一拐地行走在雨中。雨有些大,风有些凉,但我想文老师的心里应该没有丝毫凉意。

我也正准备返回教学楼,身后却再次响起了熟悉的声音。

“老师,等等,我能和你共一下伞吗?”

“嗯,没问题。来,我们一起走吧!”我应声道。

“胡晨曦,雨下得这么大,你怎么不带伞呢?”我反问道。

“我带了的。”

“带了的?那你的伞呢?”我不解地问道。

“我的伞……,借给……杨玲了。”胡晨曦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

“那你怎么办?要是没人跟你共伞呢?”我好奇地问他。

“那也没关系,我一个男生淋点雨怕什么,总不能看到女生淋成落汤鸡吧!”胡晨曦继续解释道。

抬头望一眼前方,说来也巧,我看到杨玲同学正撑着一朵淡蓝色的伞花,惬意地走在我们的正前方。

我和学生胡晨曦就这样在雨中边走边聊。此时,雨依然很大,风依然很疾,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一把雨伞怎么也不能为两个人遮风挡雨。走着走着,我发现我和他靠得越来越近了。

不知是因为我希望我们两个人都尽量少淋点雨,还是因为其它的什么原因,我情不自禁地将他揽入怀中,然后继续欣赏着这一路风雨中的伞花……

实事求是地说,上面这篇散文既有校园文学的鲜明特色,也有“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的显著特点。它语言简洁,叙事清楚,开篇即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渲染环境引人入胜,随后便通过对校园里的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描述,很好地表现了歌颂校园里的师生情和同学情的健康主题。然而,感觉美中不足的,就是从文中所反映的事情(不是“故事”)来看,我认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显露出了过多的人工雕琢痕迹,以致有点不合常理。

文中所写的学生给老师送伞、男同学给女同学送伞,以及师生在雨中共伞,本是反映校园和谐师生关系、互帮互爱的好主题,但为什么前面那位叫潘胜的同学不和文老师共共伞、并扶扶文老师呢?看看文中括号里的文字交代:“文老师是我们班的历史老师,前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右脚莫名其妙地疼痛,直到今天走路还是有些不方便。”事实上也是:“接下来,我看见文老师……一瘸一拐地行走在雨中”。如果潘同学此时既给文老师撑伞共伞,又顺便搀扶一下文老师,那该多好啊!可在文中看着潘同学“从容地奔向雨中,留给文老师和我一个潇洒的背影”时,我心中不免泛起一种遗憾之情。

再说后面那个叫胡晨曦的男同学把自己的伞给了班上的女同学杨玲,并自豪地宣称“我一个男生淋点雨怕什么”!可又跑来找“我”这个老师一起共伞,我不知道是作者忌讳男同学和班上的女生一起共伞会引来旁人的非议呢,还是作者刻意为了表现师生雨中共伞这个情节呢?如果是后者,那么前面潘同学去和文老师雨中共伞的做法就更能达到感人效果,然而潘同学却没有那么做。如果是前者,胡同学宁可把伞送给女同学打也不愿与女同学共伞,而非要挤到“我”这个老师的伞下不可,就不仅把初中生中很美好、很纯洁的一种“同学情”给弱化了,而且还强加了一种刻意的“矫情”在里面。

文学创作中的“矫情”,就是故意违反常情、故弄姿态、无病呻吟等。“矫情”的结果,是让读者感到别扭甚至恶心。所以,我认为在校园文学创作中,“矫情”是一种大忌。例如文章结尾的倒数一、二自然段,作者把“师生情”表现得像一种“哥们儿情”,像这样反映师生平等、亲密关系的“矫情”,也让人感到很不自在。

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创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审美体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都绝不是像“镜子”一样直接反射出来的客观现实,而是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创作者审美情趣或审美理想的生活愿景。就如前苏联文豪高尔基所指出的:“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用颜色,声音,字句表现出来。”(高尔基《文学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妨重新构想一下,如果文中出现的是这样三个画面:一个是潘同学从饭堂出来看见文老师正“一瘸一拐”地要冒雨去往教学楼,便立即跑上前去为文老师撑开雨伞,并小心搀扶着文老师慢慢走向教学楼;一个是男同学在雨中主动给女同学撑伞共伞,两人说说笑笑着一同快步走向教学楼;一个是“我”这个老师也把身边一位没有伞的学生揽入到自己的伞下,头上是撑开的伞花,脚下是溅起的水花……在这样由远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构成的校园生活画面中,既有学生关心老师,又有学生相互帮助,还有老师关爱学生,那么给人的温馨与感动是不是会更强烈一些呢?这时的“我”,再欣赏那“雨中撑起”的“一朵朵伞花”,就不仅仅是在篇末点题了,而且是在巧妙地揭示文章的主题———“雨中撑起一朵朵伞花”不就是和谐校园里的纯洁的师生情与同学情的一处处体现吗,虚实结合,意境多美呀!

总而言之,在校园文学创作中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的话,就应索性把它搞得更到位一些。文贵情真和自然,如若“矫情”,就会失去文学作品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望所有热爱校园文学创作的朋友站在我你他的角度上三思而后行!

猜你喜欢

校园文学晨曦教学楼
艺术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
黎明前的晨曦
我希望
至各学校的一封信
新课改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浅论
武陵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