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2018-11-26韩有桧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理念

韩有桧

浅谈“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韩有桧

基于国家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号召,为促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指出了现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相关知识缺乏、课程设计不合理、实践教学缺乏方法性、体育教材落后,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高师德修养、合理设计课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更新体育教材并合理设计教学大纲。

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目标,并将“立德树人”确立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需要的准确把握,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为各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实施方面的问题也日趋明显。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性,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弱化,人文素质教育虽然经常被提起,但实际行动中却备受冷落[1]。这不但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也相悖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执行上,显得迫切而需要。

公共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等生理方面,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同时,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育一般都是沿用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缺乏符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要求的独特性,迫切需要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入改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从而改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荣辱观[2]。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其内涵一是指明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塑造人和改造人;二是指出高等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和激励人;三是强调高等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来规范人、要求人和提高人。可见,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之本,立德树人[3]。每个高校都是以这个目标来谋求发展的,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自觉遵守。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完整个性的有效途径[4]。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5]。

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那么,体育课程将如何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发展,体育课程将如何进行改革,才能使体育课程取得更好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未来体育研究者的研究热点[6]。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办学竞争、人才培养定位和招生压力等等,课程设置突显时效性。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却多年来一直遵循着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的老路。国办发5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制定“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说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体育工作。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如何在学时少、师资紧、场地器材缺的情况下,走出本科体育教学“压缩版”的局面,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特征与发展相符的课程体系,那就要制定更加适宜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体育课程改革[7]。

将“立德树人”理念合理的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即响应了国家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号召,也实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独特性、培养了学生的高素质,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体育教学改革。

2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的相关知识缺乏,无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论述了高校教师应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8]。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标兵,应做学生学习的表率,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提高自身水平并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一般比较倾向于学生的体能训练和运动指导,而忽略对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关注度也较低,缺乏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因此极大阻碍了在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

2.2 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灵活性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和术科课程比例不合理和课堂灵活性不够,公共体育课程中偏重于学生的术科训练,极少开展专门的课堂理论教学,使立德树人理念无法更好地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同时体育教师平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偏重于学生的运动训练,对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很少,课堂理论学习一般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系统的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缺乏灵活性,因此也无法采用巧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3 实践教学中缺乏方法性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的实践教学中常采用“老师演练,同学模仿”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操练一般就是按部就班,没有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团结能力、责任感等德育方面的培养。实践教学过程也比较单调,缺乏方法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感到疲惫和厌倦心理,这些不仅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也使得公共体育课程中德育教学无法开展。

2.4 体育教材落后,教学大纲设计不合理

“立德树人”理念自提出以来,在各个高校所需的教材中或多或少都进行了融入,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常会因为备课便利不更新教材,导致体育教材较落后,教材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时效性,思维模式较滞后,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原始思维,没有植入“立德树人”理念。此外,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普遍存在较理想化的设计理念,虽然对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但很难落到实处,没有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和效果,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进展缓慢。

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途径

3.1 提高师德修养,做好示范作用

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 想道德素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先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提高其自身的育人能力,从而促进“立德树人”在体育课程的实施,增强学生心理品质、社会责任感等[9]。体育教师一般偏重于运动技能的提升而忽略自身德育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缺乏对学生的德育指导、示范作用不强、素质教育不足等问题。在日常教学之余,体育教师应加强德育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起到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带动学生的德育意识。

3.2 合理设计课程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应合理分配学科和术科教学比例,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课堂灵活性,多采用生动灵活的德育教法来吸引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现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95后,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的溺爱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性格比较自私自我,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独立性和顽强的意志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同学的特点,合理制定课程计划,有理有据的向学生介绍正确的道德规范。

3.3 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德育教育形式,应取消传统的“一演一练”和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适当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可以采用“班内小组”教学的形式,将每个班级内部分成各个学习的小组,小组要设有组长对本小组的同学进行管理和指导,并设置奖惩制度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定期设置一些课堂比赛,挑选出每组成绩较高的同学进行奖励,进而培养各小组的组员间的竞争意识,再通过选拔出的各小组优秀组员组成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团体,与其他班级的同学进行比赛,促进同学培养团队意识,凝聚力量,加强训练,不因个人水平较低来影响团队的整体荣誉,从而使学生提升了意志力并建立了责任意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又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体育活动是丰富多样的,同时每项体育活动都有其相应的规则和要求,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3.4 更新体育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大纲

体育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对照,为了摆脱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体育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随时代进行更新,并融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自“立德树人”理念提出以来,最新出版的教材中都渗透了“立德树人”理念,体育教师也应将此部分内容合理的填充到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大纲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为了更好地使课堂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成分,应合理设计教学大纲,适当加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德育教育切实可行,真正的落到实处,得以开展。

4 结语

公共体育课程是“立德树人”任务实施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 胡欣哲.“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学园,2013(08):28-29.

[2] 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94-95.

[3] 曲洪波,岳宏杰.“基础”课教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J].文教资料,2015,683(15):152-153.

[4] 王荣.宁夏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调查与开发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14:8-10.

[5] 汪浩寰.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探讨[J].科技视野,2012,46(31):99.

[6] 王颖,赵云峰,许静.浅议高校辅导员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14(2):100-103.

[7] 王晓丽.长春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春某校为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9-11.

[8] 廖佩文,陈惜娜.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J].武术研究,2016,1(7):116-118.

[9] 杨经伦,陈兰.体育教学中开展和渗透“立德树人”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6,261(11):72.

DiscussiononPublicSportsCurriculumReform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undertheConceptof"MoralEstablishmentandStudentCultivation"

Han Youhui

On the base of the national call for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public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ncept of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It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with inadequate knowledge,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design, the practice teaching with poor methods, left-behind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 .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these problems: improving teachers' morality, designing rational courses, improv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updating sports teaching materials, as well as designing syllabus reasonably.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higher cocational colleges; public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G807

A

1005-0256(2018)01-0094-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8.01.042

韩有桧(1990-),男,吉林扶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S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Jilin,China.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