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2018-11-27柴蕾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京津冀

柴蕾

[摘 要]人才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资源,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实现人才与科技的融合,是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能否早日实现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研究背景,梳理了京津冀地区人才合作的基础条件,分析了影响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集聚;一体化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8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8-0-03

1 研究背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正式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聚集领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再次强调要进一步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抓手,打破旧有的人才发展观念,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7年,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将人才一体化发展列为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以机制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主线,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大力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程度的加强,吸引与聚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京津冀区域,实行区域内人才一体化发展,对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的需求,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发挥对周边广大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京津冀人才合作的基础条件

2.1 经济基础

2017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8 000.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9万元。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18 595.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9万元。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35 96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万元。

从表1可以看出,2017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天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也接近六成,河北省目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地位相近。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服务业,天津市正由工业化向服务业的转变进程中,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高峰阶段,三地形成了“消费主导”与“投资主导”互补的态势,为产业和人才合作奠定了基础。

2.2 教育基础

2016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58所,专任教师6.17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9 810 774万元。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55所,专任教师3.05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 775 063万元。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121所,专任教师7.05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 732 988万元。2016年京津冀地区普通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结构分布如图1所示。

北京市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高层次人才总量都远远超过天津市和河北省,其中主要以中央部属高校为主。因此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融合拥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教育资源的共享与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将更加便捷。

2.3 科研活动基础

2016年,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注册企业约2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超过574亿元。天津市滨海新区注册新技术企业4 005个,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约350亿元。河北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企业762个,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约308亿元。与天津市、河北省相比,北京市的科技研发水平较高,科研活动基础较好。

2.4 人才发展环境与政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的出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出台了相应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同时加大了人才服务的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北京市作为首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成为海外留学回国人才的首选目标。在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除了依托中央部署高校外,重点加强了对北京市属高校的支持力度。在人才创业方面,中关村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形成了涵盖高端领军人才和青年创业者的人才体系,更是依托周边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所、风险投资机构等优势,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产业链,最重要的是从政策上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扫清了障碍,科技人员不仅可以掌握科技项目的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还可以得到股权奖励和分红激励,大大提升了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天津市围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人才绿卡”制度,提出了一张绿卡管人才的服务口号。同时,在全国率先实施外国专家证和外国人就业证的“两证”整合,并允许单位为在津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人员缴纳公积金。高层次人才拥有“人才绿卡”后,不仅可以享受交通补贴、出国交流补贴、外籍子女国际学校学费补贴,还可以在配偶子女落户、子女就学、购买自有住房和机动车牌照竞价摇号等环节享受便捷服务。

河北省结合省内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围绕秦皇岛市、唐山市等沿海新的临港经济增长极,实施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模式,加强科技项目支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方面,河北省重点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不断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两院”院士的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合作,促进更多院士成果在河北省转化;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人才高地,形成一批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集群,通过人才集群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京津冀地区部分人才政策如表2所示。

3 制约三地人才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及成因

虽然京津冀三地在人才发展方面具备合作的基础,但目前在三地人才一体化的进程中,仍存在区域人才结构与协同发展功能定位不适应、区域人才国际化发展水平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理念不适应、人才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与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要求不适应、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目标不适应的问题,人才一体化进程推进迟缓。

3.1 经济发展不均衡

京津冀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虽然拥有北京市、天津市两大直辖市,但三地经济发展极不均衡,无法和拥有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厦门市等特区的“珠三角”和拥有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等众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长三角”相提并论。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三地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关注度,一些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基本上只考虑北京市,如果无法选择留在北京市,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去“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考虑来天津市和河北省发展的少之又少,造成优秀人才分布不均衡。

3.2 缺乏良性的合作机制

受历史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没有一个良性的合作机制,自然不会有合作的积极性,京津冀三地都存在对合作引发本区域人才“流失”的担忧。北京市虽然拥有人才上的巨大优势,但主要集中在部署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等单位,市属单位的优秀人才数量缺口较大。天津市的高层次人才总体规模与南方一些省份相比,优势不多甚至存在劣势,近年来,一些传统产业和传统学科的转型发展压力较大,急需高层次人才进行补充。作为三地经济发展程度最低的河北省,更是担心本就不多的高层次人才流向京津地区。此外,区域间的人才交流合作也容易给人才流出地区带来短期的人才短缺问题。由于人才流失的担忧无法消除,导致各地参与区域人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3.3 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

虽然京津冀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国土房管部门等,但基本都是由省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由各地区的人才交流与服务机构具体落实业务办理,很难在全局和宏观层面有所作为。例如,引进人才购房,目前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已施行联网限购,如其在其中一地拥有自有产权住房,可能就无法异地购买住房,即便符合政策也要出具缴纳社会保险证明、缴纳公积金证明等,其中涉及公安、国土房管等部门。引进人才的子女落户、就学,如按照各地现有政策,特别是京津两地学区房政策的制约,将影响引进人才子女及时就学,这其中涉及公安、教育部门等。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因地域等原因而难以全面协调和推动,需要三地开展更高层次的部门合作,并做好顶层设计工作。

3.4 现有合作领域有待拓宽

从近几年京津冀三地人才合作的形式与内容上看,主要还是以初级或中等规模的合作为主,包括人才网站的建设与关联、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业务互助、人才招聘信息的发布共享与举行联合招聘会等,合作的领域较为局限,合作的层次不高。如果长时间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合作领域,容易给有意愿来京津冀发展的人才造成“假大空”的印象,不利于聚集高层次人才。因此三地的人才合作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内容和形式也需要创新,全方位地提升人才合作的质量。

3.5 政策衔接不通畅,人才市场相对分割

长期以来,无论是人才政策、资源匹配还是人才服务,无论是准入门槛还是评价标准,三地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给区域间的人才流动造成障碍。例如,三地高校间师资队伍的流动,会经常出现天津市、河北省地区的高校拥有正高级专业职称的教师,流动到北京市后无法再继续给予原有职称级别或待遇的问题。此外,三地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体系尚未实现互认,导致三地人才市场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从而给区域人才自由流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导致区域间人才比较优势无法实现互补,区域人才整体实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4 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京津冀三地的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力量应统一思想,摈弃各自为政、自我保护的思维,勇于尝试突破地域的束缚和人情的枷锁,实行互联互通,合作共享。

4.1 政府是推进三地人才一体化进程的最重要力量

要想真正实现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三地的省级政府,都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第一,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人才发展责任制,由党委集体讨论制定详细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指标,由各级党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重要工作直接部署、对重大问题直接过问、对重要人才直接联系。层层落实责任,确保人才工作队伍建设落实到位。第二,以建设雄安新区、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为契机,弱化户籍限制、建立租房落戶和社区集体户口制度,让高层次人才体面地生活,不再担心住房和子女就学问题,真正解决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第三,加强柔性引进人才的政策出台,在区域内形成人才工作制度衔接、政策互惠、资证互认、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和受益互享的格局,营造有利于京津冀三地人才智力共享、推进区域人才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

4.2 以项目合作促人才交流,以平台共享助师资互动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主战场,也是他们发挥重大作用的主舞台。中央部属高校应加强与地方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以项目合作促人才交流,以平台共享助师资互动。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氛围是加快人力资源整合,实现人尽其才的前提。三地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围绕区域共性的技术难题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建立产业研究院,开展联合攻关,在获得技术进步和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更加强了人才彼此交流合作,进而推进人才分布逐步均衡和教育科研资源共享。

猜你喜欢

京津冀
京津冀优秀画家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率先突破
支持河北省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加强京津冀立法协作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