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制定目标,打造润物无声的品德课堂
2018-11-28孙金平
⦿孙金平
近来,本人执教了苏教版第六册品德与社会的《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一课,两次上课过程中,截然不同的课堂现状引起我对教学目标的重新认知。
[第一次教学情景描述]:
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创设了“我当小导游”向客人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境。我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前自由选择调查的资料,在课堂上介绍了学校风景最美的地方、我最喜欢的地方、学校的悠久历史、学校取得的荣誉、学校的老师、学校的未来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尴尬的现象,介绍的学生在台上流利地介绍着,但是整个课堂冷冷清清,学生关注度不高,学生并没有真正走入我设计的活动当中。
(反思:为什么学生在介绍活动中不为所动?究其原因,关键是主导目标的缺失,在最初设计教学阶段我定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可一进入课堂组织教学,就不知不觉忽略了这一活动目标,关注的重点是学校多方面的物理环境的介绍,而学生对于学校的物理环境是熟悉的,故而提不起兴趣。本课关注了儿童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但没有选择儿童爱的学习方式。没有能够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儿童的心灵。)
[第二次教学情景描述]:
第二次教学开始,我播放了校庆录像,因为孩子们都参加了校庆活动,此举调动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形成浓浓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对于介绍学校的热情。再播放课件,出示学校杰出校友图片,进行介绍。学生听了很有感触,从而引出“学校让我自豪”的话题,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接着让学生带着自豪感来向客人老师介绍学校的方方面面。最后畅说“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贴切,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且环环相扣,收到了综合教育的良好效果。
(反思: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在努力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基础上,更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课堂中要有“生命”的涌动,要让师生的真情实感充盈品德课教学的课堂。)
一、追问之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要根据学情制定目标 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只有尊重学生,结合教材的具体要求,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关于学校这一生活圈,早在第一册已有安排,那一课侧重对学校公共场所的粗略认识。而本节课的教材要求已有上升,是“通过课前的准备及课堂上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物理空间,培养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结合这样的教学要求,我对学生进行了“我选择,我喜欢”的教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夯实了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了教材。
(二)要反复拿捏目标的深浅适度 由于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依据,所以必须做到明确具体、要求适度。这就涉及到目标的表述是否到位,是否可操作的问题。如在这一课的第一次教学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培养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荣誉感,增强小主人意识。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辛勤劳动者——老师的热爱情感。”到了第二次教学已将教学目标调整为“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激发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这一调整去掉了“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辛勤劳动者——老师的热爱情感。”的教学目标。此目标放在这一课作为主目标不合适,因为本课重点体现的是学生对于学校的自豪感。课堂教学中的“我的老师”版块也应从属于这一目标,而不应跳出其外,可以整合后放在本单元的第三课《我送老师一朵花》中去重点讲解。调整中重新表述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是因为参考了教材目标,新的目标将教学要求提升为“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更高层次。
二、追问之二:关于教学活动中目标的落实
(一)教学活动要紧扣目标开展,防止过程性目标的缺失 当教学目标被确定后,整个教学活动就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第二次教学让我懂得各个教学环节的子目标都要围绕课时目标展开,为落实课时目标服务。这样,一节课形成了清晰的教学目标链,教学活动也能遵循目标链有序地开展起来。只有教师时时心中目标明确,那么,就算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活动,也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反思活动体验、适当地调整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活动要凸显主导目标 新课标在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一目标是最容易被忽略、淡化。实则,一节课成功与否,重要的是看师生是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最终落实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