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认知论视野下的运动学习实践

2018-11-28殷治国范运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运动员身体运动

殷治国 ,王 林 ,范运祥

身体认知论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诸多学者从各自学科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众多深刻的身体认知论思想,已涉及至哲学界、心理学界、教育界、体育界等各个领域。体育学界之“体认”由程志理、张之沧、张再林、贾齐、路云亭等人提出[1],身体认知论对运动学习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人是宇宙万物之灵,认识世界,首先从认识人本身开始。人作为身体运动的存在,运动学习实践亦需从身体出发。“身体是我,即人,是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没有人的身体,整个宇宙都失去意义[2]”,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我”与世界同在。

“运动学习是对身体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3]。 运动学习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人体运动或身体练习为基要手段,运动学习中身体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运动学习的载体,“我”与运动同在。因主体与客体同时存在于“我”中,运动学习者必须从“我”出发,充分发挥身体的认知主体性,才能使运动员认识自己,真正认知运动项目本质,全面发展运动中的“我”,从而认识和把握世界整体。然而,传统的运动学习认知观是二元对立的,只把身体视为运动表现形式的客体,而忽视了身体认知的主体性。若长期在运动学习实践中忽视身体认知的主体性,仅把身体视为是运动学习的客体,必将致使身体完全沦为动作的执行工具,不利于实现运动员或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运动学习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运用身体动作的人,体育运动学习者对身体认知的程度越高,其运动技能水平与“运动智慧”必将随之提高。运动学习本是培养人的途径,且“动作学习是决定人完成动作能力的内在过程发生的变化[4]”,若在运动学习实践中能借鉴和运用身体认知论思想,将对更有效的发挥人的身体认知主体性、提高其竞技能力的整体性与运动成绩,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身体认知论的内涵

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身体进行重释,各个学科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尽管对身体认知论尚难形成明确统一的界定,但综合诸多文献,对身体认知的基本理念与观点趋近,通常可以把身体的具身化认知视为“身体认知论”的显著特征。当前,身体认知论亦已成为了体育学界关注的热点。比如,张之沧教授主要从身体哲学出发,阐释了身体认知论的意义与特征,身体认知与体育运动之间的紧密联系;贾齐教授主要从身与心的关系出发,以运动学习机制的形成认证身体认知论;张再林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从身体的伦理、审美及宗教属性、知行合一的四个身体属性层面,以射艺为例来说明身体哲学与体育运动的相互关系;路云亭教授主要从文化的价值出发,说明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身体认知特征;程志理研究员主要从建立体育学学科新范式出发,提出了身体认知的方法学模型与研究方式等。[1]综合各家之言,本文认为身体认知论的身体观主要包括:本体性的身体与关系性的身体观两大方面。一方面,从个体的身体来看,包括实体化的身体本体,生理与心理统一的身体,即人的自然属性;关系化的身体本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化身体,即人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从“类”的身体来看,包括人类的身体权利、社会制度、文化规则、历史进程等以及诸身体因素间的社会关系。

然而,如何更为清晰地理解人的身体,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定位人的身体[5],即如何将身体认知论导入运动学习实践领域,以理论指导实践,使身体认知理论与运动学习实践相结合,才是体育学界当前乃至今后探讨的重要方向与当务之急。故本文暂且搁置各学科之间概念或界定的差异,而从体育运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任务出发,联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领域中的运动学习实践尝试进行探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身体认知论的内涵大致可以归纳出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1 强调身体的认知主体性

身体是认知的身体,认知是身体主体的认知。身体认知论强调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我”开始的,即从自己的身体出发,凭“体认”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才能使“我”与世界融为一体。张之沧教授在《论身体认知的逻辑》认为,“在人的认知活动中,认知主体的不同,逻辑起点就不一样[6]”。身体认知论并非全盘否定人脑作为认知工具的重要作用,只是强调了大脑也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并非独立的人脑,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人脑与身体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身体认知的共同体。[6]

人在体育运动中,身体不单是认知的客体,更是运动认知的主体,主客体共存便是身体运动的本质属性,而以往只把身体看成认知客体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人类智能不只是指大脑思维,还指身体智能或身体思维。只是人们通常没有认识到身体参与思维和从事理智活动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大脑也服从身体的整体化作用”[7],“身体才是人类从事社会实践、获得知识、创造历史的根本,只有把人的身体放在第一位,才更有利于推动人的认知活动”[7],在运动实践中,应注重对人作为身体本身的重视,因身体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唯一拥有的。以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方式存在的身体认知亦是“我”掌握运动技能以及与世界相融的途径。若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人的任何一种认知行为,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也都离不开作为认知主体的身体。

由此可见,身体认知论强调运动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把身体看成运动工具而忽视身体的认知主体性,身体是保持着对“我”与世界的联系通道,亦作为运动主体的身体认知,才会让人感受到“我”的存在,故而,作为认知主体的身体,其认知水平的高低是引起动作技能或运动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

1.2 强调身体的认知整体性

身体是整体的身体,认知是身体整体的认知。换言之,不单人的身体结构具有整体性,人的身体认知功能亦具有整体性。

“身体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身体”[8],身体认知亦是一种本质的直觉。身体并非没有意识的肉体,也并非没有灵魂的单一社会组织建构物,而是由器官肉身与思想意识并存的活体,以及其在国家意识、社会结构、文化习惯以及自我实践的综合作用上的客观存在。“讨论人类的身体就要关注身体的健康、美丽与创造性的智慧,不只局限于纯粹的肉体[9]”,身体概念应是“肉体与灵魂、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完美结合体[10]”。一个人若想在世间取得斐然的成就,就得充分利用包括身体在内诸多条件,诸如“体格、体质、兴趣、智商、意志、情感、欲望、野心、信心、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革命性、造反性、批判性、怀疑性、否定性,以及人格和品性等各方面”[11],充分发挥身体各构成要素的整体能力,运动员的成功之道即如此。运动技能的获得实质上是人的认知身体化的结果。身体动作是运动行为的关键要素,运动员提高与优化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身体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之,身体认知论主张在运动实践中,不管是感觉、知觉、思维或智能等,都是植根于人的身体之中,而身体又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即身体与自然、社会、制度、文化等同生共存。身体是世界的延展,身体认知论强调的是人认知的整体性。运动学习实践中,只有充分重视“身体触觉”“思维触觉”与“灵魂触觉”的身体认知整体性作用,充分发挥身体认知与运动实践的结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与训练。

1.3 身心合一的身体认知场域联系性

身体不单是客观的身体,真义还在于现象的身体。人的认知过程本是物质、信息、能量相互联系与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身体认知论强调身体认知场域的作用,即身体与外界场域的认知联系性,倡导身与心、内与外、我与他、人与自然等相互联系与融合。

正如张之沧教授[7]所言,“正是人的整体性身体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场、知觉场、实践场、身体的意向性、认知冲动、尝试性的探索行为、身体的感知能力、认知的超越功能、概念化和范畴化作用、发明创造活动、以及诸如此类的身体智能、身体思维等要素和属性,一起构成认知和才智的源泉。”身体认知论强调人具有身心二重性。运动训练或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以不可见的身体(心)通过可见的身体练习方式,对作为我的世界的身体的认知过程。可见的身体是“我”,不可见的身体亦是“我”。只有可见与不可见的身体和谐共存与融为一体,才是身体认知的灵魂所在。若只看重身体的客体化,或只注重心的主体化,或与认知场域割裂化,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正如贾齐所言:“运动学习的过程是心与身由分离走向统一的过程”[12]。可见,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身体的主客体相融度与身心合一契合度更完善,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便愈高。另外,作为运动员个体的运动感觉存于身体之中,运动感觉的体验须借助于身体的动力,运动感觉的意向就是身体的意向。不管是感觉还是身体的意向,一旦意向行为产生,身体及体外的诸多信息或能量就会统一向对象一起,作用于身体感觉,形成身体运动感觉外化。而身体感觉外化的过程,也是“身体、身体场、知觉场同外部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7]。

体育运动中,不管是发出运动感觉的身体,还是身体场与知觉场所形成的内在认知主体场,还是外在的意向对象与物场所形成的认知环境场,显然所有感觉的发出,皆为融合为一体化的条件下产生的,由此可见,所有运动身体认知觉都是在内外信息、能量或物质交互空间交互中产生出来的。换言之,身体认知场的联系性即“身心合一”,认识了自己就认识了世界。

2 构建身体认知与运动学习的融合模式

体育的本质就是人有目的地通过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13]。在运动训练或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认知能力?身体认知由近及远可归纳为三种方式,即“身体的触感—身体的外展—身体的虚拟”[1],这为运动学习提供了较好的身体认知理论启示。第一层,“身体的触感”,何谓“触感”?本文认为就是运动实践中身体本身具有的作为认知器物载体的功能性感知能力,运动学习过程中,身体的运动本体感觉以及建立在本体感觉之上的各种身体运动认知能力,如球感、水感、距离感、跑步节奏感等。第二层,“身体的外展”,即“对象化”,何谓外展?可理解为身体的对象化,在教学与训练中,要注重培养的身体创造力或审美力,如特色技术动作、动作难度、动作艺术感、个人动作风格等。第三层,“身体的虚拟”,即“天人合一”的“遥远的相似性”,何谓此种相似性?即“我”与世界的联系性,或“我”的超越,抑或“我”与世界相融。运动学习实践中,要重视培养身体修养或德行境界,如运动智慧、自律能力、感恩奉献、运动人生境界等。

运动学习过程即是对身体的认识过程,也是对世界的认识过程。运动学习的特殊性在于,“身体一方面作为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身体又构成了运动员或学生个体世界的全部”[3]。运动学习有别于其他学习,因运动学习是通过身体力行来把握世界为主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以文字概念等符号分析式为主的文化课学习,它“基于‘身-心’结构通过直观方式实现对世界的把握,即兼认识与实践为一体的操作过程”[3]。

鉴于上,构建身体认知与运动学习的融合模式,其内涵就是在运动学习过程中,重视身体的认知主体性,强调身体的认知整体性,注重身心合一的联系性,培养真善美融合的全面发展的运动人才。目标:实现科学世界和身体世界、经验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与和谐,唤醒运动员或学生对身体的基本经验、认知与情感,获得对运动的基本理解。使运动学习方式转换成呼唤身心同在、我与世界融合的真善美的全面教育。要求:运动员或学生身心整体投入到运动学习过程中,发挥身体认知主体性,知觉与逻辑互补、情感与理智交融、感与悟结合的运动境界。

3 身体认知与运动学习融合的实践路径

3.1 “身体的触觉”——运动本体感觉的培养

在运动学习实践中,本体感觉是最重要的“身体的触觉”之一。本体感觉是潜藏在人体内的身体感觉,因其具有不明确性,在运动学习中“往往被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所掩盖,但事实上,它对技能形成有很大影响”[14]。运动学习中,只有通过提高身体的本体感觉功能,能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建立巩固的动作动力定型。另外,良好的本体感觉能增强运动员身体核心的稳定性,而核心稳定性又是动作技术的基础。[15-16]

从传统运动学习认知理论来看,运动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与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性;此过程由简到繁包括“泛化”“分化”“巩固与自动化”三个变化发展的阶段[17]。然而,这三个学习阶段,并非彼此独立与断然分别的,而是个逐步过渡与紧密联系的。如何将三个阶段串联成一个整体?离不开“身体的触觉”——运动本体感觉关键作用的发挥。

“运动能力是‘体能与技术的统一体’[17],因而,训练工作必须‘专项化’”。因此,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应从身体认知出发、结合运动项目专项本质特点、思考怎样发展不同项目与运动员个体的本体感觉,使专项技术与身体融为一体。把握好项目技术特征,结合运动员或学生的运动本体感觉,就是实现专项化学习的第一步。结合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运动都需要通过身体的本体感觉来传递肢体动作信息、才能精准的控制好动作的方向,有序募集肌纤维,以便最快达到最佳的运动模式,但不同的专项在肌肉用力的方向、大小以及协调用力等方面都不一样,即各专项运动员神经—肌肉工作方式各异,因此运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的专项本质特征,根据项目竞技核心要素,设计不同的专项练习,运用多种辅助练习提高运动员的本体感觉功能。

身体认知论启迪我们,将运动本体感觉可视为“身体的触觉”,换言之,即为身心共同配合产生意识,通过身体意识的引导,刺激与控制本体感受器,信息指令通过神经回路,作用于神经—肌肉单位,产生动作形态与功能,融入内心的指引、运动单位的收缩与身体表现而出的应答保持一致性。“身体的触觉”正如一根神奇的金线把“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三颗贝壳穿连起来,形成一串完美的项链。注重运动本体感觉的学习与训练,对传统的肌肉训练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互补方式。运动本体感觉作为重要的身体触觉,在学习目标和方法上更强调身体的协调、平衡和控制等。其实,我们传统的肌肉训练方法手段已十分丰富,若对其植入身体认知思维,训练方法上结合本体感觉进行针对性改造,势必将出现更多有益的训练内容与方法。比如,连续蛙跳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青蛙的跳跃姿态,有意体会腹部与腿部的收缩与伸展;又如跑的专门性练习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在髋带动下的大小腿自然折叠,腾空时想象骏马奔腾时凌空的姿态,脚掌着地时体会踝关节触地时的发力感觉;再如学习铅球时,为培养手指的拨指用力感觉,可以有意让学生拿球玩,手不离球的连续拨动,用心感受手指与球的接触用力等等。

可见,在运动实践领域,“身体的触觉”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身体认知的底座,身体整体的知觉与思维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完美的球感、水感、距离感、跑步节奏感等都是“身体的触觉”在运动中的体现。因此,运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练习手段与运动本体感觉的结合。

3.2 “身体的外展”——身体创造力与审美的培养

在运动学习实践中,不能忽视培养身体的创造力或审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创造性活动,而“人类的创造性也正是通过不断间接或直接的学习与实践的方式培养起来的”[18]。身体认知论强调,身体在认知世界中具有整体性,运动学习本是“以身体知觉为起点和媒介的学习方式使教学中的人凭借其身体处于主体地位,获得以身体知觉发展为基础的全面发展”[19]。身体本是宇宙中创造力与美的体现,与“唯有尊身优先,营造良好身体文化氛围,才能谈及创造力开发,才能谈论健康与美丽、智慧与美德”[9]。近年来研究表明,在运动学习实践中采用内隐学习方式对“身体外展”的培养不失为很好的途径。

内隐学习是指身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可言传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很少或根本没有思维意识效应。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运动技能的优化与内隐学习密切关联,内隐学习能激发运动员或学生的“运动潜能、创造性,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率”[20]。内隐学习是指运动员个体“所拥有的特殊知识,依赖于个体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亦可称为无形技术知识”[20],刘建和教授[21]认为“运动技术理论是显知识,而运动技术经验是隐知识”,王来红研究[22]提出,“在环境复杂多变和应激的运动情境中,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有着显著的优势。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是一种较少或几乎不使用工作记忆,无意识地获得有关动作技能的某些相关知识规则,并自动对其进行加工和掌握的学习方法”。运动技能内隐学习“主要表现为自动性、强健性和抗干扰性等特征”[23]。内隐学习有别于外显学习,概括来说具有高选择力、高创造力、高密度、高潜力以及高效性等特点。并且“动作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即它是不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只能通过某种作业形式表现出来”[24]。综上可知,内隐学习本是指身体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认知经验,并以此改变其后续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中极少有意识参与,其“不知不觉的”的无意识性以及对复杂性的运动动作的“敏感性学习”,可以说内隐学习与身体的自身认知特性极为吻合。

由此可见,内隐运动学习在教学与训练中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内隐学习在实践中可以进行大量创造性的设计与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或训练效果。例如,学习挺身式跳远时,容易出现展髋身体伸展不充分,只按书本知识或理论上的动作要领强调动作环节,学生不一定能领会“挺身”,可以设计让学生摆动腿往下拜时,注意踝关节由勾到伸的细节,以及手臂积极划动带动头后仰,整个身体自然就形成了“挺身”之式。可见,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内隐学习练习方式,挖掘身体认知潜力,提高教学与训练学习效果。“内隐的认识能力提高和情感体验的获得则构成了其深层价值”[25]。那么,如何结合内隐学习来培养运动员或学生的“身体的外展”功能?

首先,发挥身体认知功能,创新内隐学习模式。运动技能提高过程本是潜移默化的复杂学习过程。在教学与训练中应革新那些单调与枯燥的方式,教学训练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或训练的兴趣与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对学生或运动员某一技能的训练,应该让运动员或学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习练,采用大量的情景学习引入训练课堂中。学习或训练目标上: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培养运动员或学生在学、练好运动专项的同时,对其对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养成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人文方面的兴趣与目标,需要提高运动员与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以及用关爱与耐心的方式滋养出学生的灵感与悟性。

其次,改良教学与训练方法,挖掘学与练的主动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教练或教师往往只注重的运动员或学生的外显学习,仅强调有意的注意、记忆、思维等意识活动,过于强调学习的理性因素,而忽视无意识性的潜在的内隐学习。其结果容易致使教与学、训与练的双方都感到倦惑,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差强人意。运动学习的过程是运动员或学生与教练或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双方是构成学习与训练的共同体,充分调动双方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是教学与训练中的核心因素。关于内隐学习诸多研究已表明,人完全具有把握好身体与运动中隐藏的动作技术的能力与智慧。因此,教练或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训练实践中,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指导以及释疑解惑等。另外,还应把握运动中适宜的运动负荷量与强度,只有身体适宜或健康的状态,其美妙的灵感、洞察、觉悟、创造力等方能孕育。

再次,结合身心发展要求,滋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学与训练实践中,不同的认知个体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教练或教师要尊重运动员或学生的个性,尊重是生命健康成长的前提。创新意识上,增强对运动员或学生悟性培养的意识。教学与训练并非仅限于将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真善美的传承,比如道德、能力、责任、情感等整体的养成。运动学习过程中教练或教师必须帮助运动员或学生把掌握的运动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素养,更要在教学或训练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悟性,这是影响教学与训练质量以及未来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在运动学习实践中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便创造力或审美的开发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与训练环境中。

另外,身体认知论启迪我们,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应该让练习者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与状态,用多种方式将运动员或学生置身于大量的体育情景学习中,并进行反复练习。从而通过运动认识身体,优化和创新动作,形成美感的身体与运动。体育运动独特的美,是通过身体的美展现运动的美,从而展现世界的美。因此,身体认知的“身体的外展”是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创造力与审美的展示来实现。

3.3 “身体的虚拟”——注重“身心合一”的身体认知场联系性

“任何运动学习都必须以具体的运动场面为依托才能够实现,离开具体的运动场面运动学习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26]。“身体的虚拟”,即运动学习中身体认知场的联系性与“身心合一”。运动学习实践中究竟怎样培养运动员或学生的“身体的虚拟”功能?实际上就是运动学习应“以身体知觉为起点的教学首先强调学生身体知觉的基础性,让学生保持与世界的原初性关系”[19]。运动学习要注重“身体场”“知觉场”“实践场”联系的整体性发挥,正如形容那些卓越的运动员或教练员身上所具有的,又不可言说的“整体自组织”[17]“体力波与训练波”[17]“场上阅读能力”[27]“运动智慧”[27]等,就类似于这三者完美和合而成的产物。运动员或学生通过身体知觉认知世界,运动学习的起点应是其“我”与“它”的关系。因此让运动员或学生在“我”与他人以及“我”与运动环境的关系中,通过丰富的身体体验,创造与修正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出具有个性的“我”。“对运动的认知,特别是运动场面的具体认知与认知下的体验是这种主体感觉获得的前提”[28]。运动学习过程中,身体是其视、听、做、想的通道,而非外界信息单一的接收与反应的机器。运动员或学生通过身体知觉来建构身体意象与运动图式,要求教练或教师进行“诗意般”的教学或训练,即从身体知觉出发,结合动作与语言,结合认知场域,联系性地的形成身体对世界的整体体验。

身体认知论,注重身体的个性特点,要充分发挥运动员或学生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身体认知的整体性与联系性。训练场或体育课上,训与练或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以及运动学习自然环境或场域等的关系,都是影响身体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训练场上“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有关科研人员和服务人员),构成体育训练的作用力场”[17]。身体是复杂相关的整体,训练的着眼点也是要求“调整整体设置,以求实现个体能力在在专项表现中的最大化”[29]。贾齐,李捷[11]认为运动学习过程本是“‘心’与‘身’由分离走向统一的过程”。运动学习初期,动作技术的粗糙是因身心尚未统一,身体不听从主体意志的现象实际上是“心”与“身”间尚未形成统一,运动技能的习得则是“心”与“身”之统一。可见,运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身心合一的过程。

因此,在运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认知基于身体,根植于情境。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30]。教师或教练要注重三个方面:第一,要熟悉与了解运动员或学生个体特性,因每一个体都是一颗天然独特的真善美的“种子”,充分发挥个体的认知个性,不断习练,用心滋养,假以时日,终将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第二,营造平等、自由友好、有序的学习训练环境,形成良好的运动学习与训练氛围,形成求真务实与省思精进结合的良好学习与训练场域;第三,创造适宜的运动学习或训练场域,使学习与训练过程不但有健康体格的锤炼,更有精神灵魂的洗礼与境界情怀的熏陶,促进运动员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教学或训练效果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也都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合一与知行合一的基本要求。因运动学习本具有身体力行与慧悟灵性相结合的独特性,它以身体知觉为起点的,运动身体练习与运动负荷为刺激点,这更需要创造丰富而适宜的学习场域与氛围,让学习个体在学习与训练场域中对“我”与一切“它”都有一种整体的认识,让师生、生生在学习场域共同体中,感受需要、兴趣、欲求、不平衡、以及自我反思,通过这种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与训练,以获得身体与运动的认识,达成身体新的平衡。可见,运动学习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体育运动本是身体最全面的教育!

鉴于上,身体认知论指引我们,“身体的虚拟”的追求,即运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追求与体悟“身心合一”,诚如“运动使身体与世界有了接触,并通过身体知觉探究、传递、变换、预见等活动,使身体在与世界、他人、自我的际遇过程中进行再创造和再构成[19]”。换言之,我们通过身体习练,以身体为主体的整体的联系的认知方式,完善自我,创新世界,这就是身体即“我”在运动学习中“身心合一”的真谛。

4 结语

人是宇宙万物之灵,认知世界,从认知人本身开始。身体是整体的身体,认知是身体整体的认知。身体认知论主张在运动实践中,不管是运动感觉、知觉、思维或智能等,都植根于人的身体之中,而身体又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即身体与自然、社会、制度、文化等同生共存。身体即“我”,身体认知论强调的是人认知的主体性、整体性与联系性。人作为身体运动的存在,认识体育运动与提高运动技术能力亦需从身体出发。运动学习实践中,只有充分重视“身体的触觉”“身体的外展”与“身体的虚拟”的身体认知作用,让身体认知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与训练,也才是让体育回归真善美的教育之根本。身体认知与运动学习融合,以身体为主体的整体的联系的认知方式,完善自我,创新世界,这就是“我”在运动学习中“身心合一”的真谛。

在中国竞技体育已赢得举世瞩目之成就、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与体育产业发展大潮滚滚向前、学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之际,面对身体、运动、世界,“我”是谁?怎样认知世界?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身体认知论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对身体或世界的认知,除了我们习惯从现代西方科学体系中获得丰足的粮草,或许偶尔用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亦能发现甘泉流淌不尽的源头。总之,对身体认知与运动学习实践领域融合的探究,是项意义深远而又广博宏大的课题,因本文对此认知尚浅,虽意欲借前人之智说几句有限的身体实践之道理,却暂且道不全此中深刻之奥妙。正如“道可道,非常道”,又如“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仅凭一颗虔诚学习与探索之心对此命题作抛砖引玉,以期广大体育研究者与运动学习实践者能进一步关注与深入研究。

[1] 王水泉.身体认知的方法论意义——《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体认与体育学学科定性”主题沙龙述评[J]. 体育与科学,2016(4):1-5.

[2] 张卨,张之沧. 身体认知论[J]. 体育与科学,2016(5):41-46.

[3] 贾齐,赵纪生.作为世界的身体[J].体育与科学,2006(1):13-17.

[4] 张英波.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4.

[5] 高强.论现代体育之“超越”品格——从身体整体论到身体个人主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1):28-33.

[6] 张之沧.论身体认知的逻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104-109.

[7] 陈湘晓.论身体感觉的认知价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8] 张之沧.身体认知的结构和功能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0-39.

[9] 张春楼.论创造者身体的解放[J].社会科学论坛,2015(12):49-55.

[10] 吴瑞红,江文奇.学校体育思想之身体教化指导的整体化研究[J].体育学刊,2016(1):109-111.

[11] 张之沧.对身体的整体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8(5):48-52.

[12] 贾齐,李捷.运动学习: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身与心如何走向统一[J].体育与科学,2003(4):36-39

[13]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

[14] 杨念恩,李世昌,黄文英,等.本体感觉差异性特点及其神经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4(4):41-48.

[15] ALAPY F,DOYONB,LOU BINOUX I,et al.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licited by passive movements in humans:characteriza-tion,source analysis,and comparison to fmri[J].Neuroimage,1988,8(4):377-390.

[16] MATSUSAKAN,YOKOYAMA S,TSURSAKI T,et al.Effect of ankle disk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actile stimulation to the leg and foot on functional intability of the ankle[J].Am J Sports Med,2001,29(1):25-30.

[17] 茅鹏,严政,程志理.一元训练理论(压缩修订版)——端正体育训练根本原则体系的一整套理论表述[J].体育与科学,2008(6):28-32.

[18] 杜尚荣,李森.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悟性培养与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3(2):33-36.

[19] 杨晓.身体在场:在知觉中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5(22):46-48.

[20] 王媚,喻坚.内隐学习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启示[J].湖北体育科 技,2016(2):139-141.

[21] 刘建和. “知识”——运动技术研究新的理论增长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57-60.

[22] 王来红,王树明.动作技能内隐学习的方法学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85-88.

[23] 方军,范文杰,刘芳,等.运动技能获得中的内隐学习本质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90-93.

[24] 孙亚蜀,张妍,任俊.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 中国特殊教育,2013(2):92-96.

[25] 贾齐,侯金芸,赵纪生.论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形成的深层价值及指导意义[J]. 体育与科学,2008(1):85-87.

[26] 贾齐,李国红,张广德.“体育(运动)教材”概念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6(6):93-95.

[27] 孙科. 智慧·技术·精神——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冠对话录[J]. 体育与科学,2016(5):8-18.

[28] 孙喜和,翟孟杰.以“我”为运动学习主体的教学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6(2):24-29.

[29] 茅鹏.再论整体设置[J].体育与科学,2016(4):23-25.

[30]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猜你喜欢

运动员身体运动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不正经运动范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运动员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