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策略
2018-11-28江苏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学李筱铖
江苏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学 李筱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载体是语文教材。教材一旦选中文本,此时文本的价值便不仅仅是传播信息了,而被赋予了一种“怎样传播信息”的全新价值,教材也就顺势多了一层教学价值。所以,教师要将文本表达特质和学生认知需求之间的连接点探寻出来,从而把教学价值转变为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点,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奠定基础。
一、基于文本言语形式,引导品读感悟
在一些课文中,作者会借助精妙而适切的言语形式,将内心的情感内蕴和鲜明的价值取向体现出来。基于这个原因,教师可以运用对原来文章的语言进行增加、删除、移动、调换等形式,提供更加鲜明的辨析对象给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在意蕴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开天辟地》这一篇课文中,有一段描写盘古顶天立地的段落,作者反复运用了像“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这样的词语,将盘古顶天立地的过程描写出来。可实际上,要是把这些语言删除或者只一次交代,并不会对具体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影响。学生在仔细思考阅读对比中会发现,删除部分的作用不仅仅是重现故事的情节,而且会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将盘古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将作者对盘古的敬佩和赞赏之情表现出来。学生在作对比分析时,不但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更能感受到蕴含在文本语言中的情感。
在这个案例里,学生在教师删除调整的方式的引导下对文本语言的情感价值进行品味,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精确且精妙的遣词造句,为学生发展言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依托文本典型写法,推进语用训练
文本本身就是依托于语言的,更是作为学生写作的具体范本出现在教材之中,这也就说明了要使语用训练有效,必须要依靠文本的特质。教师要善于以文本所呈现的价值特点作为出发点,在感知内容理解、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训练,为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铺设桥梁。
以《钱学森》这一课为例,此文在文章结构的设定上采取了较为新颖的顺序来描写,没有按部就班,而是以直接描写钱学森乘坐游轮劈波斩浪回到祖国怀抱的场景开头。这种新颖的倒叙方法是学生之前没有见过的,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为什么事情发展的结尾可以在开头直接写出来?在教学的开始便直接设以如此的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对这个问题抱有疑惑。在教学马上结束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会意识到:在开头介绍故事的结尾,不仅能顺应主人公钱学森着急回国的急切心理,还能将人物的形象特点展现出来,与此同时,也能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同时,学生又在教师的引领下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写作体会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什么事情可以运用倒叙的方式进行描写?试着将一个倒叙式开头写出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选择语用训练资源,以深入研读文本为基础,紧紧把握住文本特性进行研读,在教学上取得了言意兼得的效果。
三、关注文本平常之处,内化语用表达
有不少看上去十分平淡的经典文本,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要是仔细揣摩,便很容易发现其中也有着奇绝的地方,而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生长点”刚好就是这些。
例如,在《莫泊桑拜师》这一篇课文里,福楼拜面对再次来拜访的莫泊桑,连着发出了这样的追问:“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吗……”不少学生,包括很多教师都觉得这只是一次人物对话,其中毫无需要深究之处。其实不然,细品便很容易发现,在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为什么福楼拜要连着追问九个问题?这样的设置,首先在表达上形成了气势。在这样一气呵成的追问之下,福楼拜不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指导了莫泊桑,并运用反问的方式去强调,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突出。其次,像如此很有气势的连续追问,对于来请教的莫泊桑来说,是对他心灵上的洗涤,将他内心的思考欲望深深地激发了出来。
在这个案例当中,教师就是把握住了学生平时容易忽略的普通地方,并且进行深层次的体察与追问,让异样的光彩在奇绝之处爆发。
总之,蕴含在教材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生长点”,是作为密码在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只有紧紧把握这些“生长点”,才能找准语用训练文字表达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