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华侨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2018-11-24洪芳林昕潞

消费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孤独感

洪芳 林昕潞

摘要:留守儿童生存处境发展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儿童的心理成长部分。本文对孤独感的概念、测量方式、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华侨留守儿童 心理成长 孤独感

华侨留守儿童与父母在国内的留守儿童相比更具特殊性:一方面,华侨留守儿童的家境一般较富裕。另一方面,由于回国成本高距离远,华侨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更久。有研究发现,华侨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显著,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刘霞等人(2007)研究发现,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华侨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的一部分,对华侨留守儿童孤独感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亲情缺乏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一)华侨留守儿童的概念

留守儿童最早是1994年由名为“一张”的作者提出的,他用“留守儿童”来指代那些父母在国外务工、学习而被父母留在国内的孩子。通过查阅文献,“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需有以下三个基本的要素:第一.年龄的界定。2004中央教科所课题组将留守儿童年龄划定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6岁的儿童。2008年全国妇联发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将其年龄界定为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观点逐渐达成统一,即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将留守儿童的年龄定义为18周岁及以下。第二,外出父母的数量的界定。大部分的学者对此达成了共识.即其父母有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工作。第三,父母外出时间长度。叶敬忠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中的标准是每年在外4个月以上。有的研究以三个月或一年为标准,多数研究认为比较适宜的时间标准是半年。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功能分析的视角发现留守时间达到半年的华侨留守儿童在情绪控制、自尊、心理支援、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总分上都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可见半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可以作为划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的时间标准。

综上所述,本研究把华侨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中至少有一人长期(半年及以上)在国外务工,而无法和父母共同生活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二)孤独感概念

心理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对孤独感的概念作了界定。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开创了孤独研究的先河。Taylor等认为孤独感是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缺陷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目前引用较多的是Peplau和Perlman(1982)的定义,他们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在实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达不到预期时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包括社会关系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通常孤独感的界定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起于社交不足与人际关系缺陷。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第三,孤独感的体验是不愉快、消极的。

二、华侨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现状

(一)孤独感测量研究

UCLA孤独量表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是一维的Liken型量表,但其主要是特质量表,无法区分孤独的特质与状态。以UCLA为基础的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试图划分暂时和境遇性孤独与慢性长期存在的素质性孤独,但仍需进一步测试与修订。Rasch型孤独量表以孤独概念的三维即强度、时程和情绪特征为基础,该量表可区别感情性孤独与社会性孤独,但仍需进一步的验证。儿童孤独量表适用于3-6年级的儿童。在儿童群体中使用较广泛,但量表条目所涉及情境的模糊性仍需努力缩小。

(二)孤独感水平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华侨留守儿童孤独感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显著差异,林玲(2009)对华侨留守儿童孤独感进行研究时发现男生在孤独感总分和情绪孤独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初一和初二的学生的孤独感总分、情绪孤独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初一学生的情绪孤独显著低于初三和高一的学生。该研究还发现华侨留守儿童在孤独感总分以及各个维度上只有社交孤独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他并没有显著差异。2013年冯锡玲等人在对华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时发现,在随父母生活、寄养、留守和华侨留守四类儿童中,华侨留守儿童心理最健康,没有明显孤独倾向。这与父母在国内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也与大家的普遍认知不一致。

(三)孤独感相关因素研究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生活学习的两个主要的微观系统。辛自强(2003)等人认为家庭背景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变量。赵莲等人在研究时发现,与监护人关系好的留守儿童比关系不好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得分低,监护人采用打骂教育方式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监护人采用讲道理的教育方式的留守儿童叫。也有研究认为亲子情感缺失可能是留守儿童孤独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同伴关系一直也是研究者研究儿童孤独感时重点考察的一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其同伴接纳即社会地位水平相关非常显著,同伴接纳水平越低,儿童孤独感越高。

孤独感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理现象,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和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有关,与个体的人格因素、认知因素和个人背景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自我意識、归因方式、依恋类型、网络使用等因素也都会影响个体的孤独感。

三、以往研究小结

现有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都是针对我国东南部、中部等地区的几个农民工跨省输出大省的省内、省际留守儿童问题的探析,对华侨留守儿童的专门性研究极为缺乏。已有的华侨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结果与父母在国内的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结果存在矛盾,因此已有研究所得出的一些研究结论,其普适性有待探讨。问卷调查是目前针对华侨留守儿童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但大部分研究对使用的测量工具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也没有给出调查问卷的信效度的说明,无法了解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不够严谨。

四、未来研究展望

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改进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观察法、档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制定科学的研究标准,建立华侨留守儿童研究体系。(二)扩大取样的范围,增加样本的数量和类型,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劳动力跨国境转移方式所造成的华侨留守儿童,其生活和生存现状有着独特的成因和表现,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华侨留守儿童问题影响着侨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影响着华侨华人在国内外的凝聚力。解决华侨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的困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身体与心理素质,降低其孤独感水平,使其身心得以健全发展,对我国侨乡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孤独感
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的研究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初中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