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产业保护性政策及其效果研究

2018-11-26刘菲

商情 2018年46期

刘菲

【摘要】在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推动下,我国逐步放开了对外国电影的引入。面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成熟电影工业产品的冲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以扶持本土电影产业,包括电影进口配额、放映时长限制、国产电影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本文通过分析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的票房数据,尝试讨论分析我国电影产业保护性政策的效果和意义,从中发现一方面我国电影票房中国产电影比例较为均衡,另一方面,我国国产电影在单片票房和口碑上仍与进口电影有相当差距,因此希望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建设取得更大成果,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

【关键词】电影产业保护 进口配额 贸易保护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媒介,往往以本国的文化、社会、历史为背景,承载了一国的文化与价值观。目前,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电影产业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为防范好莱坞电影中以美国为中心的价值观渗透和保护本国文化主体性和多样性,各国往往以“文化例外”为精神,将电影等文化产品排除在自由国际贸易之外。1989年10月,欧共体12国颁布了《电视无国界指令》,指出欧共体各成员国应确保其广播电视节目全部播送时间的一半以上用来播放欧洲本土制作的节目;1966年,韩国开始施行银幕配额制度(screen quota),政府要求每家電影院一年必须放映至少六部韩国电影,以及拨出90天只放映韩国电影。同样,中国政府为保护本土电影和文化主权也出台过诸多保护性政策和法规。

在国家的各项保护性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下,中国国产电影上映数量和票房金额呈现井喷式增长,2007年至2016年,国产电影票房年均增速达到36.7%,但同时国产影片票房占比并没有明显增长趋势,整体口碑更是明显下滑。进口配额等电影产业保护性政策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学术界和产业界对这一问题有很多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电影产业保护性政策与本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并无助益,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缺乏保护政策会导致了本土电影产业的衰弱和好莱坞电影的垄断。

一、中国电影产业保护性政策概况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电影市场相对封[J].只有少量好莱坞电影以买断形式进入,这些电影上映已久,相对廉价,且品质不佳。1994年11月12日美国电影《亡命天涯》由中影公司(今中国电影集团)引入中国,这是首部以票房分账方式引进的好莱坞大片。此后,广电部批准中影公司从1995年起,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在国内上映。中国大陆引进国外电影份额一直维持在10部左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2001年引进大片的数量由原来的每年10部增加至20部。2004年,为防止单一的美国影片占据内地电影市场,国家出台新规定:在每年20部分账影片配额中,必须保证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2012年2月17日,中美双方在洛杉矶签订《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这份协议指出,引进分账片的数额从20部增加至34部,而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大片,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更重要的是,美方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备忘录》的有效期是五年,将于2017年2月17日到期,届时双方将启动第二轮谈判。

另外,我国也出台政策和法规实行银幕配额制度。《电影管理条例》和《电影产业促进法》都要求电影院合理安排国产电影的放映场次和时段,并要求放映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的三分之二。除此之外,我国还出台税收优惠、资金补贴、专项资金、金融支持等相关政策支持国产电影发展,政策覆盖了电影产业从制片、发行到影院投资的各个层面。

二、不同市场电影票房分析

为了论证这些保护性政策的效果,我们根据2016年全年票房数据,计算不同电影市场自给率。自给率,即国产电影在本国电影市场票房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此外我们研究各电影市场票房前20名的本土电影影片数。我们通过对Box Office Mojo网站以及IMDB大量数据进行筛选,选取除美国外全球前12大电影市场(除印度)的票房数据及影片出品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信息,发现2016年我国电影市场自给率达到62.8%,在美国以外主要电影市场自给率对比中排名第一,同时票房前20名中国产电影有14部,在美国以外主要电影市场中表现最好。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东亚三国中日韩票房自给率最高,均在40%以上;其次为欧洲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和德国,自给率约为10%-40%。巴西、墨西哥及澳大利亚自给率均低于10%,票房前20名均为进口电影,完全被美国好莱坞电影统治。

相比于其他主要电影市场,我国实行最为严格的电影进口配额制度,也取得了最高的电影自给率。这些数据客观上反映出我国电影保护性政策力度之大,效果之显著。而自给率仅为6.3%的墨西哥,在1992年与美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前每年制作超过100部国产电影,之后电影市场自给率一落千丈,完全被外国电影占有。同样自给率表现突出的韩国曾经实行非常严格的电影配额制度,最早开始于1966年。1986年韩美电影协议签署后,韩国放开进口电影引进,只能依靠银幕时间配额制度以保护国产电影。随着自身制作能力的提高和国产电影竞争力的增强,配额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也逐渐弱化。失去保护的韩国国产电影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与进口电影形成良性竞争,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横向对比提示我们,国产电影保护性政策存在必要性与合理性,为弱小的本土电影产业赢得了自身发展的时机,但本土电影产业同样应该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竞争力,政策制定者也应该逐步退出保护性政策,最终形成公平竞争的格局。

三、中国市场历年电影票房分析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数据,我们收集整理了2006年至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国产影片票房、进口影片票房、国产故事片年产量等数据。

这一时期根据进口影片配额变化主要分成两个阶段。2012年以前是分账大片20部的阶段,也是我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时期,国片份额逐步超过分账大片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电影体制深刻变革、艺术、科技、管理全面创新,市场体系趋于完善,电影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电影在各项指标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总票房从2006年的26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131亿元;观影人次从2006年的0.72亿增加到2011年的3.68亿;产量从2002年的100部增长到了2011年的558部;票房过亿元的国片从2002年的1部变为2011年的20部;电影制片机构从2002年的几十家增加到2011年的2000多家;国产影片份额从2004年起一直保持在50%以上。随着2012年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的签订,美国电影趁势而人,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年度份额跌到了48.46%,没有达到50%,压力与挑战空前巨大。2013年,中国电影着力在提高作品的质量,丰富产品的类型,尊重观众的需求等方面,在国产电影全年票房总额中,占据了58.68%份额,重新回到了市场主导地位。2015年国产电影占有率达到历史新高,达到61.6%,国产电影《捉妖记》更是打破好莱坞电影垄断,成为中国市场历史票房总冠军。国产影片的竞争力逐步提高,面对好莱坞的竞争也越来越有底气和信心。

另一方面,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在影片口碑和平均票房上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无法满足观众对高品质影片的需求。2012年以来国产片公映数量虽然稳步增长,然而高分影片数量却没有出现突破,影片评分大多低于6分,平均分更是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平均分只有4.4。这反映出,在进口配额限制、放映时间限制等政策的保护下,国内电影从业者并没有抓住机遇,提高国产电影品质和竞争力,而是在急功近利的资本的驱使下粗制滥造,追逐短期收益。缺乏竞争的恶果也已开始显现。国产电影票房高速增长的态势在2016年逆转。虽然2016年总票房依旧保持了增长,但国产影片票房首次出现下滑,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野蛮增长时期已经结束,银幕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充分释放,观众观影趋于理性,对影片品质的要求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横向对比了2016年全球主要电影市场的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的票房占比,纵向对比了我国电影市场2006年以来的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票房占比。在保护性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自给率以及高票房电影占比都非常突出,远高于电影制作水平不高的巴西、墨西哥等国,也高于电影产业发达的欧洲、日韩等国。同时,近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国产电影也抓住机遇,票房占比呈现上升趋势,部分作品可以与好莱坞进口电影在票房市场上正面竞争,这反映了保护性政策对我国本土电影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时机和环境。但同时,国产电影在平均质量和口碑上和进口电影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应该以日韩电影产业为榜样,努力提高本土电影制作能力,在未来电影市场逐步开放、保护性政策逐步退出的局面下,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能够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洪濒凌,陈在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台湾电影产业影响——以文化例外出发讨论[D].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学位论文,2015(1)、1-38.

[2]胡渊,杨勇.贸易壁垒,消费成瘾性和电影进口[N].南方经济,2015(33):52-65.

[3]财政部.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财教[2014]56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