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推进
2018-11-23肖爱萍
肖爱萍
2015年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虽让不少不法商贩销声匿迹,但有些仍无视食品安全,继续牟利。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同样是适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开发新的管理思路,让数据说话,深度问题挖掘,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的方法,是目前迫切要做的。
面临现状
经营者为追求利益,违规更隐蔽。特别是供餐人数达千人的中小学校食堂,群体特殊,为方便管理,采用承包经营的较多,表面看起来属于一家餐饮公司,实际内部是小作坊式的窗口操作较多,为投学生食物口感所好,护师食物营养成分,滥用添加剂,使用生冷食物,员工食品安全意识差,培训不到位,藏着掖着,躲猫猫式的各出奇招节约成本。
经验和感觉判断已不能适应食品安全发展要求。无论商业领域还是医疗领域,大部分的决策行为都是基于分析做出,已不是像过去依靠经验和感觉。如食物在初期的腐败变质阶段,表观的颜色和气味都可以被添加剂和佐料掩盖,很难判断,如采购较多半成品和形状改变的食物(肉沫),更难肉眼检查到食品安全问题。
生物监测手段目前较难普及。平常的“一看二闻三摸”的检查手段已不能应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生物监测手段的使用虽然比较好的替代了其中微生物监测的部分,但由于价格昂贵,餐饮公司和学校较多难以承受,且大多用于对结果的检测,较难普及到日常监管工作中,做到实时监测。
各环节监管表面成型,实际脱节。①从业人员流动性难监管:各种原因导致的餐饮业用工荒,人难召,薪酬要求高,很多餐饮公司想到采用临时工,然而这类群体背景复杂,健康证不能及时到位,食品安全意识差,没有责任心,大都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监管难度大。②食品原材料出入库信息与实际不符:很多学校已经采用原材料出入库系统,为应付监管,平账目,随意改动出入库系统信息,造成与实际库存不符,已是经营行业众所周知的潜规则。③剩菜剩饭处理不当:为节约成品,餐饮公司默许员工留存剩菜剩饭,对其性状根本不检测,就和第二天的新鲜食物混一起加工,虽然在食用过程中能看到颜色的差异,但作为违反食品安全的证据,尚有不足,是食品安全事故较大隐患之一。④各类台账存在弄虚作假:有些台账有文字有签名,实际未做,比如餐具浸泡消毒,员工认为较麻烦,工作大都省去环节,为应付检查,就堂而皇之的做台账签名,没有责任心。
数据统计运用
除了有市场监管局不定时的检查,实际的监管重担是落在学校监管人员身上的,学校没有直接的行政处罚权,餐饮公司就有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整改期限中打擦边球,这对他们是牟利的手段,對学校来说,食品安全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终有爆发的一天,利用数据统计整合、对比,从中获取和深度挖掘食品安全问题,让问题追踪一目了然,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
控制从业人员流动性。选取工作人员较多的某窗口,选取一个月内的连续五天,对午餐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考勤,有晚餐供应的,增加晚餐现场考勤数据,下个月环比同项数据再采集对比,可连续采集三个月,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哪些人员在流动,临时加入人员是否是参加培训人员,是工作半天还是工作一天,对从业人员起到有效监管。
监管原材料出入库,杜绝隔夜饭菜。以快餐窗口为例,在开餐时连续三天采集菜品数量、菜品原材料搭配,汇总后,把数据中出现的原材料与原材料出入库系统数据对比,若当天没进货又未有库存的原材料出现在菜品中,相似菜品达50%以上,且不能溯源,可以高度怀疑隔夜菜。有了这项数据分析,就算没有现场抓到隔夜菜,听承包商诸多解释,就能有效的对出入库、隔夜饭菜进行管理。
监管台账记录。以餐具浸泡消毒为例,选择某一固定员工班次,连续数日不定时检查餐具消毒过程,与台账记录核对,浸泡时间有出入,浸泡浓度有出入,即存在做假台账嫌疑,再与这几日自查记录核对,未有自查记录,也可以作为餐饮公司培训和现场监管人员工作不到位证据,追究其责任。其他台账都可仿效此操作。
数据统计在食堂管理各环节的运用非常广泛,如何更好的运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是我们不断要去研究和剖析的,看似简单,实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各类专业知识的累积。通过各项数据的挖掘,在提高食堂管理效率、员工工作效率、员工技能、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成绩显著,对现场监管人员,不再疲于过程监管,可以结合结果数据分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更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