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氏太极家族文化的形成

2018-11-26和慧超

武术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家谱理学家教

和慧超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150

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重要流派之一,和氏太极家族对该拳种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家族文化也是影响和式太极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家族文化的研究日益引起学者重视,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家族的重要特征。家族文化是维系家族内成员的重要纽带,也是家族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以及道德规范的表现。在对家族的认识上,有一派学者认为家族是有“实”的一面,即社会的外观形态;还有“虚”的一面,即文化表征意义。本研究认为这“虚”的一面的内核便是家族文化,是于家族之上的虚体或纯粹的意识。钱穆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对于门第中人讲求具孝友之内行,有经籍文史之修养,合成之为当时的家教,前者成为家风,后者称之为家学。[1]于家族文化而观,家风、家学能够直观展示家族传统风尚和相传之学,是家族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家庭教育简称“家教”则是传承家风、家学的主要方式;有学者认为修撰家谱、修建祠堂是家族文化构建完成的标志[2],但家族文化是家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化的,是一种不断行进中的文化,所以家谱和祖祠的构建也是家族内部成员对家族文化的梳理。和氏太极家族形成近两百年,家族成员承袭世祖之风,传承先祖之学,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氏太极家族文化。

1 家风

家风的界定,就是这个家族长期以来积累沉淀形成的风气、风格与风尚,能够影响家族成员的精神品德和行为。和氏太极家族长久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在这样家风的影响下才使得世代皆有才能者显现,使得其家族于万千家族中脱颖而出。

1.1 和合仁孝

家族内部关系众多而复杂,除了与本体关系密切的夫妇、父子、兄弟外,还包含几乎所有与血缘有关的亲属关系。俗语有云:家和万事兴。和顺是治家之道,仁孝则为基本的伦理道德。

和氏太极家族历来重视“和”,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的思想也影响着家族伦理。和氏太极家族世代传承太极拳,崇尚易理儒学。在《易经》中和字的出现,有和谐、和善之意。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而“和”在和氏太极家族的彰显为:和顺的治家之风是家庭融洽的基本。在处理家族内部问题时,讲求和顺是和氏太极家族的原则。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亲族,是家族内部对成员的希冀与要求,也是实现其和顺治家的具体表现。和氏太极家族对“和”的推崇不仅仅体现在其治家之上,在和氏太极家族人看来,他们的家风总体归结起来就是“和”,以“和为贵”于家族之人来说是家风,也是对其姓氏的一种崇拜。

“合”即有融合、相合之意,也常与“和”相连称为和合。和合即是能够将事物之间的差异,矛盾相合,使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在事物相融合的过程中,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去其糟粕,以使达到最佳组合,由此加速促进新生事物的产生,继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氏太极家族追崇博大融合,正是在这样一种和合之风下才促使和氏太极家族创造出优秀的家学。

“仁”一直以来都是儒家所倡导的思想的核心,并且儒家也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在中国古代位居主流意识行列。“仁”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等,以仁协调和评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仁也是评价人之间最高也是最根本的准则。“仁”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家族的伦理道德及处世态度,和氏太极家族的“仁”也体现在其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亲善同族,仁睦邻里,使和氏太极家族在赵堡这样多姓氏聚居村落得以繁衍发展。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孔子有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即是对父母、祖先的敬爱,是对父母及祖先生命的延续。史学家杨懋春将孝阐释为三层含义:其一,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生物性生命;其二,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高级生命,即具有社会、文化、道义等内容的精神生命;其三,子女能实现父母或祖先在其一生中未能实现的某些愿望,或是补足他们某些重大而特殊的遗憾。[3]和氏太极家族推尚孝行,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认为这是人性伦理的根本。本研究曾对该家族第六世的和定中进行访谈,在谈及他对家谱编纂时他坦言这是父亲和士英的遗愿,所以他会竭尽所能去完成。至今和氏后人依然人人练拳,就算不是以此为业也会坚持并传于后人,在他们眼里,这是孝的表现。和氏太极家族对家族文化继承方面突出了该家族对孝行的重视。

1.2 谦敛有节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对处世立身有着自己的方式,和氏太极家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也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处世立身之道。

谦敛即是指谦让、谦和、内敛之意,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即有“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临行时教以三戒之首末二条,尽力去傲惰二弊,当以牢记之矣。”[5]以此告诫自己子孙在外要以谦逊谨慎为重,身为世家子弟,受人瞩目,要做到内敛不外露。和氏太极家族晚清时期在当地也是属于名门望族,家族世代传医,和兆元后在京授予“武信郎”之职,其子和敬芝也被授予“文林郎”,家族中人为人谦虚内敛。在当地有着这样的传说:同治年间因李棠阶严惩胜保,与慈禧太后造成嫌隙,后迁怒于李夫人,和兆元愤而怒闯紫禁城失手打死了一名御林军被将罪遣返回乡,和兆元返乡后为人低调,并告诫子孙谦让内敛。本研究查阅相关史料并未对此事有所记载,这些传说在真实性方面虽有待考证,但从这些传说中可以反映出和氏太极家族的谦敛家风。

有节是做人做事的一个标尺,有节即是有节制、有节度。和氏太极家族长辈常会教育晚辈要知规矩,懂规矩,有礼节,对待事物懂得取予有节,知道点到为止。所以在和氏太极家族对后人的教育注重“有节”,有节是对礼节的要求,是对节制的把控,是对节度的追求。有节是人立于世间的尺度,家族对有节的阐释教育便是标准。

1.3 勤勉明志

治学立志是人们成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治学贵勤,立志在明是和氏太极家族世代形成的家风表现之一。

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有:“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6]他提出的治学方法即是勤学,曾告诫子孙后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主张世人必须勤学以求上进,认为其是成家立身的重要途径。[7]勤勉是和氏太极家族对后人的要求,第六世和定元在其学医过程中,其父对他要求每晚将一定的验方背熟才能睡。因其勤勉家学才得以传承发展。

中国古人将立志作为人修身的根本,而明志在于看清自己的目标。人生在世,若想要有所成就,不至于碌碌无为,便首先是要有高远的志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前进的道路就会失去方向,只有碌碌终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即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8]这篇《戒子训》在后世影响很大,很多人以此为座右铭。而明志在于淡泊,在于恬淡寡欲,和氏太极家族后人将此作为人生信条,自和兆元起族中世代行医授拳,崇文尚武,不趋附权贵。和氏太极家族后人多有贤达而低调淡泊之人,他们的品性与才能也深深地印刻在和式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

2 家学:拳、理、医相合

家学即是家族世代相传之学,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家族特色的生产技术、生活经验或知识、学问等,把这些技术、知识等世代相传,便是家学。和氏太极家族有着丰富的家学,家族在包容和合的家风影响下使家传理学、中医与拳架相融合形成了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即是和氏太极家族家学的主要内容,其结合了家族从医习理的传统,所以其有着浓厚的理学色彩及丰富的中医理论。将家学的理学、中医及拳架融合为一即是和式太极拳,所以说和式太极拳既是和氏太极家族家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家学的载体。

和式太极拳初期即被称为“带理架”,在早前赵堡的拳师眼里它是极富理论内涵的,和式太极拳是和兆元人生际遇及武学思想的活化石。文中以理为拳所指的“理”即是影响中国千百年的理学。和兆元是晚清时期理学大家李棠阶的至亲好友,以护卫与文秘的身份陪伴在李棠阶左右。和兆元自身即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又终日与李棠阶为伍谈拳学理,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将理学思想融入到自身所练拳架之中。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一部分,社会影响极其深刻,讨论问题所涉及面甚为广泛,产生于北宋的古典儒学就是通过理学才得以复兴。它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有选择性地吸收并批判性地扬弃了道家、玄学、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理学是自宋末至清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理学的产生便是融合去劣的典范。和氏太极家族理学思想主要以和式太极拳为载体得以表现,和式太极拳的产生也契合着晚清时期的理学复兴,和式太极拳将流传于市井的拳架赋予理学的内涵,形成具有理学高度的拳理,从而倍受习拳之人推崇,陈清平也赞其为骊珠之才,和敬芝后讲学于河朔书院并对拳架及理论做了进一步的修润与补充,和氏后人世世代代崇文尚武,将拳架不断完善,形成了如今推广于世的和式太极拳。所以“带理架”的名称是对和氏太极家族理学思想的肯定,也是对和式太极拳的认可与追崇。

和氏太极家族早年多以行医为业,在家族内除习练太极拳外,对中医的学习也是祖辈对后人的要求,祖辈将医术视为家族遗产传于后人。和氏太极家族成员世代均有为医者,而家族之中人人习拳,族人对太极拳思考融入了中医理论,使和式太极拳的养生价值更逾凸显,拳架的走势、习练要求等都受到中医理论的影响。自和兆元起,和氏族人便不断将中医理论融入太极拳,后形成的《太极拳体用总歌》与和兆元所绘的人体太极图珠联璧合。和式太极拳以运动的形式将和氏家传医学表现出来,有些和氏后人将太极拳作为中医的运动处方辅助治病康复。和式太极拳映射出和氏太极家族所家传的中医思想。

3 家教

家教是传承家风、家学的方式,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曾国藩曾说过:“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家教是培养人成才至关重要的条件。简单来说,家教就是长辈对后辈的言传身教,传授家中的经验、做人做事的礼节等。在传统意义上,家教是指家庭内道德、礼节及技能的教育。和氏太极家族的家教因其家风、家学而独具特色。

3.1 言传身教,严慈相济

言传身教是传统家教的主要形式,长辈的言行举动都有形无形地熏陶着后辈。身教的直接体现便是以身作则,所以古人常要求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以身示教。对于具有一定传统技艺的家族而言,言传身教还具有将家传内容授于后代的功能。中国家族教育具有严慈相济的传统,司马光在家教的严与慈的矛盾上提倡慈严并重,爱教结合,提出:“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9]和氏太极家族在对于后辈教育上遵循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在和有禄先生所著《和式太极拳谱》中有如下记载:“在传授家传拳技、医术时,父亲(和士英)对我们四兄弟各有侧重,均严格要求。先父授业之严厉,我弟兄四人深有体会。长兄定元,1969年中学毕业后随父学医,先父嘱其熟背《药性赋》、《汤头歌》,每日晚饭后必要考验,偶尔没有熟记,必责其熟记后方可睡觉。在教拳时更为严格,一个夜晚,二哥定乾在练“云手”一式时,多次不得要领,父亲情急之下拍他一巴掌,直打得他两眼生泪。事后父亲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以后你们走向社会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才行。”[10]同样,和士英对于自身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克制己身、以身作则、家教严明,是和氏太极家族在传承家风、家学过程中具有言传身教、严慈相济的特点并且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3.2 知行相合,因人施教

在教育和培养子孙后代时,有识之士会非常注重知与行的相结合。名儒王守仁认为知行两者不可分离,同时并进,知是行的主导,知行是一个整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在行在。[11]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孔子门下产生七十二贤正是因为其对学生的个性了如指掌,在施教时会采取不同方式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家教是针对家族众多的子孙后代的,人与人有所差异,每个人都有着其特点和个性,所以对不同的人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因人施教。如上文和有禄书中所记载的家教事例来看,和士英在传授儿子拳技与医术时,要求极为严格,然而却各有侧重,如长子和定元性格沉稳敦厚,心思缜密,所以和士英便对其侧重于医术的教授;次子和定乾性情直爽,崇尚侠义,和士英便对其拳术的习练要求更为严格。

4 家谱、祠堂

家谱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12]家谱的编纂主要是为了厘清家族内部族人之间的关系,制定一些用以约束族人思想行为的规矩,是家族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的反映。祠堂是家族的中心,象征着家族的传延。祠堂主要是用来供奉祖先、供奉先贤的地方,当家族中有人行为不端,这里便是充当“家族法庭”的地方,族中长辈便在这里对其进行教育及一定处罚。家谱及祠堂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族人固定在一个区域,不至因社会动荡、人口流离而使家族瓦解,也不致因异姓或同姓异族迁入而使家族的血缘关系发生混乱。[13]所以家谱、祠堂是对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家族文化以更加直观具体的形式示于族人。编纂家谱、修建祠堂是对家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梳理和构建。

和氏太极家族的家谱由于年代久远,经历动荡战乱时期,加之族人外迁,导致大部分家谱遗失,而在经历现代史上的革命年代和氏太极家族的家谱被毁失殆尽。自和氏太极家族家谱毁失以来,和氏族人对于家谱的重新编撰有着不解的情缘。自改革开放以来,和士英便利用闲暇时间积极联系族人修编家谱,然而族人由于和士俊的事件后又经历文革,所受到的冲荡并未平复,家族意识并未复苏,导致家谱的修编困难重重,所以修撰家谱最终成为了和士英的遗愿。然而近年来随着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家族成员对于家族的崇拜与家族意识的回归促使了家谱修编步伐的加快。此次修撰家谱的主力是和士英的后人,家族在此次的修撰家谱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到目前为止重新修撰的家谱已具雏形。

在赵堡的和氏家族并未修建过祠堂,本研究在赵堡调研期间发现:赵堡是一个大型的杂姓聚居的村落,该村有着过百的姓氏家族,修建过祠堂的家族较为少见,现存祠堂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与该村落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和氏太极家族随着家学和式太极拳不断发展的步伐,家族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现阶段和氏太极家族对于家族事物的复建热情高涨,在家族成员的努力下,经过温县县政府的批准予以修建“和文化园”中就包含有和式太极拳祖师祠堂以及历代宗师陵园的修建,在和氏太极家族看来,这也是家族祠堂的修建。

猜你喜欢

家谱理学家教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