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018-11-26陈夏怡

课外语文·下 2018年9期

陈夏怡

【摘要】在绘本教学中,我们要学会依据不同的学情和文本特点因材施教。在学生面前,善于示弱,善于挖掘文本值得咀嚼的地方,举一反三,得法得意。深入浅出,让学生在简简单单的故事背后收获文本深处藏匿的精神宝藏。

【关键词】赏析课;杨春柳;《幸运的内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举行校语文评优课的契机,使我有幸聆听了苏派名师杨春柳老师执教《幸运的内德》一课,这节课带给我莫大的启迪。

一、因材施教——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讲读的参与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让学生通过接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讲故事的环节中。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读故事。一天,内德收到了一封信,信里说:“欢迎你参加惊喜派对!”啊,真幸运!可是,真倒霉!派对在遥远的佛罗里达举行,内德却住在纽约。(开火车接读)生1:真幸运!一个朋友借给他一架飞机。生2:真倒霉!发动机爆炸了!生3:真倒霉!他也没落到干草堆上。

杨老师在绘本的教学中先扶后放,引导学生参与到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故事情节,仿佛置身故事情境之中,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

(二)言意的转换性

上课伊始,杨老师带领学生讲读故事,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然后,出示四幅图片和文字,激发学生从比较中发现文本色彩和文字的特点。接着,杨老师又设计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想象内德“真幸运”的内容。在说话练习之后,以写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想象拓展。这样一个引导学生“据言识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的过程,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和“意”之间走走回回,阶梯式地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化。

(三)想象的丰富性

《语文新课标》又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出示折线图,引导学生回忆“真幸运”与“真倒霉”的内容,直到回忆到“真倒霉!他也没落到干草堆上”停留。)

师:那接下来会是怎样呢?是“真幸运”还是“真倒霉”?生:真幸运。师:我们来猜猜看“真幸运”会是怎样的?生1:真幸运!他落到了水里。生2:真幸运!他落到了农田里。生3:真幸运!干草堆旁边有张蹦床。生4:真幸运!他落在了干草堆边上的水沟里。

一个好的故事,绝不会平行推进,作家会有意设置各种“拐点”,形成一波三折的情节曲线吸引读者持续阅读下去。而阅读者,也会在出乎意料中,享受着探险般的阅读体验。杨老师的这节课充分遵循了课标要求,抓住了文本和学生特点,在想象的王国里带领学生感受情感上的新奇和愉悦。

二、大智若愚——大珠小珠落玉盘

教师要学会退,让学生进。

师:刚才有同学取了《幸运与倒霉》,那为什么作者没有这样定呢?而是在“幸运”和“倒霉”这两个关键词当中选择了“幸运”这一个词呢?生1:因为结局是幸运的。生2:“幸运”出现的次数总是比“倒霉”多。生3:“幸运”和“倒霉”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兄长就是“幸运”,弟弟就是“倒霉”。师:我们总有遇 “倒霉”的时候,但是我们最终心里怀着的那个词,一定得是“幸运”。

杨老师的“示弱”把学生的才能发掘和引导出来了,学生在课堂言语实践中变得强势了,变得主动了,变成了言语学习的主人。

三、举一反三——泉眼无声惜细流

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力。

师:我们要借用《幸运的内德》这个故事的句式把《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整理出来?就是“真幸运是什么”,“真倒霉是什么”。生自读,书写概括。

杨老师甄选文本中经典的言语形式,结合《塞翁失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其形,悟其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技巧。

四、深入浅出——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南宋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終当求所以出。” 出示:真幸运!一个朋友借给他一架飞机。真幸运!飞机上有个降落伞!……真幸运!内德会挖洞。

师:你有没有发现内德的经历是曲折的,但他最终是幸运的,他是有原因的。我有些关键词突出来了,想想看他有哪些仰赖的因素?生1:我觉得内德就是平时朋友很多,他跑得快,懂得多,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生2:我觉得内德一定很聪明,要不然他怎么会开飞机呢?从“跑”我可以看出他肯定是个顽皮的人。师:看来,顽皮的人会幸运一些。其实,也就是说,幸运有时候看起来是有运气的成分,但是实际上真正要获得幸运,肯定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

杨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他不停留于文字表面,挖掘出了文字本后隐含的意思。而深入的方式却是浅显的,就是读和悟。

总之,在绘本教学中,我们要学会依据不同的学情和文本特点因材施教。在学生面前,善于示弱,善于挖掘文本值得咀嚼的地方,举一反三,得法得意。深入浅出,让学生在简简单单的故事背后收获文本深处藏匿的精神宝藏。用一句话来概括杨老师的这节课,那就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参考文献

[1]薛丽芬.小学语文互动场的新走向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