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 以行促“行”—浅谈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效
2018-11-28葛天美
葛天美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中心小学,江苏南京 211153)
引 言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教给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科目。人类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来自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我们在给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时是否应该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入手,然后再用反思的收获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呢?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二课是《主动学做家务活》,从中可以看出新版的教材更加侧重学生的行为引导。因此要想做好《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行为抓起。
如何从“行”开始教学呢?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与情境教学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巧用情境教学法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达到让学生以行为来促进行为的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体验,而“行”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
一、怎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即怎样“行”呢?
首先要明确“行然后知不足”的理念。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说十句话不如做一件事的效果好。比如在上第一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有一个体验馆的环节是让学生整理书包、叠衣服、扣扣子,如果教师一上来就告诉学生们整理书包、叠衣服、扣扣子的正确方法,学生对方法的印象就不够深刻。如果把这个环节放在课的开始,先让学生整理书包、叠衣服、扣扣子,并请做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得好的,再请做得不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这样学生就会反思自己刚才的比赛表现如何:自己做得好不好?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发言的时候,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同时也不会跑题乱说。学生自己就可以得出教师想要他们明白的道理,教师只要在旁边稍加点拨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先问学生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呢?这些学生没什么生活实践,未必能说出教师想要他们明白的道理,甚至满嘴跑火车,即使教师点明,他们也可能一知半解,不明所以。因此只有让学生们先动手做了,他们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才能有动力去改进自己。
其次教学时应“行行重行行”。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为了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多做多练,扎扎实实地行动起来。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二、依托情境教学法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采用这些“行”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动起来。如,在上第二课《主动学做家务活》时,二年级的学生做家务的还很少,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比赛:让几个学生比一比谁做的家务最好。在课堂上比赛洗碗、洗菜等,然后让学生做小评委,来评一评谁洗得最干净。这种行的方式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比较好操作。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家长的辛劳,而采用比赛的方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能让学生为了赢得比赛,主动要求在家多做多练。这样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做家务的能力。如果这样的比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也会渐渐养成主动做家务活的好习惯,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2)采用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红绿灯在站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做一个过红绿灯的游戏。教师模拟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让学生们过十字路口,看看学生们对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规则知道多少。这样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红绿灯规则的相关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在讲解结束之后,可以再做一次过红绿灯的游戏,看看原来没有掌握红绿灯知识的学生是不是掌握了。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游戏,就牢固地掌握了红绿灯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就能很好地运用“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规则,安全地过十字路口了。
(3)尽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境教学正是掌握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充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如果学校有条件,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条件为学生创造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理解教师上课时所要传达的内容。
如果上课内容没有办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音乐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游乐园里真开心》这节课时,教师没有办法带学生到游乐园里去玩,那就播放一些学生们在游乐园里玩的视频,让学生找一找有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为什么你认为他做得不对?这样学生就会把他自己代入情境中,从自己的立场做出回答。
(4)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角色扮演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活动,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使他们好动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觉得《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鲜活的,促使他们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进而提高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餐桌上的学问》这一课时,故事屋环节讲了小白与小花吃饭的故事。教师可以找一个很能吃的“小胖子”和一个挑食的“小瘦子”来表演:“小胖子”太能吃,爬不了树;“小瘦子”太挑食,没力气走路,结果两个人都生病了。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学生们更能体会贪吃和挑食是不对的,也就初步明白了“餐桌上的学问”。这比只让学生看图片来体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为了让情境教学发挥良好的作用,我们在教学时还要注意课堂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方便学生实践。
结 语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明白: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让我们从情境教学入手,让学生实践出真知,再把得到的真知用在实践上,从而让学生通过“行”养成道德与法治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自己的行为中,做一个有良好道德与法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