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加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8-11-23孙刚范文涛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合肥科技成果安徽省

◎文/孙刚 范文涛(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近年来,安徽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的指示精神,强化政策激励导向、高端成果引领、创新载体建设,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制度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科教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努力构建适合创新发展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体系,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有力推进了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强化政策引领,推进与中央驻皖科研单位产学研深度融合

1.依托中央驻皖单位推进重大创新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并启动建设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电科38所以及合肥市人民政府等牵头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张江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省委、省政府把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出台《关于支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意见》,全力以赴推进创建工作。省财政安排10亿元引导性资金先行启动“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研究,量子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全面开通,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成功研发。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先进光源、大气光学、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预研工作启动开展。

2.协助中央在皖企业和院所落实优惠政策

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以奖励、后补助、股权投资和债权投入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形成了支持包括中央驻皖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在2017年的政策兑现中,中央驻皖单位和企业获得各类补助和奖励近3500万元,同时积极为中央在皖高新技术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3.支持中央驻皖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创新

一是支持中央驻皖科研单位开展基础应用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017年安排的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企及中央驻皖各科研单位立项157项,占比33.8%,总经费1388万元。二是2017年省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205个项目中,70%以上是产学研联合协同攻关,中电科38所、41所、16所、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一批中央驻皖单位牵头和参与了重大项目实施。三是协助推进中央驻皖科研单位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协调包括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皖单位积极申报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分别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纳米科技”等领域牵头承担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经费达4.6亿元以上。四是支持中央驻皖高校院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全省新增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5项,其中,中央驻皖高校院所共入选10项。对获评为“优秀”的2家央企院士工作站,省科技厅给予经费资助。

4.支持中央驻皖单位建设创新平台

根据《关于公布2017年第一批认定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在2017年省重点实验室认定工作中,依托中央驻皖科研单位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共4家,分别为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建立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建立的“先进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业安全与应急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有15家依托央企及各中央驻皖科研单位建立的高水平研发平台获得奖补资金750万元,其中省重点实验室9家,省工程技术中心6家。

二、强化高端引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强化上游研发产出高端成果

设立科技重大专项,确定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量子通信、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装备等领域,支持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3年一个实施周期,滚动支持、动态调整。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科大讯飞、蚌埠硅基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分别在热核聚变、铁基超导、智能语音、高端装备、超薄玻璃基板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有4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2.强化高端成果落地转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充分发挥在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优势,累计投入约2亿元,先后完成国际首个规模化量子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重大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价值的技术专利,奠定了产业化基础。合肥工业大学抢抓合肥“十城千辆”试点和私人购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机遇,2009年与江淮汽车公司等建设“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实现了新能源汽车整车正向开发技术和平台、整车控制系统、电机及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示范推广近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居国内行业前列。安徽工业大学5年来先后有70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孵化,惊天液压、华骐环保公司等校办企业年产值近3亿元。

3.强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按照“研发—转化—产业化—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转化,促进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有影响的成果转化。通过抓ITO导电膜玻璃、电视用液晶显示模组、高清晰度光学聚酯薄膜等新型显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极大地拉动微电子、光电子、材料、装备制造、半导体工程等产业技术全面升级与进步。通过抓移动互联网语音云、数字电视智能语音交互平台等智能语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着力打造中国第一语音产业基地品牌——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促进“中国声谷”成为转化先进语音技术的创新高地。通过抓新型显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现合肥京东方全球液晶面板最高世代生产线10.5代线以及康宁公司10.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等重大项目的量产,将全线贯通“屏—芯—终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4.依托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促转化

自2014年《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实施以来,全省各市共扶持了273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皖落地转化创办企业,省扶持资金从中遴选67个科技团队项目给予资金投入、股权奖励扶持,投入资金4.57亿元,带动项目投资30亿元。3年来,各创业项目进展良好,大多数已实现产业化,并且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000余人(包括院士3人、“千人计划”人才13人)。2016年度团队项目公司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34亿元,上缴税收超过1亿元,取得各项专利500余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34项,软件著作权71项,新产品认定16项,研制样机8套,在部分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2017年,省、市又共同扶持48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携带科技成果在皖转化、产业化。

三、强化载体建设,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绩效评价激励。出台《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多措并举支持孵化载体建设。2017年,兑现第一批专项奖励资金4760万元,全省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69家众创空间享受政策。二是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现状调研,制定了《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认定备案管理办法(暂行)》,引导科技创新创业载体规范发展。三是积极支持高校院所、开发园区等创新资源密集加快建设孵化载体。2017年,我省共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61家,其中,省级以上77家。在孵企业5274家,其中,大学生创业科技企业971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68720人,吸纳应届毕业生6606人,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活动2520场次。

2.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孵化载体发展迅猛

不断探索新型孵化模式,创业孵化链条向早期创业者延伸,涌现了一大批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众创空间。2017年建有众创空间139家,入驻大学生创业企业1848家,科技人员创业894家,创业团队和企业吸纳就业人数28739人,吸纳应届毕业生8085人。出现了“中国声谷”“WM众创智慧谷”“荣事达智能家居全价值链众创空间”等多种基于不同服务重点和核心资源的新型孵化模式,推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3.孵化器多元投资及专业化格局已经形成

经过几年的发展,原先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孵化器运营模式已经转变为政府引领、社会资源参与、企业化管理运作,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合肥高新区推出线上创业创新服务券,将传统的政策资金后补助转变为政府面向企业设计发行一种可兑现的有价电子凭证,实现科技扶持政策前置,鼓励高新区内小微企业积极购买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引导科技中介机构集聚。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建立起“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产业化专项基金+风险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5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800万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资本放大近6倍,累计孵化企业53家,培育5家高新技术企业。

4.搭建双创平台,激发创业热情

通过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比赛,引导、聚集政府和市场资源支持创新创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历经6年赛事,共组织了2595家创业企业、479个团队参赛,获得国家级大赛企业组二等奖1家、三等奖1家;团队组二等奖1家、三等奖2家;获得优秀企业69家、优秀团队7个。开展“江淮双创汇”系列活动,“双创”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营造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氛围。

猜你喜欢

合肥科技成果安徽省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长相册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