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路快速化升级中现状互通改造的选型研究
2018-11-27陈超
陈超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430000)
1 研究背景
伴随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成区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适时对建成区进行干路快速化改造,已成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缓解城区交通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改造中的互通式立交选型是目前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由于规划、需求和现状条件的不同,且互通改造的型式各异,因此,有必要研究互通改造选型的特点及适应条件,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方法。
2 城区互通改造的原则
(1)突出功能定位。体现道路在区域路网中的定位,与路网适势衔接,一并考虑节点条件,进而处理好区域影响范围内的联动交通组织[1]。
(2)分析交通需求。互通改造应以交通需求为指导,充分考虑远景发展条件及吸引交通的能力,适应交通量的快速增长。
(3)尊重客观条件。宜在注重城市景观、文化背景下,综合分析道路及交通现状、管网、征地拆迁、社会影响等因素。若同时规划有地铁、BRT等多种交通载体,应统筹其转换和相互影响。
(4)技术经济合理。互通选型需考虑技术指标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不盲目追求高指标,对既有互通宜多利用,降低对现状交通的干扰,并兼顾造价及工期,多方案择优选取。
(5)重视慢行系统。建成区交通出行集中,互通作为疏解大容量通道,承载着服务车流、行人等多方载体,在剥离车、人干扰的同时,应充分考虑行人利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多重使用功能。
3 改造型式的归总
明确功能定位后,可拟定改造建设标准,并结合交通量预测来确定车道规模,再根据衔接条件、景观、施工条件及工期、成本等多方面的制约进行平衡,优化选型。改造型式有如下分类:
(1)内外独立型:保留现状互通,利用其单独作为主线(或辅道)的互通功能;另在互通外围增设多条匝道,额外构建辅道(或主线)的互通功能,以同时满足主线和辅道的各向通达。
(2)上下分离型:不拆或少拆现状互通,分上下层构造分离的主线互通层和辅道互通层,并可于互通范围两端适当位置设主辅出入口,以实现上下层的交通转换。
(3)匝道互联型:通过局部拆迁并新建或改造多条匝道,合并出入口,形成上下错落互联的匝道和主线,组成各向通达的全互通以满足需求。
(4)拆除重建型:对既有互通完全拆除重建,一般用于原有互通无法适应改造要求的情况。其实施期间对现状交通影响大,需采用措施减少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4 互通改造工程实例的应用
互通实例选取的全苜蓿叶互通为三层,拟改造纵向道路(南北向)位于中间层,现状为双向六车道主干路、接近不稳定车流,定位为以承担过境交通为主、到发交通为辅的快速纵向通道;而横向被交道(东西向)现状为快速路双向六车道高架桥(时速80 km/h)+地面次干路双向四车道辅道(时速50 km/h),其高架位于顶层、地面辅道位于底层,现为稳定车流。预测远景年节点流量见图1。
纵向道路以双向六车道主线(时速60 km/h)及双向四车道辅道(时速40 km/h)扩容改造,预测远景年服务水平三级满足需求。以纵向主线南北向直行、横向高架东西向直行、纵向主线南转向高架东交通为主。
立交选型的周边用地情况为:原互通周围为控制绿线可利用,但应尽量节约占地。
根据前述立交改造型式,对多种选型方案进行分析。
图1 节点交通流量流向预测
4.1 内外独立型改造方案
保留现状立交,用作纵向道路主线与横向高架层的互通连接;为避免过多征地,仅在互通的外围新增4条右转地面双车道匝道及人行道,实现改造道路的辅道与被交道地面辅道的右转连通,而地面层左转均需先右转再远引掉头实现;同时可通过互通两端新增主辅出入口,以实现主线与辅道的转换。内外独立型改造方案效果图见图2。
图2 内外独立型改造方案效果图
该改造方案的优点是杜绝浪费,改造时对现状互通车辆行驶基本无影响,社会影响小,造价低;缺点为需新增较大用地,左转交通流需绕行,效率较低。
4.2 上下分离型改造方案
考虑互通特点,将纵向道路主线桥及连接部于原址适当抬高改造,留出地面层道路净空后,新建地面层道路(双向六车道)和人行道,与被交道地面层形成渠化平交口。快速过境交通利用中上层苜蓿叶互通疏解,到发交通则通过地面层道路及其平交口疏解,并于主线两端新增主辅出入口,实现主线与辅道的转换。上下分离型改造方案效果图见图3。
图3 上下分离型改造方案效果图
该改造方案的优点是层次简明、各向通达、交织少,且不新增用地、造价适中;缺点为实施期间对现状交通影响较大。
4.3 匝道互联型改造方案
互通外侧增设4条地面右转匝道及人行道,实现地面辅道的右转连通;纵向改造道路原中分带处亦改造为地面辅道(双向四车道),与横向地面辅道形成平交口,实现地面辅道的左转和直行;同时设置地面匝道和高架匝道的互联出入口或连接匝道,实现高架与地面的转换。
该改造方案的优点是功能齐全,原互通利用率高,节约用地,造价适中,但互通出入口增多,交通预告信息量增大[2],且实施期间对现状交通影响增大。匝道互联型改造方案效果图见图4。
图4 匝道互联型改造方案效果图
4.4 重建方案
拆迁原互通后,按新建互通考虑。考虑本互通用地受限较小,可布设全定向匝道互通方案,提高匝道线形指标,高效满足各向通达功能,避免交织[3];但大量拆除现状互通,造价高,实施期间对现状交通影响大,且建成区一般难以承受大量新增占地。重建改造方案效果图见图5。
图5 重建改造方案效果图
4.5 方案优选
各选型方案综合比选见表1。
表1 综合比选一览表
本次改造实例中,以控制新增征地规模、减小对现状交通影响、兼顾投资、适度超前为目标导向,因此选取了匝道互联型方案,以体现功能、现状条件和造价的平衡。
5 结语
互通改造选型特点各异,内外独立型改造方案适用于征地限制较小、对现状交通影响敏感的节点;上下分离型适用于节约用地、需层次分明的节点;匝道互联型适用于施工期间保留主线通行、需集约解决各向通达功能的节点;拆除重建型适用于原有互通无法适应改造要求的情况。在实践过程中,需围绕道路的功能需求、定位及目标,尊重改造实际条件,酌情选择科学、适时、合理、经济的建设方式,精心研究以期达到卓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