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精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策略思考
2018-11-25廖钟锋
廖钟锋
弘扬中华文化精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策略思考
廖钟锋
(广西教育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大,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在中国新时代发展形势下,如何调整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策略,发挥武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需要进行研究。
中国文化;武术;传播;推广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项目,是我们的“国粹”“瑰宝”,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积极推向世界、极力主推进入奥运会的项目,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最好路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武术与奥运会正式项目失之交臂,使武术在向世界推广过程中受到不小的挫折,也改变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便捷路径。当下日本借2020年32届奥运会在东京举办的便利成功地将空手道变成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日本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长。目前在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武术、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泰国拳的四大流中,只剩下中国武术和泰拳,没能进入奥运会,这与我国新时代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影响力相悖,与我国大国的地位相悖,与中国五千年文明相悖。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向世界讲好我们中国故事,调整我们的武术推广策略呢?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1 中国武术的文化蕴含
1.1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狩猎与战争,并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而来。夏商周时期作为“武舞”用于操练士兵,鼓舞士气。春秋战国时期,因有了步骑兵的武器而形成武技。两晋、隋唐练武有了“口诀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元明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清代及民国时期有了“社”“馆”等组织。新中国建立后武术存在于体校运动队、厂矿等企事业单位和民间,不同形式继承和发展了武术。现有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流派,共129个拳种,目前竞赛形式有套路和散打格斗两种形式。
20世纪50年代因武术名家李小龙把武术引入影视,在欧美国家及世界影响广泛,被称为“功夫”。1982年电影“少林寺”更是风靡全球,引起世界武术热,很多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就是从了解中国武术开始的。
1.2 中国武术的文化根基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技术角度而言武术是一种自卫的技击术,从广义上看武术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华文化的全息缩影和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蕴含了中国哲学、中医基础理论、攻防格斗理论、宗教、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对“道”的追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本体现。套路是武术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便于记忆、练习和传授的特点,和戏曲的表演形式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重“道”的具体反映。“道”有方式、方法、原则、路数的含义,强调凡事都要合乎道,合乎规律,讲究规矩和仪节。同时追求和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整体观,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要求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注重德艺双修、崇德扬善、谦和含蓄、重义轻利、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强调崇尚勇武、追求制胜,但尚武而不随意用武、先礼后兵、达到止戈为“武”的境界。武术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阴阳、八卦学说和养生理论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知行合一、奇正玄合,避重就轻,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思想就是攻防格斗理论的具体体现。
2 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文化范畴属于农业文明的文化体系,所依托的母体是中国传统文化,而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其文化范畴则是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产物,属于工业文明的文化体系,所依托的文化理念是对自然、对自我的征服与发展,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两种文明体系之间对目标追求、运动方法和手段与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武术传统的传承模式是以师徒制为主,师傅对徒弟的遴选以德为前提条件,强调“德为艺先,武以德显”。未习武,先习德,德艺并重,寓文化于技击。习武的目的是增强个人技艺和个人防卫功能,不是为了争强好胜和竞技比赛,以谦让为美德,以礼为规范,“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徒弟承载着学习师门技艺和传承文化的责任,师徒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父子”关系,讲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西方体育运动的传承模式是以教练制为主,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是一种合约关系,合约的长短视双方的合作过程、运动员的潜力等情况而定,有严格的训练周期。注重训练效率、训练成果和竞赛成绩,以竞技为目标,有整套挖掘人体潜能的训练计划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奥运会比赛项目为代表的体育竞赛项目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基础之上,而西方哲学则讲究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表现在西方竞技体育中是强调人与外界的对立与对抗,无限的发掘人体的潜能,不断向自然界及人体的极限挑战。在思维方式上讲究竞技性、技术性、审美性;理念上重精神、重名利;观念上强调更高、更快、更强[2]。这也是西方运动发达的最大原动力。
3 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及推广世界的策略缺陷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武术未能成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这是中国人的遗憾也是世界人民的遗憾。除中西方文化差异外,也与我们武术本身的特点和申请策略密切相关。首先是武术套路和散打格斗同时申请没有侧重,要知道一个国家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获批二个项目,那是非常渺茫的事情。其次是我们现代武术本身发展的不足,由于社会的进步,武术的技击功能不断衰退,防身价值不再明显,致使“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化和舞蹈化倾向让人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在业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散打运动缺乏中国文化处理和重构,在简单的格斗技术之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支撑,无法和跆拳道、剑道等项目相比”[3]。再次是中国武术的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我们向外推广武术的是体育局外事部门而不是武术管理机构,这就显得分量不足。再者是媒体、电视宣传推广不够广泛,我们很难在电视上看见高水平的武术比赛。武术比赛中看点不多、精彩程度不高,观众不多,企业赞助商参与度低。另外就是我们的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对武术课的开设不够普及不够广泛,习武人数稀零,全国习武人数不足5%,呈“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更令人尴尬的是全中国却掀起跆拳道热。虽然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999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了国际武联,国际武联已有一百二十多个会员国,举办了14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但除伊朗、俄罗斯和东亚、东南亚、亚欧、北美北部、南美东部开展的较好外,多数会员国自主性不够,主要教练都是中国派出,世界武术大赛裁判员也是以中国为主,竞赛的组织也是以中国人积极协助为主,武术在各成员国的发展没能生根、发芽,形成本土化,大大的限制了会员国的发展空间和习武的群体。
4 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策略
4.1 练好内功,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武术流派繁多,是人民群众极为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扎根于民众,繁盛于民众。为使武术走进奥运会和推向世界,我们应采取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相结合的方略,沉下气来练好内功,讲好中国故事。所谓练好内功,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按照十九大精神要求,创造性地继承好中华武术的精髓,在民间广为推广普及武术运动,掀起人们习武的热情。就是要在中国的大地上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如以养生为主的项目推广普及到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社区;以强身健体发展为主的项目推广进入各级学校,并以等级制为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持久学习兴趣。在民间扶持各种拳馆的开设和开展,以击技为主,开始可免收学员学费,武馆教练工资由国家从体育彩票资金中开支,以协会、企业、社会组织机构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商业竞赛活动,渲染行业气氛。全面恢复各级学校的武术课程,传承发展好武术优秀文化,要求做到校校有武术课、校校有武术队,定时定期地举办各种武术比赛。精英武术和大众武术双向协调发展,以普及发展之势蔓延全国,形成中华民族尚武的全面态势。这样把我们的事做好了,相信就会引起世界的重视和共鸣。
4.2 创新优化武术套路和规则,使其更易于推广普及与发展
以创新性求发展,继续挖掘、编排好西方人容易接受的项目,简化竞赛规则,力求使规则简单易行,同时可借鉴跆拳道、空手道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及推介经验积极向世界推广传播。侧重推广策略,主推以西方文化价值观较相近的散打格斗项目先进入奥运会,待时机成熟后再推进武术套路进入。加大推广力度,以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奥委会、武术管理中心为主成立武术申奥委员会,积极走出国门向外传播武术文化,并借助中央高层领导的威望,利用出国访问或是接见外宾等外事活动时,不失时机地向外推介,讲好中国武术的故事。
4.3 以传播中国文化相结合,使武术真正走出去和走进去
充分利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地教学便利优势,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中国武术的宣传推广力度。中国武术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已被国外友人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孔子学院应改变授课方略,由单纯的教授中国文化为主,改为以武术、烹饪、书法、剪纸、舞狮、舞龙、玩空竹等中国热门民族传统项目为主,激发外国人的学习兴趣,继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外派出优秀武术教练员到国外讲学帮助培训国外本土教练员,定期邀请国外教练员到国内进修、访学交流,使国外教练员真正到达本土化,并不断开枝散叶。同时扶持各大洲自己开展武术锦标赛、武林争霸赛及各种形式的竞赛,使武术真正成为当地外国人的项目,成为他们乡土文化的一部分。
5 结语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它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在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便利窗户,有着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应该抹上中华文化浓墨的一笔,发出中国强有力的声音,在人类共同体中发挥中国大国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1]十九大报告全文https://wenku.baidu.com/view/30f6340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12.html.
[2]邱丕相等.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2004,24(4):62-64.
[3]姜传银.“后奥运”时代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7.
[4]洪浩.中西体育文化的四次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5]孙刚.中国武术的奥林匹克情结[J].体育文化导刊,2008(1).
[6]文烨. “后奥运期”中国武术发展走向的研究[J]. 文化教育,2010(4).
[7] 郑贺,冯晓丽.对武术进奥运会的理性思考[J].体育学刊,2004(1).
[8] 虞定海.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J]. 体育文化导刊,2011(2).
Carrying Forwar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elling the World the Chinese Story --on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Wushu to the World
LIAO Zhongfeng
(Gu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ning 530023, Guangxi, China)
廖钟锋(1963—),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