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
2018-11-25黄于婷杨岚菲廖军
黄于婷 杨岚菲 廖军
摘要:从中医角度来讲,经筋作为膝关节稳定平衡及活动的基础,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经筋理论,分析膝关节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筋;膝骨性关节炎;机理;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7-0012-03
The Role of the Meridian Theory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HUANG Yu-ting,YANG Lan-fei,LIAO Jun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ridian sinew,as the basis for stabilizing balance and activity of knee joint,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Based on the meridian theor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joint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Key words】meridian sinew,knee osteoarthritis,mechanism,diagnosis,treatment
膝骨性关节炎又称膝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僵硬不稳、活动受限等,进一步导致膝关节畸形,甚则周围肌肉萎缩。“膝为筋之府”,因此膝关节的损伤与病理,与经筋的关系密切。膝骨性关节炎的发展经历了“筋痹”到“骨痹”的传变过程[1]。从经筋理论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从经筋理论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
1.1 膝关节之经筋 《黄帝内经》中详细描述了膝关节周围之经筋及其生理。《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膝为筋之府”,经筋结聚环周于膝,主束骨而利机关。《灵枢·经筋》则具体阐述膝关节部位足筋的分布,即足太阳经筋循行经膝关节后侧所过,足少阳经筋循行经膝关节外侧所过,足阳明经筋循行经膝关节外侧及前侧所过,足三阴经筋循行经膝关节内侧所过。《类经》也强调:“膝者筋之府……筋虽主于肝,而维络关节以立此身者,惟膝腘之筋为最,故膝为筋之府。”指出筋作为联络关节运动的组织,而膝部之筋为最,进一步强调了“膝为筋之府”,并提出筋为肝之所养。现代医学认为“经筋”主要是指人体的肌肉、皮下浅筋膜、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等软组织。而膝关节作为主要负重及运动的关节,膝关节周围筋结构的存在保持了膝关节周围之间的力学平衡,使膝关节处于一个稳定状态[2]。
1.2 从经筋角度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皮肉筋骨,致筋脉气血失和,闭阻不通。外邪稽留肌肤筋肉之间,寒主收引,可致气血凝涩不通,出现筋肉酸楚、疼痛、麻木、拘挛,而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说明筋肉的动力来源是依赖脏腑化生气血以滋养筋肉,若肝肾不足,致筋脉失养,则不荣则痛,而成“筋痿”。长期久站、劳累或固定姿势会导致膝关节附近韧带、肌腱、腱膜和肌肉等处出现筋伤劳损,使经脉闭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而成“筋痹”,分布在关节附近的经筋由于寒凝、瘀血、痰湿可致炎性渗出、黏连、瘢痕、条索、结节、肌肉痉挛或筋膜挛缩。由于慢性劳损,使经筋长期反复承受集中或超限的循环载荷,可以使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进一步改变,出现筋膜和肌肉的代偿性增生肥厚。此外,跌仆闪挫,络破血溢,渗入肌肉腠理之间,形成瘀血。瘀血阻遏,气机运行不畅,亦可为痛。外伤久治不愈或病程缠绵,久瘀于筋,致筋脉拘急,久致筋不能荣,而成“筋痿”。
2 经筋理论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诊断
2.1 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中医可将膝骨性关节炎分为“筋急”和“筋痿”两大类。《灵枢·经筋》指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筋急则表现为关节疼痛,筋脉拘急。筋痿则表现为经脉弛纵不收和肢体软弱不用。膝关节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经筋上,如晨僵、疼痛、酸胀、麻木、萎缩、重滯、乏力、功能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证治准绳》描述“上下腿细,唯膝为大,形如鹤膝”的“鹤膝风”;《张氏医通》中“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相关,膝关节肿痛日久,可发展鹤膝风”,指出了膝关节病的症状之一“形如鹤膝”,因肝肾亏虚,风寒湿侵袭经筋,痹而成痛,久痛而致经筋气血不荣,虚而成痿。外形上是经筋的萎缩,出现膝骨凸显的“鹤膝”。
2.2 从经筋角度诊断膝骨性关节炎 《灵枢·经筋》云“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表明“疼痛”、“筋挛”、“聚结”为经筋的病理状态。经筋理论提出了 “筋结”是经筋病的致病因素,《灵枢·刺节真邪》指出“横络盛加于大经”是导致经脉瘀阻产生疼痛的病因。筋结反复损伤,甚则形成“横络”时,则称之为经筋病灶点。经筋病灶点多出现在应力集中部,包括肌腱、韧带等[3]。通过按压寻找膝关节周围病灶点,可判断病变所属的经筋。临床研究发现[4],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足阳明经筋、足少阳经筋、足三阴经筋三种单一经筋证型和多种复合证型,其中足阳明经筋病变所占比例最大,且髌周的经筋病变最易发生。以“以痛为输”作为诊断原则,沿着经筋的“疼痛”、“筋挛”、“聚结”等线索,判断所属经筋病变。
3 经筋理论指导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膝骨性关节炎作为“经筋病”,注重“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理念[5]。“先”不仅代表着筋的病变是疾病的始动因素,更强调治疗以筋为先,亦是中医治病求本思想的体现。
3.1 推拿手法 根据经筋病寻找“筋结”的方法,查出阳性病灶点,使用理筋手法进行治疗,使经筋从病理性的紧结、气血闭阻状态,逆转为生理性的形态,使气血通畅,从而缓解肌筋挛缩对周围组织产生的牵拉、压迫,恢复膝关节力学平衡。经筋的治疗手法有多种,根据“筋急”和“筋痿”两种状态,选择不同的操作手法。治疗“筋急”多选用“以泻为主”的手法,如弹拨法、点按法、杜氏理筋法等。治疗“筋痿”多选用“以补为主”的手法,如揉法、摩法等。临床研究表明,应用理筋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达到解痉止痛、松筋解结、消除膝关节肿胀、增加髌骨活动度、增强肌腱弹性、减轻骨刺对骨膜的刺激、清除关节内病理产物、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和退变的作用,从而抑制本病的发展[6-8]。
3.2 针灸治疗 以“以痛为输”作为选穴原则,寻找病灶点以及相应经筋及经脉循行路线,辨证选穴及循经选穴。以温、通为治疗原则,针刺膝关节周围及相关肌群阳性反应灶点,并配合犊鼻、鹤顶、内外膝眼、阴阳陵泉、膝阳关、梁丘、血海、伏兔等阳性反应腧穴,应用火针、温针、电针等针刺方法进行刺激。选择性使用补泻手法,辨证性应用,既起到了通络止痛、散寒祛邪、活血化瘀、滋补肝肾、补益气血的功效,也可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渗出、黏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恢复膝关节正常生理功能。
4 结语
从经筋理论论治膝骨性关节炎,重点强调“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原则,根据筋结病灶点,确定病变
经筋循行,以此作为治疗重点。因此,以“以痛为输”、“以筋为先”为诊断方法及治则,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韶,冯学烽,邹伟民,等.膝骨关节炎经筋与影像学的相关性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4):526-529.
[2]張亦廷,刘农虞.经筋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文献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S1):102-110.
[3]岳建兴,陈莉秋,张春侠,等.膝骨关节炎经筋病变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4):457-459.
[4]王常海,栗彦芳,李峰,等.膝骨性关节炎经筋证型分布规律研究及其生物力学机理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970-974.
[5]艾健,房敏,孙武权,等.“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理论在膝关节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404-2406.
[6]孙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法治疗[J].中国骨伤,2002,15(5):318-320.
[7]黎明,韩红.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5例效果分析[J].现代康复,2000,3(6):906.
[8]杨宏.按摩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J].中国骨伤,2002,15(8):461.
(收稿日期: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