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通用外语教学向一般学术外语(EGSP)教学的战略转移

2018-11-26张雷

文教资料 2018年21期
关键词:转移

张雷

摘 要: 本文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视阈下,梳理和总结大学外语教学的特征和现状,分析大学通用外语教学向一般学术外语教学转型的作用和意义;结合当下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对策,以实现从通用外语向一般学术外语教学的战略转移。

关键词: 通用外语 学术外语 转移

一、引言

纵观国内大学外语教学这几十年的进程可以发现,一直沿用至今的大学通用外语教学EGP已经逐渐开始失去主流地位。单纯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或者外语欠缺的某专业领域毕业生都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能运用外语在各行各业从事科技、医学、建筑、法律、管理、翻译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专门用途外语(ESP)教学中的一般学术外语教学(EGSP)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的。一般学术外语(英语)即EGSP(English for general specific purpose)主要以有一定外语基础的学生为对象,以提高他们的外语学习技巧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大学外语开设的语种除了大学英语外,还包括大学俄语和大学日语,因此文章题目设定范畴为大学外语。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阶段:从1961年到1985年的长达25年期间,大学外语走的是一条“科技外语”或结合专业学习外语的道路。各个大学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都各不相同,出现了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使用不同公共外语教材的情况。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在《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一文中称这一阶段的大学外语教学展现了“百花齐放的盛况”。

第二阶段:主要指从1985年到21世纪初的这20多年间。1985年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完成,标志着大学外语的诞生。随后,1986年董亚芬在《外语界》上发文,提出了“文理打通,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共核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教学口号,这一教学主张在这之后的20年间一直主导着大学外语教学进程。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大学外语分为基础(第一二学期)和应用提高阶段(三四学期),基础阶段为必修课,提高阶段为听说、写作、翻译、文化等选修课程,而且规定只有完成必修课程才能进入提高阶段。在测试体系方面则为全国所有高校统一的测试体系,即国家外语四六级考试,很多用人单位与之挂钩,不少大学的学位授予都与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挂钩。实践证明,这种《大纲》与统一的测试体系在促进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20多年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大学生的外语(英语)水平已经相当高了。90年代中后期,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一些好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摆脱这一状况。

第三阶段:主要指2004年至今。2004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制完成,大學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全国看,这一时期开始,很多大学外语的学分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考试形式等开始呈现“天下大乱”的情况。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专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对策,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在2005年的外语核心期刊《外语界》上发表文章《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为很多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束定芳教授积极呼吁要“加强对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在专著《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一书中,把当今这个时期称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他说“现在学生外语水平远远高于20年前的大学生外语水平,现在社会对外语的需求也更高。承认这些变化,就是承认大学外语教学变化的必然性,承认现在该是打破基础英语一统天下局面的时候了。这标志着一个硬性的、统一的教学要求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后大学外语(英语)教学时代的到来”。

三、国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把大学外语教育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外语教育改革,以增进与他国的了解,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最终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了满足新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许多欧美国家,以及日、韩等都对大学外语教学这门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有调整。

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在积极探索外语教育改革之路,他们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性的测试等方法,摒弃“填鸭式”教学,制订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以提高全体国民的英语能力,提高专业人士的英语能力和从事国际社会活动人士的英语能力。以大学英语为例,东京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只有8分。但是在有限课程里主要开设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学术英语陈述。到了大二还特别开设针对理工科学生的ALESS课程。京都大学的大学英语学分仅仅7分,但是其中6个学分都分配在开设学术英语写作和学术英语阅读上,尤其是后者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这些文献大多是和学科专业相关的科普类原著和文章。到了高年级则有医学英语、地球英语、数理英语、化学英语等,这些课程主要进行专业文献阅读和科技论文写作训练,传授学生所在学科的理论知识是如何用语言构建和传播的,涉及语篇模式、修辞结构和语言表达等。而且开设选修性质的专业外语课程,帮助学生通过最有效的途径掌握专业的词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提高用英语做科研项目、进行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的能力。

从日本等国的外语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均体现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原则,从重视语言要素的评价转向重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从强调书面转向强调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重视个性。

四、由大学通用外语教学向一般学术外语教学转型的作用和意义

1.推进专门用途外语教学,为我省高校特色化办学服务。使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的特色、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独具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国际化人才这一终极目标服务。

2.通过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进行这种GE到ESP教学的战略转移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用外语(英语)进行专业活动的能力、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完全有能力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使学生掌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知识和技巧,以及引导他们如何参与国际科学计划、进行国际学术合作、提高国际领域内的学术创新和研发的能力。

3.通过实施由GE向ESP教学理念的转变,大学外语教师不满足于进修本专业课程,再次开展全新的学习和研究,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拓宽知识面,由学历的提高转为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知识的进修和拓展,告别尴尬的费时低效的外语教学和填鸭式的单词语法的知识点灌输模式。

五、向一般学术外语教学战略转移要实现的目标

1.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为我省高校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实现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实现由通用外语(GE)向专门用途外语(ESP)教学的转移,完成我省高校和国际大学英语教学顺利接轨。2.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考试评估机制,发展专业性的分层考试;加强教师培训,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学术水平,能用英语开设某学科专业课的师资队伍。3.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引导学生把外语与专业相结合自发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专门用途英语和一般性的学术外语交流能力,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树立国际化创新思维,让我校毕业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沟通能力、学术外语交流能力。

六、向一般学术外语教学战略转移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对大学生的词汇要求;其次,在课堂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之间协作、合作的学习形式,大力开展专项学术语言技能的强化训练,重新定位大学外语(英语)的教学目标,把提高学习者学术外语(英语)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开创以学术外语EAP为引领的分科外语教学模式,扭转以打基础为核心的大学通用外语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的改革方面下功夫,编撰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学术外语EAP教材;最后,要顺应形势实现大学外语教师的转型。

七、结语

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但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以一般学术外语为导向的。而且这种改革不应只是教材和教师、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整,还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大学外语基础课程和大学外语应用提高课程之间不应该有必修和选修的教条限制。也就是说基础好的学生不应硬性和大家一样用大量时间再打基础,而应该直接选修应用技能训练课程,提高学习效率。或者可以逐渐使大学外语改为公共选修课程,不用再规定大学外语的学分数。而且大学外语这门课程是必修还是选修应该让高校、学院、专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以打基础为核心模式的传统大学外语教学完成使命后,应该努力向一般学术外语教学模式转移,未来会有更多高校将大学外语改革为公共选修课。

参考文献:

[1]蔡基剛.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3.

[2]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83.

[3]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基于EGP向ESP教学的战略转移》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转移
JAM—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古代云南政治中心与民族文化中心的变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