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安徽科技创新

2018-11-23王百江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安徽科技

◎文/王百江(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天道酬勤。改革开放40年,安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其后又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安徽同全国一样,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回眸过去的岁月,展现在身后的是一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体制改革,到90年代“科教兴皖”,再到世纪之交的自主创新之路。喜看今天的时光,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后,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闯科技创新之路,正加快建设创新型安徽。这是一条新时代的长征路,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摆脱旧的思维定式,变革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树立改革开放发展新理念,何其之难!尤其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涉的都是急流险滩,啃的都是剩下的硬骨头,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魄力和勇气是绝对不行的。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科技人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承袭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和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奋进新时代,奋斗新征程,改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求突破,边破边立,稳扎稳打,步入改革开放新境界。

史料见证历史。安徽科技体制改革试水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新华社《内部清样》向中央报送合肥市电子科研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做法。根据时任省委负责同志的批示,省科委的调查报告由国家科委政策局《内部讨论》全文转载,推至全国。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改革的大幕。像农村改革一样,安徽的科技体制改革在全国也是起步早、探索快、带头好的。早期的改革以开拓技术市场、改变拨款制度为突破口,断“皇粮”为“找米下锅”,改“人头费”为“办事费”,端掉“大锅饭”,砸掉“铁饭碗”。科技成果从陈列柜上撤下来,把展品样品礼品转移到技术市场,把科技论文从写在纸上改写到田头车间。如此大刀阔斧,目的就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其间,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双放”政策被国务院推广至全国。经过几年的改革,至1989年,全省500多个单位48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14项74个课题的重大科研攻关及266个重点科研项目。其中近百项获得国家和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批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后,年增产值12亿元。

数字“数”说故事。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安徽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期间,最值得“数”说的就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中的标志性工程——“三个百亿元工程”和“八项科技工程”。省政府拨款3000万元作为工程的启动资金,省科委从科技三项费用中动用2400万元,各地市配套数千万元,贷款8亿多元支持项目实施。省科委会同省经委、省经贸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乡镇企业局编制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并分解到各地,检查督促,考核奖励。全省各级政府积极把工程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制订行动计划,加大投入,组织实施。“八项科技工程”则由省委省政府同志分工负责,各领衔一项干。全省上下联动,以“八项科技工程”为“点”,以培育皖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皖北星火技术密集区为“线”,以“三个百亿工程”为“面”,抓点牵线带面,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999年提前完成整个工程。其中,仅高新技术产业一项,就实现营业收入2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2.6亿元,利税30.6亿元,出口2.6亿美元。

在这段历史中极为出彩的是,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安徽,深入中科院合肥分院的几个研究所调查,勉励科技人员抓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研发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他亲笔题写“科学岛”三个大字,嘱托把“科学岛”建设好。时隔20年,如今美丽的科学岛上,集聚了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集聚起一大批高层次科技精英,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已然成为国之重器。

21世纪前十几年,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安徽把“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确定为战略目标。可圈可点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在全国“独领风骚”的,一是安徽与科技部共创“奇瑞”品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把“奇瑞”轿车作为民族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典型,予以高度评价;二是国务院批准合肥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入列中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三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大力发展科普产业”的决定上升为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协决定中国科普产业博览交易会举办权永久落户芜湖市;四是多个“第一”笑傲神州:世界第一台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世界第一台镭射数字影碟机(VCD)、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亿次计算机等。

特别可喜的是,2008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较强,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决定并得到国务院批准。试验区按照“先行先试,勇于突破;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原则,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探索安徽科学技术发展新途径,引领安徽创新崛起的先导区。当年,合肥、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3018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改革初期1988年的1059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3212亿元,年均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2%。农业科技攻关取得丰硕成果。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油菜杂交育种、西甜瓜育种、动物胚胎移植、长毛兔育种、河蟹淡水繁殖、农业生物工程和农业专家系统等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2016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安徽。习总书记强调“安徽要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为安徽科技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我们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共安徽省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制定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开放政策,重点从财税金融、风险投资、科研资助、保障服务、招才引智、知识产权保护、股权分配激励等方面,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加以扶持,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取得重大成果。安徽首创“编制周转池”制度,被国务院作为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复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开通,世界首台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稳态强磁场装置磁场强度已提升至42.9T,达到国际尖端水平,全球液晶面板最高世代线合肥京东方10.5代线顺利投产,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全球最薄触控玻璃实现量产,“悟空”“墨子”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第1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6%,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安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指出:“要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大的讲话精神,加油鼓劲,努力奋斗,建设“双一流”大学。莘莘学子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红专并进,学好本领,立志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科技创新惠及7000万江淮儿女。几个变化靓丽纷呈:科技创新促进就业。众所周知,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市场显示,创新创业正由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小众创新创业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变。合肥高新区、芜湖高新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荣事达电器成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参赛企业800多家。2017年,全省各市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路演展示、项目资本对接、创新沙龙等“双创”活动350多场,参加的创客团队和创新创业企业近万家。依托高校院所、开发园区等,新认定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11家,备案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17家,省级34家。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69家众创空间得到奖励补助。更为可喜的是,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皖创新创业热度高涨,回归科学岛的“哈佛八剑客”就是一个缩影。

科技创新改变生活,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以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为例,坐高铁从合肥到北京出差,可以朝出晚归;网购方便到买全球卖全球,2017年“双十一”一天,全省网上淘宝交易额近百亿元,2018年春节黄金周全省居民消费势头不减,七天实现消费品零售318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带手机旅游,衣食住行不用愁,没有现金不要紧,支付宝一刷,啥都能搞定;扫一扫共享单车码,骑上车就到家门口。更有智慧家居、新媒体搜索、网上教育、远程问诊、甚至无人超市、无人驾驶等等,无一不在颠覆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所有上述创新的背后,都是科学技术的支撑。导航定位靠北斗,移动互联靠宽带,机器人心脏是芯片,大数据、云计算背后是超级计算,就连治理乱停车用到的电子围栏,其技术都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这些重大专项中,无一不显现安徽科技创新的成果,如马钢的高铁轮箍、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等。

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精准脱贫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安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包村联户”精准扶贫,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深化提升定点帮扶和“双包”工作,扶持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开展技术和人才培训,发展特色产业。省科技部门探索凝练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得到科技部肯定。扶贫的关键首先是扶志,同时教人一技之长,学会脱贫致富的本领,从根本上克服单纯给钱给物,只应急而不解贫,治标不治本的弊端。现在,你只要到大别山区、沿淮贫困地区走一趟,科技创新所展示出的光伏电站、无人机植保、智能大棚、网上销售、机耕机收、配方施肥、有机栽培、生态养殖等等,就让你目不暇接,兴奋不已。智慧化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更把你带到了一个奇妙无比的植物世界,让你叹为观止。光伏脱贫这一安徽模式誉满全国,在很多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被复制推广。

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科技从第一生产力向产业第一拉动力的转变。科技创新活动最终要落实到实体经济中,体现为产业发展成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一室一中心”“三重一创”和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对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按照省委的要求,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式竞争优势,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目前,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已经累计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46家,省级创新平台270家。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高性能新材料、现代医疗医药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拔节壮大;“智慧+”在医疗、教育、养老、物流、城市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创意、移动传播等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全省经济发展质量明显增强。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4%,比全部工业高5.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2%。

科技创新美化生态环境,实现空气质量从“劣”到“优”、水质从“浊”到“清”的转变。人们熟知的合肥科学岛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号称“人造小太阳”,已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运行101.2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若本世纪内它的受控热核聚变能研究成功并投入实用,那就能取代化石能源,有效控制燃煤和石油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酸雨,带来一场划时代的新能源革命。遍布各地的太阳能、风能装置,以及农村如沼气等生物质能的利用,也都是清洁能源。江淮新能源汽车更是提升了城市的空气品质。巢湖富营养化导致细菌和藻类迅速繁殖,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有创新小企业利用微生物技术,让细菌的细胞和真菌分泌出消化酶把水里的有机物变成可溶状态,然后加以吸收,通过这种“消化”过程,复杂的有机物被分解还原为无机物,以此净化水体,展现了小企业大作为的本事。科技创新让天蓝水清不再成为奢侈品。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围绕“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安徽创新最鲜明的特点。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以及“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的理念,出台创新驱动发展“1+6+2”配套政策、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意见等数十条新政,营造良好环境,改革人才体制机制,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加快建设创新型高地,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健全人才流动使用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弘扬创新创造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创新者梦想成真,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创新创业实践中,造就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高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统计公报显示,全省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2017年末,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8.4万人,比2012年增长40多万人,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由2012年的14.5万人增长至2017年的22万人。5年来,全省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3个,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15个,培养高技能人才42.8万人。2018年2月召开的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重大科技成就奖的陈仙辉、谢毅、吴剑旗就是安徽科技人才队伍中的佼佼者。

改革开放40年,创新崛起留痕印。我是科技战线上的一名老兵,1978年在科学的春天里调入省科委,迎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入中国共产党。斗转星移,时间如此巧合,今年正好40年。我庆幸自己与黄金时代同步,在崛起的痕印上也留有自己的脚印。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忠诚地记录下上述文字,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安徽科技
《安徽记事》
《安徽医学》稿约
笔中“黑科技”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