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典浅析
2018-11-26张心怡张沛
张心怡 张沛
摘 要: 辛弃疾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关于此处刘义隆典故的作用,看法主要包括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抬高自己并推脱责任等三种。开展古典诗词阅读需要知人论世,也要进行深度思考而校准他人的结论,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关于辛弃疾引用刘义隆典故的作用是:“其一,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其二,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
关键词: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成就巨大,词作风格以豪放为主,因此后人把他和苏轼并称为“苏辛”。写于1205年(开禧元年)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慷慨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苏教版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二)》之“历史的回声”专题收录了此文,且在文章后面设计了思考题目:“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请你说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古事,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并分析引用这些‘古事对抒写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起了什么样的作用。”[1]由此可见,分析作者用典及作用是学习和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重点内容。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处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量使用典故以丰富内容和深化主题,较好地体现了辛弃疾作词善于用典的特点。作品总共使用了五则典故:孙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义隆(南北朝时期宋文帝)、佛狸(魏太武帝)、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通过这些“古事”,作者抒发了思古之幽情,更揭示了历史的意义,状写了现实的感慨。
3.关于刘义隆典故作用的三种说法
清代的文学评论著作《论词随笔》说:“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确实,历代的词作家大都以词意太浅太露为忌讳,而努力追求“意深味隐”。该词上片引用英雄人物孙仲谋、寄奴并且加以赞扬,这种引用“古事”可以称之为直白式用典,而下片引用的三个典故则可谓含蓄式用典。比如下片所用的刘义隆的典故,就需要读者通过掌握背景和深入思考等途径理解典故的作用,即作者使用典故试图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
刘义隆的典故见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说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之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义隆急于事功,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的信心,却落得了一个“仓皇北顾”的失败结局。
关于引用这则典故的作用,研究者的说法主要有三种。第一,徐育民、赵慧文《历代名家词赏析》认为:“作者借元嘉往事,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2]第二,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说:“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辛弃疾)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他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3]。《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认为:用典以“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4]。第三,新浪“龙庐客的博客”认为:“在写作时间上,很可能他本人做了手脚。”有意把写在北伐失败之后的作品说成北伐失败之前的1205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显现出他似乎是一个事前诸葛亮”,另一方面“实有推脱责任之嫌”[5]。
4.分析三种关于刘义隆典故作用的说法
新浪博主龙庐客的说法,恐有哗众取宠的之嫌。
博主为了证明“辛弃疾是个一流的文学家,二流的政治家,三流的军事家”的观点,虽然承认“辛弃疾本人编文集时也注明是作于开禧元年(1205)春,即离开京口归铅山时所写”,但是凭空臆测,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在写作时间上,很可能辛弃疾本人做了手脚”。欣赏古代作品,一种方法是知人论世。试问,在面对古代名家作品时,如果连作者记录的写作时间都可以随意推翻,那么还有哪些内容是可以采信呢?如此,“知人论世”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吗?博主说“读宋人笔记《玉堂嘉话》,可以见出辛弃疾当时完全与韩侂胄站在一条战线,是对金战争的发起人之一”,于是,辛弃疾在战争失败后就篡改文章写作时间,以“显现出他似乎就是一个事前诸葛亮”,从而“推脱责任”。确实,当时辛弃疾完全与韩侂胄站在一条战线,因为抗金北伐、恢复中原是辛弃疾人生最大的理想,同时韩侂胄是朝廷掌权者,又是任用辛弃疾的伯乐。1206年5月北伐开始,辛弃疾即为韩侂胄写了《六州歌头·西湖万顷》,加以歌颂,歌云:“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此词中“保赵须韩”的大声呐喊,是辛弃疾力挺韩侂胄的有力证据。但是在共同事业失败之后,曾经“站在一条战线”的一方一定会批评甚至诋毁另一方吗?如此逻辑,显然存在问题,实属胡乱联系。这是为证明“辛弃疾是个一流的文学家,二流的政治家,三流的军事家”的观点而强加的,是一种“贴标签”的做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性思维。
再分析“警告韩侂胄”和“讽刺韩侂胄”的说法,此说不正确。依照通行说法[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1205年(开禧元年)。那时,韩侂胄正积极准备北伐,而赋闲很久的辛弃疾在1203年被韩侂胄起用为绍兴知府,1205年初又受命担任江防要地镇江的知府。在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在《六州歌头·西湖萬顷》“保赵须韩”的呐喊声中,辛弃疾积极备战,渴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恢复中原,豪情壮志自然十分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难道可能“警告韩侂胄”或者“讽刺韩侂胄”吗?从这个角度解读作品,上片写孙仲谋和寄奴,并不只是表达词人的报国壮志,应该是对韩侂胄北伐的激励。用典是“借古事比今事”,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可“比”的“今事”很多,作者有时候没有明确的指向或者更多的暗示,这就需要读者深入思考加以挖掘。另外,辛弃疾老成谋国,行文用典以“提醒韩侂胄”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可能是“警告”或者“讽刺”。
用典的主要作用应该是谴责隆兴符离之败,表达胸中壮志不酬的积愤。韩侂胄北伐之前,宋朝发动过张浚北伐。1163年,宋孝宗派张浚北伐,结果遭遇符离之役大败。发生在辛弃疾南归第二年的符离大败,结果导致主降派掌权,朝廷从此不再谈抗金讲恢复,于是山河破碎局面长存,“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悲凉情景更让爱国词人泣血椎心。在辛弃疾看来,符离大败固然存在战前准备不足、将帅轻敌等问题,需要加以总结反思,但是最令人痛心的是后代的英雄因张浚北伐失败而没有了用武之地,成了胸中最大的痛苦。理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用典作用,应该是主要落脚点。欣赏古人作品必须坚持知人论世,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5.真诚而热烈地拥抱世界的复杂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当遇见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时,一些教师或者教学参考书采用“警告韩侂胄”和“讽刺韩侂胄”之类的说法,实际上,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重知识、轻思维在中学教学中根深蒂固,师生们都非常重视或者说过于重视各种各样的结论,同时相应地表现为不大关心思考的缜密和全面。具体来说,一个方面是正统思想或者说主流观点的影响力量很大,师生们也许都愿意接受那些能够拔高辛弃疾形象的说法,贬低韩侂胄以抬高辛弃疾。其实,开禧北伐不久就失利了,宋宁宗于1207年11月捕杀了韩侂胄,扫除了与金媾和的障碍,而辛弃疾也于稍早一点的九月初十抱憾离开了人世。另一方面是师生在教和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参,而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同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本教学参考用书就是如此解读的。其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说,此典“表现出对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将误国的担忧”,并说“上片即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起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刘裕与孙权,吟咏他们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刺与劝诫”;为教材“文本研习”题目提供的答案是“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7]。其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二)》说,“这个典故寄寓了词人对韩之流统治者的告诫和提醒”,“到任后他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之流政治腐败,奢靡淫乐,根本不作充分准备而急于北伐,甚至排斥诬陷包括词人在内的一大批真正主张伐金的爱国志士。面对韩之流轻敌冒进的想法和做法,词人深感忧虑”[8],等等。2017新东方精神年刊《未来力》说得好:“要在这样一个N次元的未来世界生存,年轻人贴身必备的是独立思与独立判断能力。”教育的成功是让受教育者真诚而热烈地拥抱世界的复杂性、建立“世界是多元的”的心态和认知,跳出自己圈定的边界认识更大的世界,这是必须加倍努力的方向。
总之,关于引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作用,准确的说法是:其一,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其二,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主编.语文(必修二)[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6:77.
[2]徐育民,赵慧文.历代名家词赏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81.
[3][6]唐圭璋,缪钺,叶嘉莹,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608,1609.
[4][7]丁帆,杨九俊,主编.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7:96,65-66.
[5]龙庐客.太师飞头去和戎——韩侂胄“开禧北伐”前后事[EB/OL].http://blog.sina.com.cn/marklin1992,2008.05.24.
[8]王荣生,主编.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