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植与创新: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民国时期国产体育器材的发展
2018-11-27陈明辉
陈明辉 王 鹤
扶植与创新: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民国时期国产体育器材的发展
陈明辉 王 鹤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民国时期,昂贵的进口体育器材和国产体育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中国近代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推广。鉴于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仅竭力扶植中国体育器材生产工厂,而且积极发挥创造精神,因地制宜地改造、创制体育器材,促进国产体育器材的生产和发展。这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秉持的经济民族主义和体育救国理念密切相关。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体育器材;扶植;创新
体育器材是体育运动的工具,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和不可或缺的重要运动媒介,对于体育观念的传播和体育活动的推广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体育器材数量多寡和质量高低反过来也制约着体育的传播和体育活动的发展。考吾国体育近史,昔体育上所用运动器具,何一非外国出品[1]。这些进口体育器材大都价格昂贵,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推广。在此背景下,提倡发展国产体育器材的呼声日渐高涨。以“促进国民体育为宗旨[2]”的民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久的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24-1949)(以下简称“中华体协”)亦积极呼吁体育器材国产化,竭力扶植中国体育器材生产工厂,推动国产体育器材的生产和发展。同时,还积极发挥创造精神,因地制宜地改造、创制体育器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民国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拟就中华体协在推动民国时期国产体育器材发展中的作为作一探究。
1 鼓励、扶植国产体育器材的生产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体育运动的器材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并且价格十分昂贵。时人李腾于1927年撰文称,我国体育器械,大部分运自西洋各国[3]。为降低体育运动成本,推广体育运动,中华体协及其职员积极提倡、推动国产体育器材的生产和发展。
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工厂”是由孙润生在1921年创办的民国时期著名的体育用品厂。中华体协元老张伯苓在其创办、发展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创办利生体育用品工厂之前,孙润生供职于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学校,教授音乐和英文。在教学过程中,孙润生愈发觉得国人从事体育运动的器材不仅大都从国外进口,而且还十分昂贵。如果自己可以制造,那么既可堵塞漏卮,又有利可图,可谓一举两得。张伯苓亦正有此意,遂积极鼓励孙润生研究制造篮球的技术。在张伯苓的支持下,孙玉琦潜心研究制球技术。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终于成功缝制出第一个符合标准的篮球。1921年,孙润生辞去南开学校教员的职务,开办制球工厂。为鼓励孙润生,张伯苓特地为工厂写了一副对联:利应社会需要,制造体育用品;生为人身健康,畅销运动器具[4]。孙润生取上下联的第一字为工厂名,是为“利生制球厂”这便是日后的利生体育用品工厂的雏形,也是中国的第一家体育用品厂。为表示对孙润生的支持,张伯苓在孙润生离开南开学校时,曾多付给他几个月的薪金[5]。为解决孙润生的后顾之忧,据说张伯苓还向孙润生许诺,“如果工厂做不好,学校随时欢迎你回来[6]”。1929年,张伯苓派遣南开学校教员兼篮球教练齐守愚赴美国继续深造体育,并到美国卡尔顿大学专门学习制革技术。1932年,齐守愚学成归国。为了让齐守愚学有所用及推动利生体育用品工厂的发展,张伯苓推荐齐守愚到孙润生的利生体育用品厂担任皮革厂厂长。在齐守愚的主持下,利生体育用品厂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制革技术和设备,使得该厂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居前列,产品行销全国乃至国外。此外,张伯苓还为积极宣传利生产品:出品更较前精美,而作价仍取低廉……故乐代为全国介绍焉[7]。至20世纪30年代,利生工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生产厂家。
春和体育用品厂是由傅泊川等人于1924年创办的中国较早的体育用品厂。该厂从创办、生产到销售都获得过张伯苓的鼎力支持。在创办工厂之前,傅泊川曾把研制出来的篮球交给张伯苓,请他提意见。张伯苓把篮球交给南开学校的篮球队员试用,并把他们的意见反馈给傅泊川。傅泊川根据篮球运动员们的意见,不断改进工艺和技术,直到产品质量完全达到运动员满意了,他们才开始着手开办工厂,投入生产。办厂初期,春合销路不畅,数月入不敷出,工厂行将倒闭。为支持春合体育用品厂,张伯苓的南开学校大量购买该厂产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后来,春合体育用品厂逐渐走入正轨,产品逐渐打开销路,行销海内外[8]。此外,张伯苓还为春合工厂体育用品写宣传词,做广告,并发表在《天津体育协进会年刊》上,以资宣传:春合工厂自成立以来,专制体育用品,凡所营造,俱见匠心。论质则不减于舶来货物,而合于应用;论价则较为低廉而易于购置,此其抵塞漏卮推广体育之功,当不在小也[9]。
20世纪20年代以前,国内体育用品几乎是舶来品价格昂贵,不利于体育运动的推广和开展。在张伯苓的支持下,利生体育用品厂和春合体育用品厂得以创立,并不断发展,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体育用品,促进了体育运动的推广和普及。正如张伯苓所言:吾人年来提倡体育,每多利赖于体育用具之价廉物美[10]。
此外,长期任中华体协董事的吴蕴瑞亦积极号召国人使用国产运动器具。他呼吁体育界人士“本体育顾及国家经济之主张”“一方督促各工厂尽量改良,一方亦应抱爱国精神,不论国货优势如何,总是尽量购用。”并提议凡在各省市运动会中,尤以全国运动会中所用器具,应一律尽属国产[11]。
2 创制体育器材
为了在体育器材缺乏的情况下正常开展体育活动,中华体协职员常常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改良、仿制甚至发明体育器材。
抗战时期,中华体协董事董守义(后历任代总干事、总干事等职,是抗战时期中华体协的实际负责人)面对场地、设备欠缺的情况,采用变化运动用具和场地,并据此调整运动方法和规则等方式,坚持开展体育运动[12]。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大批高校被迫内迁。董守义供职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先后迁往西安、汉中,并于1939年改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0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时期,经济困难,体育运动器材极为匮乏。为开展体育运动,董守义随学校迁往汉中的城固县后,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制作了不少体育运动器材。以垒球为例,董守义因地制宜,用玉米秆编成垒垫,然后请鞋匠照着棒球的样品,缝制出垒球,并将树枝削成垒球棒的形状,作为球棒。董守义就是凭借自己制作的垒球和球棒,带领西北师范学院的学生开展垒球运动,并且带动了西北地区垒球运动的发展[13]。
1939年,中华体协干事魏振武等三人在苗族传统的拍击“鸡毛羽”运动的基础上,改进了球、球拍和场地,发明了“板羽球”运动。魏振武三人经过不断改良,最终采用木头作为底托,并在底托之外裹以汽车内胎,再将三根鸡羽毛插入底托之中,并剪成齿轮状花边,弹性良好、易于控制且外观精美的板羽球就此制作成功!板羽球球拍最初采用乒乓球拍,但乒乓球拍太小,初学者难以击中板羽球,并且乒乓球拍过于单薄,容易破裂。因此,魏振武三人又在乒乓球拍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加厚,并在球拍上凿若干小孔,最终制成较为实用的板羽球拍。1940年,魏振武三人到中华体协任职的时候,还“组黔囗羽毛球厂,加以研究制造。”至于场地,板羽球运动最初采用网球场地,后来,中华体协为凸显板羽球运动的“独立精神”,经过多次试验,在网球场地的基础上扩大了球场的宽度,提高了拦网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板羽球场地[14]。由于用具简单,可以自制自用,并且场地要求不高,易于开展,再加上中华体协的积极宣传和推广,板羽球运动逐渐在重庆、成都等地发展起来,成为战时颇受普通民众欢迎的体育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体育的社会化和普及化。
3 结语
诚然,中华体协积极发展国产体育器材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促进体育的传播和发展。但进一步分析可知,经济民族主义观念和体育救国思潮却为更深层次的原因。1927年,时人撰文称,“购买体育用品者(进口体育用品——笔者注)所耗之金钱甚巨,而所受之实益则甚小”,长此以往,“国人不惟于经济方面,受无形损失。即利权方面亦觉外溢过甚[15]。”吴蕴瑞从经济民族主义和体育救国的视角出发,亦认为必须大力倡导国产体育器材的生产和发展。他认为体育“从经济方面看,则消糜国民经济,大有背乎生产之宗旨,去教育救国之旨远矣”,必须从“改良运动器具制造”和“竭力推用国产运动器具”两个方面进行矫正。因此,吴蕴瑞积极鼓励保定布云厂、天津利生工厂等工厂改良、生产运动器具,以“抵制外货,并能增加出口”。随着出口数量的增多,体育就能起到堵塞漏卮、促进生产的作用,“于国家经济有无穷之裨益焉”[16]。春合体育用品制造厂即是出于此种动机而创办的:“体育所需之用具,概仰给于外货,每年输入为数甚巨……傅君默察此点,深为忧蹙,爰乃下最大决心,创办小规模工厂,以图杜绝,而挽漏卮。”
“体育救国”是中国近代体育界的共识。中华体协更是该思潮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长期担任中华体协董事主席的王正廷曾言,救国之道,经纬多端,而行健自强,体育为亟[17]。张伯苓亦认为,中国民族懦弱,由来已久,要想挽救,必须注重体育。不过体育固须注重,而体育用品也是提倡体育的人所不可忽略的[18]。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国产体育器材亦是题中之意了。
由此观之,中华体协推动国产体育器材的生产和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外国体育用品倾销,起到抵制外国经济扩张,挽回利权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发展国民体育,进而实现“以健全之体魄,造健全之民族,以健全之民族,造健全之国家”的“体育救国之旨”[19]。
[1] 吴藴瑞.今后体育须顾国民经济[J].中华教育界,1934,21(7):111.
[2] 王增明.近代中国体育法规[M].石家庄:中国体育史学会河北分会,1988:27-31.
[3] 李腾.我国体育用品自给问题:国人宜急起筹资在国内设厂制造[J].体育,1927(1):48.
[4] 天津档案网[EB/OL]. http://www.tjdag.gov.cn/tjdag /wwwroot/root/template/main/jgsl/gsfq_article.shtml?id=4664.
[5] 李清安,韩馨远.誉满中外体坛的利生体育用品厂[C].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经济工商编(第12卷)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917.
[6] 孙海麟.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3.
[7] 龚克.张伯苓全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170.
[8] 董守义.对战时体育教学困难之补救的意见[J].教与学月刊,1940,5(3):19.
[9] 张振美.中国垒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18-19.
[10] 陈海涛.我们的发明——板羽球[J].体育通讯,1945(14):4-5.
[11] 王正廷.发刊词[J].体育季刊,1935,1(1):1.
[12] 王正廷.体育救国[J].时事月报, 1933,9(7-12):222.
Support and Innovation: 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Equipment Made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CHEN Minghui,etal.
(Wuhan Institute of PE,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资助课题;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体育非营利组织现代治理研究”(14CTY016)研究成果。
陈明辉(1982—),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体育史。
王鹤(1981—),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