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四要素视角下中小学武术开展方略初探
2018-11-26刘岩
刘 岩
近现代以来,面对西方体育文化冲击,我国社会精英坚持民族文化本位建设,提倡将武术、气功等民族体育项目推进现代学校教育。另外,随着现代军事技术广泛运用于现代战争,传统社会中的武举制度逐渐被淘汰,其武的内容开始向现代体育方向演进。在这种背景下,1915年在民国时期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上决议“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培养成之”,[1]随后,马良的“中华新武术”被列为各级学校的“正式体操”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同田径、体操、球类等体育项目一样,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除了武术学校、体育运动学校、社会武术等开展较为繁荣,学校武术的开展一直不景气,有学者指出“‘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有教材,无人教’、“‘有人教,无人学’的尴尬局面,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革命”。[2]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什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背景下,学校武术应当怎么样变革?本文试图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教育四因素理论来展开讨论,期望为学校武术的开展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
1 武术的体育课程地位与未来走向
课程地位反应着管理部门的支持程度与政策导向程度,对项目的发展起着重大作为。武术作为重多体育项目的一种,因其为我国“固有之体育”而倍受关注,早在民国现代学校教育肇始以来,武术就成为了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1915在国民政府时期的 “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许禹生等人就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随后各武术教员开始在师范类院校中培养,以马良为首的“中华新武术”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术被各届政府所重视,1952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学校体育推广项目,并于1956年在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中,列入了武术的内容。1957年一些体育院校、师范学院体育系等开始培养武术师资。1987年在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和初中以武术操和少年拳为主,而高中除了保持攻防动作外,又增加了棍术和剑术套路内容。”[3]本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建设问题突显,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在新一轮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中,武术仅次于足球被列为第二位。另外,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下发,在2017年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年会上的报告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提出要“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脉传承”。可以说,武术不仅有了作为一门体育课程的保障,而且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2 武术教材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走向
教材作为武术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学校武术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教材的编写不仅体现着武术的本质内容,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因此学校武术教材还是解决 “教什么”的关键所在。武术教材内容的选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以健身、竞技为发展方向的国家体育政策,学校武术教材内容的选编改变了民国时期,以尚武精神、军事教育为主要选编内容的设定,开始向以套路运动为主要内容转变。尤其是1956年以来,竞技武术套路规则出台,举国体育体制下的推广方式,使全国上下开始以武术套路进行推广,加之文革时期民间武术的中断,使竞技武术套路成为了学校的样板武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新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武术的兴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时代背景,全国各地掀起了地方拳种进校园的热潮,如在河南郑州与温县,少林拳与太极拳分别成为了特色教材。
但这些教材并没有打破以套路为主要内容的局限,其反应出的是“学校武术教材存在的与学生学习兴趣相违背的一些问题”,正如一些学者指出“仅以套路形式为学校武术教材的内容,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也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而且没有反映出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兴趣。”[4]另外,套路本身包含的大量肢体动作内容、路线要求、动作规格等,更易使学生感到套路学习的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从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中小学各年龄阶段其身体素质的增长并不相同,需要根据学生速度、反应、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安排不一样的锻炼内容。
因此,当前学校武术教材的未来发展应当基于武术技击本质与技击艺术、及身体运动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要考虑到武术作为一种防身自卫的身体运动,只有套路教学难以让学生掌握防身自卫技能。其次,防身自卫只是安全需求,而技击艺术才是精神升华。最后,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进行合理安排。
3 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问题与对策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承担所有的体育基础项目,对体育教师的体育通识教学能力要求,远远大于体育教师的专项能力。这些教师中,具有武术专项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长期以来主要由师范类院校、体育专业院校中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所产生,从当前各院校选修武术专项的学生来看,与全国中小学体育师资需求远不相称。而其它中小学体育教师则是以其它体育专项为主,由于武术的学习与掌握要求较高的协调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武术技术图解也较为复杂难学,使得其它专项的中小学体育老师对武术的教育与钻研并不感兴趣,造成中小学体育教师并不能够胜任武术课,最终造成在中小学开展的体育项目中,一些教师避开了武术的教学内容,甚至不开展武术课。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是解决中小学武术开展的重要因素。
提高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可以通过再培训、引进武术专项教师、民间拳师进校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机制等途径解决。在体育师资的再培训方面,可在结合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采取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武术培训,充分利用武术文化开展的民间优势,鼓励教师就近向民间拳师进行学习等方法。在引进武术专项教师方面,管理部门在各学校人才引进中至少应当保障每个中小学具有一名武术教师,以保证通过引、帮、带的形式促进其它体育教师武术素质的提高。在民间拳师进校园方面,可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拳师进校园,通过民间拳师对教师集体培训,建立学生专项班、兴趣班等形式进行中小学校园武术的推广。在此基础上,可定期举办武术优质课比赛、武术基本功比赛、武术示范课堂等方式,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的武术参与。
4 学生——中小学武术开展的最终目的
学生是课程、教材、教师的中心与最终目的,也是中小学武术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当前中小学武术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较窄,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二者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86.9%和46.2%,学校体育课仅占26.9%。”[5]通过武术竞赛、体育课程、武术活动等方式了解武术是什么占比较小。那么,怎样摆脱武打影视中超艺术手法的武术内容,让学生对武术有一个整体性的正确认识,是中小学武术开展的关键。在本研究看来,可以从尚武精神、民族文化、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魅力、多样化器材等方面入手。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专门为精武体操学校提词“尚武精神”,古语云“文无武则馁,武无文则蛮”,尚武精神的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生应当培养的,而且也应当是中华民族应当拥有的内在气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对中小学生武术课的引导应当提升到民族责任的角度,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与认同。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法,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减少枯板的填鸭式教学。在器材方面,应当跟随时代的变迁,使器材符合时代美感与现代理念,如可与动漫、影视等中的武术器材相结合,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与新鲜感。
5 结论
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文化同质化带来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使世界各民族国家掀起了一股反全球文化热潮,除《文化多样性宣言》外,各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倍受重视。在我国,自十六大以来,传统文化建设在各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迎来良好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学校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对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对学校武术的开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认为:相比解放初,武术的课程地位越来越重要;武术教材的未来发展应当基于武术技击本质、技击艺术及身体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可以通过再培训、引进武术专项教师、民间拳师进校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机制等途径解决;在学生方面,可从尚武精神、民族文化、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魅力、多样化器材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