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技三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可行性研究*

2018-11-25李勇军阙持武张好强

运动精品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竞技

李勇军 阙持武 张好强



体教技三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可行性研究*

李勇军 阙持武 张好强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研究,探讨我国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体教技”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寻求“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投入实施的路径。

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可行性

1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长期实行举国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这一培养模式在某一个阶段中也彰显出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率。在这一制度下形成了“体育传统学校(中小学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业余运动学校)—各省专业队和国家集训队的三级训练网”。随着竞技体育发展环境的变化,基层训练人数急剧萎缩。基层体校在规模上持续快速缩减,1990年我国有3 687 所体校,到2000 年只有 2679 所,而到了2010年则只有2112所,规模萎缩速度惊人,严重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稳定。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上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清华大学“体教结合”的一条龙模式,清华大学在其附属中学开办了“马约翰”体育特长班,从中学阶段开始选拔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并通过直通清华大学的“名校”品牌吸引力吸引生源;2、家庭培养的丁俊晖模式,这种家庭投入的方式,使丁俊晖在斯诺克项目上达到世界水平,成为家庭培养的典范;3、自1993 年我国进行职业体育的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和一些俱乐部开始了青训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近几年的足球领域,不仅俱乐部自身,诸多的市场资本也参与青训体系建设。

然而,这些探索并未改变当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萎缩的局面,换言之,目前就我国现有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现阶段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主要面临的问题有:第一、重视运动训练、轻文化学习,使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出现了竞技水平高、科学文化水平低的畸形发展。第二、运动员退役或者中途结束运动生涯步入社会的时候,面临再次择业的时候,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缺乏基本的劳动就业技能。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体教技”三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努力实现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基于对以上的思考,提出了“体教技”三结合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实现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探索符合我国现阶段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力争使“体教技”三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彰显成效同时也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导向的作用,为我国培养出复合型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有效的借鉴。

2 构建“体教技”三结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无论是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还是国家正在深入推行的职业教育,都迫切的需要构建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观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人群进行职业教育,解决诸如就业问题、拓宽人们的劳动就业技能和选择,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保障等问题。在期望职业教育成为社会主流的同时更期望体育后备人才在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基础上拥有一项除体育专项以外的生存技能,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于“体教技”之上。这种人才培养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我国服务型人才紧缺的窘境,也是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体育后备人才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承载着为国争光多彩的梦想,是竞技体育梯队建设的核心。过去的体育后备人才退役后能够迅速的得以安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连带的对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考验和质疑。目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趋势也在朝着“复合型”的方向努力,通过多种的渠道设法将“体教技”柔和在一起,促使体育后备人才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和生存技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将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的一个趋势。

2.2 实现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在“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为学生开设一门“技能”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生存技能,为体育后备人才的退役和就业打下基础,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使我国传统的“三级”训练体制出现了运动员退役安置出路不畅的严重局面,一些退役运动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劳动就业技能,就业时竞争能力不足,安置难度越来越大。从根源上讲,体育后备人才的出路不畅直接的影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生源和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有研究表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出路问题。

“党的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中,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面临着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问题,技术工人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加强体育后备人才从事“技能”能力的培养,在训练的过程中融入一项专业技能的学习,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出路不畅的现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2.3 有利于丰富体育后备人才的生活

长期的运动训练、比赛这种枯燥的生活是体育后备人才的生活写照,也是体育后备人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体育后备人才的知识储备是提升体育后备人才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体育后备人才枯燥的训练生涯中增添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也不枉是一种丰富体育后备人才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手段。受教育资源的限制,之前很多优秀运动员在退役之后为了生计选择再回炉,掌握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的资源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在体育后备人才的日常训练课中融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可能。随着“技能”学习的渗入,从思想层面上可以让体育后备人才从疲劳的训练中得以放松,技能的学习周期相对于比赛周期而言较短,通过技能的学习,可以提升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就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技能的学习可以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如果能够投入实施,必将给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带来一片欢声笑语,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4 有利于完善体育后备人才的反哺机制

在金牌战略的引领下,竞技体育获得了迅猛发展,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如何更好地利用竞技体育,通过其超前发展来“反哺”体育事业,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金牌战略发展的需求下,对体育后备人才不断地提升要求,然而这种战略决定了把金牌数量作为训练梯队的奋斗目标,长期以往金牌战略下的培养模式逐渐显现出了病态,并且愈演愈烈。因此对体育后备人才建立完善的反哺机制乃是当务之急。构建鼓励支持与反哺相结合的机制,对学校、企业、家庭、俱乐部、社团等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人才输送到国家队、省队等系统的,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对运动员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应给予投入企业、俱乐部等适当的利益分配保障,建立常态、有吸引力的反哺机制。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即是调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也是反哺体育后备人才的一种途径。

3 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难题

3.1 重视力度不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

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培养模式将面临和我国的“体教结合”模式一样的命运。是诸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但仅存在理论层面,付出的实践少之又少,难以投入实践,更不要期望带来良好的效果。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致使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仅存在理论层面的结果是因为重视力度不够,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学校的角度,重视的力度不够,无论是从财力、物力、还是人力的投入都不够,致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实施。(2)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还将面临和我国的“体教结合”模式一样的困境,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这是由于重视力度不够,培养模式得不到较好的实施,导致培养的模式没有成功的案例,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也将陷入这样恶性的循环。如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培养模式能够得到高度的重视,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就能更好的投入实践,缓解没有成功案例的窘境,得到大众的认可。

3.2 对“体教技”的认知不足,阻碍其后续工作的开展

传统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易行,对认知要求不高,便于实施,且对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有较好的训练效果,但是单一的训练模式以及对金牌的渴求使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失去了往日的光环,难以满足人们对其的期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能够较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我们对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的认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培养模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尤其是我们一线的工作人员,更应该努力从自身开始提升对“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的认知,积极的去接受和学习,为推进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进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缺少专业的课程体系

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的开展,除了需要合理的分配学习、训练、技能三者之间的时间比例,还需要有专门的课程体系作为指导。而就目前的现状来讲,我们不仅缺乏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而且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是开展多年的“体教结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其完整的课程体系也不多见。缺少专业的课程体系无疑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增添了难度。

4 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投入实施路径

4.1 构建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构建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是实施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培养模式投入实施的关键。构建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边探索边总结;第二、总结“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案例,构建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第三、鼓励具有能力的体育公司和企业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边探索边总结,可能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和资源浪费,但构建出来的课程体系比较切合实际,能将课程体系模式落到实践中去。总结“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案例,构建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可能能够迅速的将课程体系构建出来,但可能存在课程体系和实际操作相脱节。为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快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投入速度,我们可以柔和各渠道的经验,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

4.2 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

虽然我国学者对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对“体教结合”和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这些一度成为了学者的热门话题,但是效果甚微,很多人对现阶段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案还不是很满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从理论上讲不仅能够满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能满足人们的期望,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如果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不够,那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了,让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难以付诸实施,如若监督力度不够,即使将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投入实施,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只有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才能将体育后备人才“体教技”三结合培养模式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1]孟玉.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J].中华少年,2016(20):191-192.

[2]佟远堂.“体教研合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5):161-165.

[3]马华伟,张鲲,吴琼.论竞技体育“反哺”体育公共服务[J].四川体育科学,2015,34(4):109-111.

[4]杨国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与优化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6):17-22

Feasibility Study on Training M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for Reserve Tal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s

LI Yongjun, etal.

(Shenzhen Longgang Second Vocational School, Shenzhen 518000, Guangdong, China)

深圳市龙岗区2017年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李勇军(1981—),学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冬奥会视域下黑龙江省冰上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策略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