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欧洲历史武技复兴历程的理性检视
——展望中国武术冷兵器格斗运动
2018-11-28张云崖
曾 杨 张云崖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近年来,在欧美兴起了一项武技运动“欧洲历史武技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以下简称HEMA)”,它广义指历史上起源于欧洲的武技系统,狭义是指那些虽然已经失传的,但后人根据历史文稿以及资料记载‘重构’而成的武技系统”。[1]目前,HEMA在英语世界已经兴起,参与者们将这些通过解读文献而获得的武技进行竞技对抗,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俱乐部组织和正规的赛事系统。在HEMA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剑(longsword)、军刀(saber)、剑盾(sword and buckler)等冷兵器的练习与对抗,现代人以这样的方式体验和继承着中世纪欧洲原有的武技文化。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思考,中国武术的冷兵器武艺何在?HEAM缘何能发展至此?本研究将从“技术重构”,“生态再造”两个方面对其复兴历程予以探求,并展望未来中国武术冷兵器格斗运动的发展。
1 活化“死去的技艺”——技术重构
“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2]现代性把我们抛向未来的同时,传统在这样的趋势下离我们越来越远。但 “传统并不是静态的,因为它必然要被从上一时代继承文化遗产的每一新生代加以再创造。”[3]冷兵器时代存在过的欧洲武技作为一种“传统”,社会土壤的改变导致其义无反顾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欧洲的“新生代”们正在掀起一场对“传统”的“再创造”浪潮,一场复兴运动正重新恢复和生产出欧洲原有武技之魅力,使得这些古老的技艺以新的姿态(HEMA)在欧洲大地重新焕发新生。
1.1 “从文字到身体”——通过解读古代典籍而重构的HEMA的技术体系
“欧洲历史武技联盟(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Alliance)”是服务遍布欧洲及北美的上百个区域性HEMA团体的国际性组织。打开它的官网,我们首先会被口号“重燃一个传统(Rekindle a Tradition)”所吸引。[4]文字中透露的话语贯穿了整个HEMA发展的脉络——把失去的武技重新找回。由于枪炮等热武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冷兵器武技在军事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难以顺应时代发展进程而逐渐失落于历史的地平线尽头。由于社会环境的转换和武技家的离世以及后继乏人,以致今天的人们只能在手稿、壁画等各种可能的媒介之中找到欧洲传统武技存在过的痕迹。这些文献资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类是被命名为“Fight-books(战斗指南书,简称战书)”的中世纪武技典籍,这类典籍较为系统地记录着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技艺。如《Royal Armouries Ms. I.33》,亦称《塔之手稿》(Tower Fechtbuch)、《瓦普吉斯手稿》(Walpurgis Fechtbuch)(见图1),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战书,成书于公元1300年左右,书中主要记录了单手剑与小型圆盾的用法。[5]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欧洲学者对已经发现的“战书”进行解读,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专注于还原冷兵器时代武技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6]这些团体尝试着把文字形式的技术进行重构,期望重新塑造出欧洲的武技文化,由此开启了HEMA的复兴之旅。
图1 《Royal Armouries Ms. I.33》部分图片
1.2 “从血腥到文明”——技术重构中的筛选与复刻
中世纪的欧洲武技具有浓烈的军事色彩,其技术的核心与目的是致伤、致残或致死。而在现代社会,曾经的战争中的“贴骨勾当”(戚继光语)已经不是决定现代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热武器已经替代了冷兵器的历史地位。其次,现代社会法制体系日益完善,解决纠纷不能使用暴力作为手段,法律成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所以,这种“杀人技”与现代文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那么HEMA的重构必然不会是毫无保留的历史平移,而是一个理性筛选的过程,即剔除掉那些不符合现代文明价值理念的血腥暴力内容。同时,HEMA的重构又是一种“复刻”过程。我们可以在HEMA中看到经过“文明化”改造的技术体系,如依据史实尺寸,用现代材质制造的护具,形制与古代长剑相当的比赛用长剑(见图2),还有建立符合现代文明的比赛规则,这些以“复古”元素为题材,但又结合时代元素——现代科技和现代体育精神,从而呈现一种既迎合了“当代”潮流,又致敬了“当年”时尚的全新形态。通过“筛选”与“复刻”,从而使得“血淋淋”的武技演变为文明的现代体育运动,提高了文明社会对武技的接受度,重新获得了在现代文明社会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绿卡”而重获新生。
图2 标准羽击剑(Fader,HEMA竞赛专业长剑)
1.3 “从纸质到数字化”——文献分享:互联网图书馆的建立
在HEMA的复兴历程中,互联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初一些好事者将搜集到的一些武技文献放到网络上以供交流,结识同好。但这种零散的、未经学术考证的文献无法满足HEMA研究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个更广泛的、更专业的文献平台“Wiktenauer”开始孕育,该项目始于2009年,由维基百科(Wikipedia)与HEMA联盟合作建立,并欧洲最古老的长剑剑术大师约翰内斯利希滕纳(Johannes Liechtenauer)的名字命名,该项目旨在搜集整理与HEMA相关的研究文献,并以学术化和数字化形式向HEMA的研究者与爱好者免费呈现。[7]
没有书,没有人可以成为一名好老师,甚至不可能成为这门艺术的好学生。(Fiore de'i Liberi,14世纪晚期-15世纪初的欧洲剑术大师)。此话语被置于Wiktenauer首页最开始的地方,并用一个独立空间将其“装裱”起来,每一位登入网页的人都能首先注意到这句古老的箴言。这似乎是借古人之口来强调HEMA的重构依赖文献,任何想要研究这门学问的人都要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文献。HEMA是对中世纪欧洲武技的重新建构,是对古代文字信息的解码以及对现代身体的编码,使关于技术的历史记忆重新转化为当下实践,因此文献的获取、翻译、理解和运用在整个重构过程中成为了重头戏。而Wiktenauer的启动,整合了前期的文献学成果,为这一重构过程提供了可供研究的平台,以共享的形式使之人人可得,这降低了研究者、爱好者进入这一领域的门槛,扩大了其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客观上也加速了HEMA的复兴进程。
2 播种“新生的技艺”——生态再造
社会生态的巨变,欧洲原有武技与传统社会分离,“共生关系”的断裂使它如阴影一般漂浮在现代社会当中。因此,如何再造欧洲原有武技的社会生态环境成为HEMA复兴的必由之路。
2.1 团体——HEMA的“培养基”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些人出于对军事战斗的强烈兴趣开始参与到武技活动当中,他们有的是舞台上的战士、武技的练习者、热衷于重现历史场景的爱好者,甚至是学者等。[8]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些因为同一种爱好的人们逐渐聚集在一起,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许多专门研究和习练HEMA的团体,他们专注于从史料中提炼武器“使用”的方法,且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并且热衷分享。同时团体也在“分享”的过程中赢得尊重与威望,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随着团体的壮大,彼此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最终,三个与HEMA相关的范畴(category)开始形成:武技运动/艺术(Martial sport/art)、复兴与再造武技遗产(Reviving/recreating martial heritage)、科学研究与实验(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这三个范畴分别由相关体育联盟(欧洲历史武术联盟和西方武技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相关文化部门以及大学或博物馆进行统筹,[9]三者之间形成了功能互补的态势。
正是因为这种以共同兴趣为纽带而自发结成的社会团体,成为了HEMA扎根现代社会生态的“培养基”,也成为了推动HEMA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的排头兵。
2.2 装备——HEMA的“护身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HEMA能够快速推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HEMA的技术复原是在保证双方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用文献中的技术进行对抗,如果兵械和护具选达不到要求,就出现比较严重的受伤情况。HEMA发展的早期没有专门的装备,爱好者们只能生活中或者类似的运动项目中挑选器械与护具,早期的器械往往选用木棒、木棍代替,而护具则是摩托车头盔、击剑手套、足球护腿板等等。这些护具不仅整体防护力不足,无法避免一些刁钻角度的打击,同时还会影响到技术的发挥。HEMA毕竟有着自己的运动特点和技术要求,所以用替代品并不是长宜之计。
随着HEMA的纵深发展,专业护具的缺乏已经对该项目的发展形成了阻碍,解决护具和兵械的设计、制造就成了HEMA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幸运的是,随着HEMA影响力的逐渐增强,许多生产商主动与HEMA团体合作,尝试在价格、实用性、质量与历史真实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10]用现代科学技术制造符合HEMA运动特点的专用武器与护具,为HEMA的规范、推广与普及提供优质的装备保障。(见图3)
图3 Scholar Jacket (HEMA学者夹克)和HEMA手套
2.3 竞赛——HEMA的“演武场”
HEMA作为一种具有对抗性的技术,内在地蕴含了竞技性。在文明社会,竞技性驱使着HEMA爱好者试图在非致命的环境中,测试自己的能力与验证自己的技能。而体育竞赛作为一种在规约条件下运作的系统,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HEMA爱好者交流技艺的“演武场”。目前,HEMA比赛中最常见的比赛项目是Longsword(长剑)、Rapier & Dagger(长短双持,即左右手分别持一把单手剑和一把匕首)、Saber(军刀)和Sword & Buckle(一手持剑、一手持小圆盾)。[11]这些格斗形式都是在文献中有所记载的,而比赛的核心也是突出都古代武技的运用,可见HEMA竞赛一以贯之了“重燃一个传统”这一理念。(见图4)
竞赛是HEMA在体育化范畴上的重要呈现,它与目前所有运动项目相比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注重还原史实,希望在最大限度减小“对历史的磨损”原则下,推动HEMA的现代体育化。其次,它关注技艺的检验,由前述我们可知HEMA是基于解读文献而得来的技艺,“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求在对抗场景中检验这些技艺解读之正确性和应用之实效性。再次,它探索技艺的当代展现,探索古代技艺在现代体育话语中的存在方式。
3 HEMA之复兴历程的理性检视
“检视”,都要回到事实本身,回到情境之中,搁置和摒弃前见,剥离假象,才能获得明见。对HEMA的复兴历程的检视,应当由此态度,才能看见其真。
3.1 文字与身体之间难以逾越的历史间距
如上所述,对HEMA的技术体系重构离不开典籍的解读。文字成为了研究者们的“救命稻草”,但抓住这“救命稻草”的难度颇大,其原因之一在于欧洲地区所使用语言的特点。欧洲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这种文字的优点是通过较少的语音单位来表达意义。[12]但这也是其缺点的根源,由于每一个事物都有特定的发音,其字母与事物没有特定联系,所以人们需要花大力气去记忆单词和发音背后的含义。当新事物的出现,必然要用新的发音来描述,一旦语言环境发生变化,那这个单词就“死”了,人们很难再知道其意义,这就造成了现代人解读古典文献会出现困难。而且欧洲各国都有自己在语言文字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为翻译和解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其次,“战书”中涉及的内容,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问,有着许多只在专业领域中使用的术语。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指导,不知道术语的含义,便无法读懂其所描述的技术。同时,这些文字是作为一种三维的身体技术在纸质上的符号化呈现,很多技术细节是没有在文字中直接说明的,如这必然也会造成现代人在理解古代技术上存在偏差。
再次,历史上的欧洲武技还注重传承的保密性,尽可能地将技术隐而不宣、掌握于自己的手上。而且在传承时,也相当注重对传承者的考量。有些“战书”就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斗争下产生了,既希望记录自己的技术,又不希望人人都能读懂,因此“战书”必须借助一种维持隐秘性的方式进行书写——暗号化,故意将文章写得艰涩难懂,只有深谙此道的人才可能看懂。[13]除此之外,错字、记载错误、插画错误、动作细节丢失等问题在解读“战书”的过程中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使得现代人很难真正的“尊重”原著的还原古代技术。
由上所述,有学者对HEMA的实践提出质疑“如何保证文字解读的精确性?如果精确性无法保证,何谈‘技术的历史还原’?”。甚至认为HEMA的技术体系是纯粹的“现代建筑”,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技术的重建。[14]提出这些非难的人们认为“重构历史”之观念是HEMA的发轫之处,所以必须一直坚持这一基本理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无法回避这一事实:文字与身体实践之间难以逾越的历史间距为现代人发挥创造性保留了空间。创新与HEMA的发展须臾不离,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便为后文所要提到的HEMA体育化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3.2 矛盾中前行的体育化
HEMA最吸引普通人的是优美复古的兵器、相对安全的对抗以及乐于研究与分享的团体。是什么推动着这一切的产生呢?是体育化带来的“红利”。体育化是人类竞技活动逐渐规范化、文明化的过程。由于欧洲的武技并没有形成类似中国武术的花样繁多的套路运动,其本体还是一种注重真实技击的对抗技术,所以自HEMA 复兴开始,大家的注意力始终是落于“该技术是否能用于对抗、如何对抗、在什么条件下对抗”的真实技击层面。对技击的竞技性思考从未离开HEMA爱好者们的视野,这使得HEMA的体育化成为历史的必然。
参与人数的逐渐增多,客观上推动着体育化进程。在HEMA的初创期,文献的解读基本上依赖专业学者,可随着成果的形成,传播也随之跟进。这些初代学者就成为了技艺的主要“传承人”,这大大降低了普通人加入这项运动的门槛。许多初学者可以不读文献,只需要跟着导师就可以学习到古典技艺,“间接经验”成为了他们学习的素材。门槛的降低和互联网的进步,使得HEMA的技术得以迅速的传播,参与人数增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促使专业体育赛事的出现。目前,HEMA目前最著名的赛事是每年在瑞典举行的“Swordfish(剑鱼比赛)”,它被称为“HEMA的世界杯”,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前去参赛。
体育化也衍生出其他的讨论。其中争论最大的一点是:体育化是否会破坏HEMA的核心价值观——重燃一个传统?担心带有锦标性质的体育竞赛,会破坏历史真实环境下的技术体系。[15]比如以打点积分评判标准,导致运动员不再考虑技术的打击效果转而关注是否击中,不再使用“真实”的技术。规则的细化会导致运动员不在遵照原始文献进行学习,这也有悖于HEMA核心理念。同时,体育化之必然的标准化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目前欧洲历史武术“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而使得技术体系走向单一。然而,标准化与人类的发展始终相伴而行,重构欧洲武技在某种层面上也是一个再标准化的过程。所以,体育化与历史真实性并不冲突。欧洲历史武术联盟的口号“重燃一个传统”,“重燃”二字切中要害,意味着欧洲原有武技需要经过一次凤凰般涅槃才能重新在现代社会重现光彩。凤凰涅槃是“化成灰”后的重塑,是在灰烬当中产生的一次新生。重构历史本身即发明传统、创造历史。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言“‘被发明的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对于传统来说,当没有马的时候,骑兵军官军礼服上的踢马刺才显得更为重要”。[16]从传统中走来的HEMA必然暗含着与过去的连续性,也正是因为失去了野蛮的史实对抗环境,体育化的文明对抗之于现代文明社会才显得更为重要。
4 对中国武术冷兵器格斗运动的展望
在千禧年之初,HEMA开始逐渐被爱好者引入中国,最开始处于散兵游将式的发展状态。以“上海虎贲骑士团”这一个致力于推广冷兵器格斗运动的俱乐部成立为主要事件,国内就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冷兵器格斗运动俱乐部。HEMA的理念对于中国武术冷兵器来说犹如明灯,它为中国武术冷兵器格斗运动带来了带来新的思路,促进了中国武术冷兵器格斗运动的萌芽。因为接触HEMA的中国年轻人大多是一开始怀着武侠梦、刀剑梦参与进来的,当他们对HEMA“重燃一个传统”的理念有所认识时,便开始思考“中国独有的冷兵器武艺何在?”,所以一些俱乐部已经不仅限于开展HEMA活动,也开始挖掘着中国独特的冷兵器格斗系统,如枪术、苗刀术、剑术等,甚至用HEMA的理念来做有中国特色的冷兵器格斗运动。当下,那些零星的、完全因爱好而聚集的小团体,现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据国内综合兵击公众号“木容论剑阁”发布“国内兵击地图3.5”显示,国内(不包括港澳台)目前至少有95个团体。[17]并且器械装备制造方面也已经形成了像“武库司”“善远堂”这样专业制造商,他们为国内冷兵器格斗爱好者们提供性价比颇高的兵械与护具,推动着中国武术冷兵器格斗运动的发展。
古代武艺的主体是兵械(马明达语),由于火器的运用,冷兵器武术逐渐式微,而“无预于大战之技”但“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拳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武术的“代言人”,冷兵器武术却成为了“拳术”的附庸,随着竞技武术运动的发展变为了表演性质的运动项目,人们已经很难见到对抗形式的冷兵器武术。武术冷兵器格斗运动将平衡目前中国武术以拳术为重点的失衡状态,有利于中国武术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当西方开始把他们的冷兵器武技视若珍宝时,我们没有理由不重新拾起带有厚重历史文化记忆的中国武术冷兵器。国内冷兵器格斗发展正方兴未艾,它将会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中国武术注入新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