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65例
2018-11-25曾睿华刘敏
曾睿华 刘敏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1日—2017年8月31日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3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与对照组65例。对照组单纯予以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予以自拟半夏白术天麻方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14d。结果 观察组眩晕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8%高于对照组76.9%(P<0.05),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眩晕患者的口干、头胀、皮肤瘙痒、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比较(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可以有效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血清CRP、CGRP、ET-1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7-0052-0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反复发作的眩晕症状,属于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严重危害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1]。传统临床常采用倍他司汀等血管扩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十分有限,并不能取得根治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时有发生[2]。祖国中医学将此类病症归于“眩晕”的范畴,在长期治疗实践上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一定优势[3]。笔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1日—2017年8月31日于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13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皆经颈动脉B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确诊,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与对照组(65例)。观察组:男30岁,女35岁;年龄40-78岁,平均(57.8±5.2)岁;病程2 h-7 d,平均(32.4±6.7)h。对照组:男32岁,女33歲;年龄41-79岁,平均(58.0±5.6)岁;病程1.5 h-7 d,平均(31.9±7.4)h。2组间资料无显著差异比较(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单纯予以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4mg/次,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为:半夏、白术、天麻、茯苓9 g,甘草、生姜、橘红6 g,大枣10 g,每日1剂,分早晚各温服250 mL。2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
1.3 评价指标 在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1)及不良反应的差异。临床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有所改善,但尚未痊愈;③无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未见明显好转,甚至恶化[4]。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Epidata3.0、SPSS18.0进行数据的录入、核查及处理,比较方法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x±s,cm/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1)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CRP、CGRP、ET-1水平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4。
表4 2组不良反应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脑血管常见疾病,病因多种多样,并没有特效的西医药物进行治疗,只能通过倍他司汀等发挥毛细血管扩张作用,改善椎基底动脉循环,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如果病因得不到根治,停药后仍有较大概率反复发作[5-6]。中医观点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主要病机在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风火瘀,采用半夏、白术、天麻等药物可以达到健脾祛湿、风痰并治的标本兼治效果[7]。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笔者认为,自拟半夏白术天麻方可以通过半夏的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功效,白术、茯苓的健脾、祛湿、祛痰功效,天麻的平肝、息风、止眩功效,配合橘红理气化痰,大枣、生姜调和脾胃、降低毒效,辅以甘草调和诸药[8],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组患者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GRP水平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一方面提示自拟半夏白术天麻方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功能,从而提高左右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另一方面CRP、CGRP、ET-1水平皆是患者眩晕发作与病情程度的重要指标,进一步佐证了自拟半夏白术天麻方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病情的改善作用。另外,2组患者口干、头胀、皮肤瘙痒、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比较(P<0.05),充分说明了自拟半夏白术天麻方并不会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玲,李经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对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1):145-147.
[2]邹鹏,杨川.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5):2235-2236.
[3]刘涛,张伟.从肝肾论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9):1125-1126.
[4]朱华平,鞠丽娜.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2):201,205.
[5]陈欣.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2例[J].河南中医,2013,33(2):252-253.
[6]马江涛,张银刚,袁启令,等.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6,28(10):32-37.
[7]张家宁,李文涛.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0):1120-1122.
[8]刘红梅,司维,鲁喦,等.眩晕的中医证候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2):2553-2557.
(收稿日期: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