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和浩特市三环快速路总体设计

2018-11-27曾光勇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主干路新线三环

曾光勇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市 401121)

1 对项目的理解

1.1 项目背景

呼和浩特市从归化、绥远双城发展而来,一步步拓展、整合,城市交通逐步形成了当前的“两环”格局。各种发展的局限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一些不足,主管部门一直在寻求解决城市路网问题的方法。三环路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改善乃至解决这些问题的契机。

1.2 对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的理解

土默川路位于南二环与绕城高速之间,是规划控制的快速路。即将开工的国道110改造新线位于城北,结合“北控、东优、南拓、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通过对东西两片路网梳理,串联土默川路、国道110改造新线,形成呼和浩特市三环[1](见图 1)。

图1 三环路线位走向图

三环路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其主要功用有三个方面:

(1)形成交通外环,疏解市内交通,为城市现状路网整改创造更好条件。

(2)通过三环的建设,整合起新的城市用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形态,拉开城市主框架。

(3)对接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区域交通组织的需求。

1.3 建设目标

通过对路网体系构建、公共交通、枢纽转换、慢行交通、城市形态、道路空间、生态环境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三环路建成交通顺畅的效率之路、空间优雅的形象之路、绿化环保的生态之路。

2 建设条件分析

项目区属平原地形,大黑河和小黑河为主要水系,地质构造复杂,分布三大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沿线主要为农用地,村庄和厂矿集中分布。建设条件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建设条件分析图

拟建路线与张呼客专、京包、呼准、5204专用线铁路以及G6京藏高速穿、跨越6处。沿线分布有乌素图召、白塔风等景区以及机场、森林总队教导队、国家粮库用地,路线采取直接避让。沿线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适宜工程建设。

3 建设标准和规模

3.1 功能定位

三环路为现状二环快速与绕城高速之间的城市环路,结合路网形态,为最外侧的城市快速交通环线,作为全市重要的机动交通走廊,承担对内集散、向外疏解的功能[2]。道路等级为快速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承担环城中、长距离的快速交通,地面辅路兼有片区服务功能。

北段采用“平面分离,两线合一”的布局。国道110改造新线作为干线公路,在穿越呼和浩特市段为城市郊区型快速路,兼有公路功能,组织环城中、长距离交通。现状的生态路、呼和塔拉路串联大青山山前用地,承担北段的服务功能。三环西、南、东段均为新建,是快速路与主干路共享的城市通道。其采用“平面叠合、竖向分离”的方式,高架层承担环城中、长距离的快速交通,地面层服务于沿线片区土地开发[3]。

3.2 交通量预测与分析

交通预测分析在既有市区交通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城市拓展区骨架道路网、用地规划和交通需求的影响,根据2020年交通需求预测数据,采用趋势外推法进行预测:到2038年,北三环最小,南三环最大,远景交通量高峰小时为8 600 pcu,全线主线双向6车道。交通需求见图3。

图3 交通流量分配图

3.3 建设标准、规模

综合以上分析,该项目分段采用标准如下:三环北段采用城市快速路标准兼公路功能,设计车速为80 km/h,双向6车道;生态路、呼和塔拉路为次干路标准,车速为50 km/h。三环西、南、东段,系统由两层体系组成:高架为快速路,采用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为80 km/h;地面层为主干路,双向6车道,车速50 km/h,两侧布置慢行系统,高架桥下设置快速公交。三环路全长82.108 km,主线高架桥长55.6 km,下穿地通道5处,互通式立交13处。

4 设计总体思路

结合项目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总体设计遵循以下4点思路:(1)构建与呼和浩特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城市快速交通体系,支撑城市未来发展,保持城市竞争力。(2)交通组织遵循“快出慢进,多出少进”的原则,快速交通采用枢纽立交直接转换,快、慢交通通过上下匝道联系。(3)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建立中运量快速公交走廊,与轨道交通共同构成更加完善的公交服务体系。(4)妥善处理交通与环境的关系,助力打造大黑河生态景观带,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总体设计方案

5.1 快速路网体系构建

在充分理解总规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城东和城西路网梳理,新增通道,将规划控制的土默川路和国道110改造新线进行串联,构成三环,结合路网形态,核心区快速路形成“两环、六射、三联络”的格局,实现快速路网重构(见图4)。

图4 路网结构图

5.2 路线设计

道路选线采用生态低冲击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达到资源集约、交通廊道共享、保护环境的目的。G6京藏高速和国道110改造新线作为干线公路,东西向穿越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交通廊道,以南为都市建成区,以北为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区。面对交通用地的局限,结合北段交通量分析,通过交通整合,与国道110改造新线合并。该段国道断面由双向4车道调整为6车道,成为城市郊区型快速路,兼有公路功能,组织环城中、长距离交通与公路过境交通。利用现状的生态路、呼和塔拉路串联大青山山前用地,承担服务地块功能。北段创新采用“平面分离,两线合一”方式,满足总规对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区的要求,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见图5)。

图5 总体设计图

路线起于东侧的巴彦立交逆时针绕城,北段通过利用国道110改造新线,在乌素图处上跨G6京藏高速,沿旧国道110台阁牧镇段高架布设,路线转向南,跨越京包铁路、小黑河、呼准铁路后,沿大黑河北岸向东,与科尔沁路交叉后,路线偏向东北继续延伸,从白塔机场东侧绕过,跨越5204专用线铁路,继续向北利用桥孔下穿张呼客专,终点止于巴彦立交。三环路全长82.108 km。横断面除北段主线采用双向6车道,宽25.5 m外,其余段为“上六下六”两层布置,路幅宽60 m,两侧各控制10 m绿带。高架桥分幅,中间留空3 m,桥下净高8~10 m,确保桥下采光和良好的通透性,利用桥下空间设置8 m宽BRT车道,具体如图6所示。路线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路线技术指标表

图6 高架段横断面设计(单位:mm)

5.3 立交设计

为确保三环快速交通形成“上得来、跑得快、下得去”的格局,立交及上下坡道布局是关键。三环与快速、高速路转换采用枢纽式互通,与一级公路、骨架型主干路转换采用一般式互通,与其他道路转换采用地面层平交,地面与高架层通过坡道式平行匝道连接。根据总体设计,结合城市骨架路网结构,三环路共设置8座枢纽式互通立交,5座一般式互通立交,立交间距为4~6 km。枢纽立交为快速路与主干路共享的3层立体交通体系,高架两层为快速交通转换层,地面为主干路平交层。立交匝道单车道宽8 m,双车道宽9 m,匝道设计车速35~50 km/h。

新机场高速、昭君南路、兴安南路、科尔沁快速路作为主城南向联系和林格尔新区的4条骨架道路,与三环形成4座交叉,结合路网交通组织统筹考虑布设。结合节点流量预测分析,立交交通组织遵循“慢进快出”,对外疏解采用定向或半定向高标准匝道,对内集散采用环形匝道。新机场高速立交、昭君立交、科尔沁立交采用“单环涡轮型”,兴安南路采用“全涡轮型”,北三环立交以“双喇叭型”为主。土默川和东三环立交采用“8”字型,呼准和永济立交采用“蝶型”,东北角的巴彦立交采用变异“蝶型”,西北角的台阁牧立交采用两条连接匝道,主要解决土默特左旗与南半环的联系。

高架快速路与地面主干路竖向转换通过共16对坡道式平行匝道实现,出入口最小间距为1.5 km。匝道为双车道,口部采用单车道控制出入,保障主线交通。

6 结语

开展城市快速路的规划研究,需注重城市快速交通体系研究,找准项目功能定位、确定合理的规模标准是关键。

快速路的规模论证要引入生态低冲击和环境容量控制城市发展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快速路交通功能的实现,形成“上得来、下得去、跑得快”的格局,路线总体方案需在构建合理快速交通体系下建立,立交和出入口的统筹布设是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

主干路新线三环
三环填数
银三环(千里达)
谈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要点
荣乌新线高速公路安全预警和主动管控系统
乘坐地铁
城市主干路拓宽改造设计的新思路
城市主干路接入道与侧分带开口模式研究
山区主干路景观绿化设计
新线引入高铁枢纽电务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研究
三环陶瓷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