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特征及教学思路初探
2018-11-26郭萌
郭萌
【摘要】相比较于大学语文,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具有自身的课程特征,主要表现在内容广泛而驳杂,知识理性而艰深。在分析这些课程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整合内容、突出重点,立足感性、深入浅出等基本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特征 教学思路
在当今中国高校,除大学语文课程外,中西文化比较也是一门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旨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公共必修课程。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是以文化为着眼点,以对中国与西方文化范畴中各项内容和各个方面的对比为基本架构,在对比中揭示和彰显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涉及内容极为广泛而全面,囊括了中西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其中包括中西文化得以产生的自然、地理等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宗教、社会规范体系、艺术、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基本特征
尽管都是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但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1、内容广泛而驳杂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首先是以中西方各目的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因为只有以此为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就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而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西文化,且以对二者的对比为基本架构。文化,本来就是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牵涉内容极为丰富的范畴。仅就文化的涵义而言,目前仍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确切界定。尽管“文化”一词的使用范围和频率极为广泛和频繁,但不同的人们所赋予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具有很大差异。就广义的文化而言,它可以包容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就文化所涉及到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包括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包括饮食、起居等。可见,中西文化比较的教学内容广泛而驳杂。
2、知識理性而艰深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尽管也包含诸如艺术、文学等较为感性的教学内容,但从总体上来看,该课程更多的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性知识,且因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显得较为艰深晦涩。针对“文化素质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的学科特点”,在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教学思路,充分展示感性、直观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对一些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知识、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差异,更需要借助感性的文化现象为文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步了解和接触感性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这些感性的文化现象进行主动、独立的思考,进而对文化现象的认识由感性接触上升到理性总结。无疑,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教学思路
针对上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基本特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量体裁衣,明确该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思路。
1、整合内容,突出重点
面对广泛而驳杂的中西文化知识,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突出重点,从而更为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西文化知识,并在对二者的对比中掌握各目的核心内容。如在讲授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带领学生粗略地了解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历史,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这两种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为教学重点,对众多涉及到该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即对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内向与开放等由此延伸出的具体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以突出两种文化各自的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的精神内核这一重点内容。由此,既实现了将广泛而驳杂的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所涉及到的众多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又突出了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这一重点内容。
2、立足感性,深入浅出
面对理性而艰深的中西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立足于感性的文化现象,避重就轻,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播放一些涉及到中西文化对比的电影片段,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如电影《刮痧》,涉及到中国传统而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刮痧,它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即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直觉思维与西方主客二分的逻辑思维、解剖思维,因此,影片体现了“在以逻辑实证为特点的西方现代科学体系里中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由刮痧所引发的一场官司,则体现了中西社会规范体系的差异,即中国传统的礼治、德治与西方法治之间的差异,同时也体现出西方法律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倾向性。再如电影《不见不散》,旅居美国的中国人刘元在为当地警察进行中文速成培训时所教授的日常用语“趴下”、“老实点儿”、“少废话”和给当地华人孩子上中文课时所教授的日常用语“吃了吗”,则体现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的讲解与分析,尽量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掘现象背后的根源”,再引导其提炼、总结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以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尽管同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但中西文化比较显然具有不同于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只有明确了这些课程特征,并做到量体裁衣、确定基本的教学思路,才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冯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以《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12).
[2]史新阳.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的意蕴探析[J].陕西教育,2017(8):
[3]邢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