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讨厌这样的毒鸡汤

2018-11-23十年砍柴

南都周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脱粒火药博士后

十年砍柴

有一个帖子在网上了流传很久,今天早上又看到了一位大V转发:

“某企業引进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经常有空盒流过。厂长请一个博士后花了200万设计出了自动分捡系统。一乡镇企业遇到同样问题,农民工花90元买一大电扇放在生产线旁,有空盒经过便被吹走。启示:文凭不代表能力;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生产力;能吹很重要!”

我很讨厌这样的毒鸡汤,看后有些话不吐不快。这种鸡汤帖子充溢着小聪明式的自得,流露出写作者不尊重科学的浅薄与无知。

就算这件事是真的,说明什么呢?说明严格的学历教育没必要(当然,我不否认今天中国许多硕士、博士文凭注水严重)?说明投入巨额经费进行科研是浪费?

这样的调子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并不陌生。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时代,工人、农民被定位为技术发明与革新的主体。我承认在生产实践中一些能工巧匠和庄稼把式能够做出一些技术革新,但这种经验性的技术革新偶然性太大。如果不建立在科学理论上的技术革新往往是靠“碰”,本质上和大炼钢铁时代“土法上马”炼钢炉是一样的。

以这则毒鸡汤为例。90元的大电扇可能确实解决了这条生产线拣选空盒的问题,但这种办法能推广么?别的生产线上也能用吗?而且风扇的力道,会不会对正品有影响?博士后花200万元设计出自动分捡系统,其各种技术参数是明确的,品控是稳定的。而且这样的自动分捡系统,稍加改进,可以用到其他类似的生产线上,可以申请专利,专利转让费完全可能超过200万。

上个月我去河北大城县见到一位红木古典家具公司的董事长老叶,他是木匠出身,但爱琢磨,爱学习,总结了多年生产的实践,编写了一本《中华榫卯》。他对我说古代人学木匠,主要靠悟性,靠师傅手把手地带。有些诀窍师父秘不宣人,让徒弟觉得很神秘,那是因为古代学徒读书不多。许多器具制作中的难题,现在用中学的几何知识就能很容易解决。

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扇谷米的风车很常见,几乎家家户户必备。以前农家用舂或碾子把稻谷脱粒后,放进风车的斗里,人工转动风扇,利用风力把轻飘飘的糠吹出,而沉重的稻米则从另一个出口漏到箩筐里。做这种米糠分离的风车,很见木匠的技艺。操作者转动风扇时要掌握力道。用力轻了,一些谷糠吹不出去,和米混在一起;用力重了,则一些半粒的米粒跟着谷糠一起飘走。后来有了脱粒、谷糠分离一体的碾米机,几分钟就碾完一担谷,过去可需要一个人半天的工夫。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却不能将火药各种化学成分写出来,更没有总结出配制火药的化学原理;发明了指南针,却不明白这是地球磁场在起作用。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那个时候全世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都没得到突破。可是如果今天一些国人还是抱着一台电风扇就能省下200万设计费的思路,那真是沾沾自喜的愚蠢。

猜你喜欢

脱粒火药博士后
炼丹的意外收获
自走式油葵收割机研发成功
没有应和就没有独白
“火药弟弟”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脱粒不净的原因
论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脱粒清选装置常见故障与排除
广西今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获资助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后发展现状分析
钟章队:重视博士后的培养使用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