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三年级习作起步不再难

2018-11-26蔡丽芳

课外语文·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习作小学语文教学

蔡丽芳

【摘要】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和语言材料的积累有限,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其习作的要求拔高,造成学生压力太大,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中段习作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增强习作的信心。“万事开头难”,如何培养三年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愿写、乐写,并写得好呢?为了让三年级学生习作轻松起步,笔者总结多年的经验,尝试提出了几条三年级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不急不躁慢过渡

进入三年级后,学生要从原来的写几句话过渡到写段、写篇,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作为老师不能时时强调“到三年级了,要写作文了,比以前写话难多了,要认真学……”,甚至第一次作文就明确要求达到三百字,没达到三百字重写(其实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篇习作要求明确提出“用一段话写出来”)。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视作文为洪水猛兽,敬而远之。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其实很简单,作文和写话差不多,就是把自己做过的事,或者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学生作文写不好,写不长,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在培养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后再去解决,学生有了兴趣还怕写不好作文吗?

二、广闻博见,多读多看勤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加深生活体验,并积累优美的语言。要想学生写好作文,还是离不开多读。

一是读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充分朗读,仔细揣摩,力求将课本中的书面化、陌生化的词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受到作者写作思路、语言表达上的启发。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其围绕中心句构段的行文方式、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的手法,实现了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完美结合,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文中无论是“围绕一个意思构段”,还是“客观景物+联想”这一种描述方法,都是值得学生积累借鉴的,可引导学生在写景的文章中迁移运用。

二是多读名家文章,多读整本书。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以无书自通。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可见,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引導学生广泛地阅读,在书的海洋里涵泳,为学生习作引入源头活水。这样长期海量的读,定能让学生习作时得心应手。

三、勤于练习,多说多写表真情

习作是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习作水平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无论说还是写都要说真话、写真事,习作的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只有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自己内心的想法,学生才觉得有话可写,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二是让学生多说。在习作指导课上引导学生多说,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学生再动笔习作。在班级多开展说的活动,给学生说的平台。如开展课前小故事、课前三分钟新闻、课前快乐分享等,让学生在有准备的基础上,上台讲故事、讲新鲜事,讲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家里的开心事,不仅能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还能训练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

三是让学生多写。一学期仅仅完成课标要求的8篇习作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还是离不开多练笔。教师可在阅读教学通过读写结合进行练笔。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指导学生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的想法,甚至自己的委屈,当然日记的要求不能高,篇幅不要求长,几句话都行,关键是给学生一个倾诉表达的平台,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

四、持续激励,圈圈点点重评改

持续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离不开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在习作讲评课时教师要用放大镜的眼去发现学生写得好的词、句、段加以表扬和欣赏,进行圈画批注。还可以将学生写得好的文章、优美句子在一些公共平台上发表,如班级微信圈、QQ群、班级的网络空间等,通过学生、家长的阅读与点赞,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有的学生好文章、优美句子这些都没有,教师可以就学生的写作态度或者点滴进步进行肯定、表扬,如“某某词语用得非常恰当”“某某开头新颖,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某某句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你能分几段来写事情的经过,真棒!”“你的字迹和以前相比工整漂亮了不少!”……

学生每次习作后,教师要善于根据习作要求发现和总结出习作中的共性问题,面对共性问题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试想,如果这样有针对性的一次习作解决一个问题,长期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如学生写记事的文章时,常常要写到人物的对话,很多学生在写对话时,提示语都是“某某说”“某某说”“某某说”,形式单一,缺乏适当的描述人物神态、动作的修饰语。针对这个问题,在习作讲评时除了表扬鼓励学生外,还针对“对话描写”这一重难点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的修改。又如写《一次有趣的游戏》时,学生不能把游戏的过程写生动,教师在讲评时可引导学生按自己写的游戏过程表演一遍,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同学们在做游戏时有表情,有动作,也有笑声,写作文时也应该把这些加进去,这样才生动!然后让学生修改,小有进步就加以表扬。长此以往,相信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水平一定会大有长进。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习作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