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培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对策研究

2018-11-23张仁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心上海科技

◎文/张仁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是中央对上海提出的新使命、新战略,是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新作为、新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到2020年,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形成基本框架体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合作中发挥枢纽作用,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理解

1.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基本内涵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功能”与“结构”相对应,是指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是具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表1 城市功能及其内涵的历史演变

城市功能(urban function)是城市科学的专门术语和传统研究领域。一般认为,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关于城市功能最权威的描述来自《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从建筑、规划及人本主义角度出发,认为现代都市有“四大城市功能”,即居住功能、工作功能、游憩功能和交通功能,并强调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发展。许多城市规划大师,如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都对城市功能、城市职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20世纪中后期以来,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创新研究的繁荣,科技、创新与城市的关系开始成为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城市是带动和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动力之源和引擎。随着城市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全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其重要的功能形态。许多城市的功能已经由传统的生产、制造和服务功能转向以知识、信息和创意为主的科技创新功能,一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功能的城市开始出现,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东京、伦敦、纽约等传统的大都市(见表1)。这些以“创新”为主要功能的全球城市就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球范围内少数能级最高的科技创新城市和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是指决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本质属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功能,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所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最重要的标志性能力。

2010年以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部署。北京、上海相继部署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及定位是重点问题之一,因此也成为诸多学者探讨的热点议题。在上海开展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思路研究中,许多学者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进行了阐述,例如,杜德斌(2015)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功能应至少涵盖四大方面: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其中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引领则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中,闫傲霜(2015)认为,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要承担好5种责任(功能):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生态建设示范城。

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影响要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本质上是多要素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其核心功能的形成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

(1)人才要素。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和关键,而其他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的功能都是以人才要素为核心展开的。人才始终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直接参与到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创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2)组织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大学与政府。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而“引擎”企业或龙头企业是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对整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带动和组织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阵地,是城市创新氛围的塑造者,现代大学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于一体,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政府是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具有能动性的要素,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创新环境的维护者和创新氛围的塑造者。

(3)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资本、设施及服务。创新环境要素构成了整个城市和区域创新活动的背景,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支撑。其中,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活动是“鱼水关系”;健全的风险资本市场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新基础设施不仅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能通过人才汇聚效应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3.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主要特征

作为城市发展和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合作的根本所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独特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在其形成过程中就融入了城市自身的创新文化、创业精神及价值观等多种特质,深深印上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因而不同城市、不同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是独特存在、独一无二的。

(2)融合性。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是科技创新中心各种资源以及内外部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成的,是城市创新要素、科技产业和城市文化的有机整合,受到各类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培育需要将各种资源、知识、技能、技术有效整合,并采取恰当的管理方式,从而增强各要素间的协同性,发挥整体效应。

(3)演化性。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是一个城市在长期创新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有效支撑城市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创新发展。这种功能的形成内生于城市自身,与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资源等因素高度相关,需要长期的培育。

二、上海培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现状及基础

2015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以来,上海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得益彰、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一体建设的发展思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加速提升,核心功能培育取得积极进展。

1.科技前沿引领功能加速形成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创新资源在张江加快集聚。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开工,预计2~3年后张江将拥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最为集聚的光子大科学装置群。

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性成果亮点纷呈。据统计,2017年1—11月,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2篇,占全国总数的24.1%。上海在基因组学、蛋白质、脑科学、再生医学、量子、纳米、金属催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都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进展。例如,我国首款完全按照适航标准和主流市场标准研制的单通道干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于2017年5月5日实现首飞。C919不仅攻克了10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还使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其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产业技术策源功能逐步凸显

专利技术产出快速增加。2017年1—10月,上海市专利申请量超过10.7万件,同比增长17.9%;截至2017年10月,上海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9.7万件,同比增长16.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2件,较2012年底翻了一番多,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储备。

支撑产业发展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例如,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建成国内唯一的12英寸开放式集成电路工艺引导线;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成功开发出国内首颗自主研发的超低功耗32位MCU;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已设立北美分中心、欧洲分中心、新加坡分中心,逐步形成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

重大产业技术应用不断深化。28纳米CPU、22纳米刻蚀机、ARJ-21支线飞机、AMOLED显示屏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实现产业化。例如,上海斯丹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建立了CAR-T细胞治疗晚期白血病技术平台,取得涉及CAR-T技术的自主产权专利15项,在细胞治疗技术和细胞基因定点修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最有希望最终攻克癌症的创新疗法之一。

创新创业日趋活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众创空间呈现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发展态势,综合服务能级不断提升。目前,上海各类众创空间孵化机构已超过500家,其中20家单位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累计有62家单位被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

3.高品质要素集聚功能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资金要素更加丰沛。据统计,2016年,上海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30.0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80%,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超过了德国(2.84%)、美国(2.77%)、法国(2.25%)、英国(1.77%)等创新型国家。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加速发展,目前,上海创投引导基金累计投资41家基金,参股基金总规模约170亿元,已累计投资项目560个。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投资16家基金,参股基金总规模约18亿元。

全球优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以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为例,截至2016年9月底,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达到407家,其中40家是全球研发中心、15家是亚太区研发中心。知名跨国医药企业诺华继在瑞士巴塞尔、美国麻省剑桥建立研发中心后,又投资10亿美元打造上海研发园区,把张江纳入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全球研发网络体系中。目前,全球前十大制药公司已有8家在张江建立了研发中心。

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成效显著。上海以国际化视野培养和集聚高层次人才,先后实施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及“引进千名香港专才计划”,已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目前,上海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894人,上海“千人计划”人才676人,常年在沪外国专家达到8.8万人。2016年11月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聘请了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担任首任所长,组织全球一流科学家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量子科学与技术三个领域开展研究和交流,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及相关前沿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区域辐射带动功能日趋增强

2016年,上海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额占比达到69%,向外省市技术输出成交金额同比增长89.6%,技术输出与服务全国能力显著提升。2016年,上海科技创新相关领域实际对外投资共计85.7亿美元,同比增长57.4%,超过上海企业全年对外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长三角发展的强大引擎。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之间建立了高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9月,“长三角大仪网”集聚区域内的1787家单位的2531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280.59亿元人民币。“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数据平台”上线测试,截至2017年9月,实现入驻技术经纪人270人,共享信息3811条,实现对接案例成功数214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促成合同金额累计8511万元。

三、上海培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问题及不足

1.缺乏本土化的创新引擎企业

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最大的短板是本土企业缺乏创新活力,民营企业受到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双重挤压,创新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上海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控制性的创新“引擎”企业严重匮乏,与北京、深圳等国内城市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深圳拥有华为、中兴,北京拥有联想、小米等国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而上海则尚未形成行业性龙头创新企业。2016年,上海全市研发投入1030亿元,其中企业约700亿元,而华为当年研发投入达763.91亿元。此外,上海PCT专利数量排名前20位的企业机构加起来仅占全市总量的15.73%,而北京的比例为43.27%,深圳的比例为85.59%,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这一比例也都在40%以上。可见,上海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量相对薄弱和分散,需要加快从产业规模集成优势向创新能力集成优势的升级。在过去20年的信息产业浪潮中,上海并未把握住机会涌现出BAT、联想、华为这样的世界级行业巨头。在高端制造领域,具有较显著技术优势的商飞、上微等新兴企业还有待在国际市场中进一步证明自身价值。

2.缺乏突破性的高端创新成果

尽管上海具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不断产出丰富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但根据对全球20个主要城市燃料电池、虚拟现实、石墨烯、无人驾驶、无人机等五项新兴技术领域PCT专利的统计,上海仅有两项技术排名进入前十位,且排名相对靠后。

2016年,上海PCT专利申请量为1560件,而深圳华为达到13000多项,北京也有4000多项。2000—2015年的16年间,上海每年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基本在50%以下,且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上海共取得科技成果2356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为12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为367项,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只有21%,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

3.缺乏领军型的顶级人才

目前,上海引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顶级人才仍显不足。一方面,缺乏科技创新领域大师级人物。上海已集聚积累了大量高水平科研人员,但在决定学科领域创新发展方向的少数顶尖专家层面,上海还缺少足够的竞争力。在汤森路透集团评选的2016全球“高被引”科学家3083人中,中国上榜175人,上海仅上榜11人(以所属第一机构为准),少于北京、香港。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至今为止还没有上海得主。在引进以诺贝尔奖得主为代表的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上海与北京、深圳相比力度也较弱。在人才“高原”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人才“高峰”,已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

其次,缺乏旗舰型、引擎型企业家群体。缺少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家及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对国际有深远影响的中国企业家。还缺乏高潜力、对未来具有带动引领效应的优秀青年人才。《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俊杰榜单”(30 Under 30)鲜见来自上海的青年人才。

4.缺乏创业型的环境氛围

上海倾向于保守的白领文化、买办遗风和个人生活层面的小资情调,与注重实惠的弄堂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一种与创新相排斥,相对保守、安于现状的文化形态,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文化,缺乏激励创新特别是激励“草根”创新的舆论环境。

同时,创新创业的市场主导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在创新考核和科技评价中,过度追求专利、论文等科技产出的问题比较严重,把创新作为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的手段的理念较为缺乏。政府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思路整体上比较关心即时价值产出,缺乏前瞻性、战略性投入。

创新治理能力尚待提升,创新政策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政策执行遇到的普遍瓶颈是围绕“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政策相互不匹配、不协同,体现在成果转化、职称奖励、高校院所自主权下放等多个改革领域。

四、上海培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对策建议

1.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强化原始创新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战略产业培育、战略人才集聚等核心目标,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世界一流机构建设,组织重大研究任务,加快培育上海的创新“标志”,不断提升上海的创新“高度”。

一是加快张江科学城建设。围绕“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建设目标,切实做好张江科学城规划实施。要突出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城市更新,着力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对人才的承载力与吸引力。要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环境治理和公共绿地建设,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要突出系统谋划和前瞻性布局,注重战略留白,为张江科学城长远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全力筹建张江国家实验室。着力打造大科学装置群,加快推进基于超强超短激光、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活细胞结构和成像、上海光源二期等光子科学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启动建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系统等大科学装置。聚焦围绕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两大重点方向,以脑与类脑智能、硅光子等市级重大专项为牵引,加快探索实施遵循科学研究规律、符合国家实验室定位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标世界一流研发机构,加快推进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量子创新中心、医学功能与分子影像中心等创新平台与机构建设。

三是探索实施大科学计划。着眼于国际创新资源利用,在生命科学、能源、材料等优势领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科学家,牵头发起或主要参与全球人类表型组、全基因组蛋白标签计划(GTP)等若干大科学计划,努力在部分领域国际重大科学问题新规则的制定上拥有“话语权”。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积极开展基础研究领域和交叉前沿领域布局,稳定支持重点方向自由探索,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四是聚焦实施重大专项。坚持有效目标、重点突破、持续发力的原则,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产业需求,在重点领域和重要目标上强化“针尖战略”和“压强战略”,积极争取牵头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任务,继续承接并深化实施“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在量子科学、细胞治疗、合成生物等颠覆性领域中抢抓“迭代机遇”,前瞻部署一批市级重大任务,争取实现率先突破。

2.以研发转化功能型平台为重点,实化产业创新

一是着力加快研发功能型平台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为使命,聚焦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发现、培育和集聚创新型企业。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模式,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机制,开展财政经费稳定资助和经费自主使用试点,吸引高水平人才队伍和社会化投入,给予平台调配存量创新资源和配置新增资源的能力与手段,让平台在创新资源汇聚上形成“物理密度”,在产业创新服务功能发挥上催化出“化学浓度”。

二是着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创新引擎企业。大力促进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创改试验区“三区联动”,营造更便利、更宽松和更包容的制度环境,促进知识、人才、数据、资本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促进科技金融对接,打造引、投、保、贷联动的科技金融生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使命型、功能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要帮助“技术”找“资本”,也要让“资本”找到“技术”。着力丰富新技术应用场景,发挥上海超大城市的多样性、规模性特点,在智能交通、万物互联、智能制造等智能社会建设领域,构建产业创新应用多场景验证环境,为企业把握市场机遇提供机会。

3.以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为导向,深化开放创新

吸引和培养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以最大程度的包容性吸引和集聚全球人才,实施更加积极、包容、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来华工作与创业。加快建立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锻炼使用人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体现科技人员知识价值和创新价值作为鲜明的社会导向。

着力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好长三角功能腹地,推动长三角创新网络建设,强化区域创新合作与协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积极倡导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新兴产业联盟等开放性合作平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要素对接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机制,试点“创新券”部分地区的通用通兑机制,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装置、机构、项目等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组合,形成共建共享的区域创新体系。

4.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活化草根创新

加快众创空间内涵式发展。坚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联动,建设、管理、服务一体推进,创新运行模式,增强服务活力与动力,促进众创空间实现专业化、集群化、特色化和市场化发展。引导众创空间坚持面向创业浓郁的文化氛围,坚持开放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以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为动力,加快建立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分工协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将政府政策资源更多转向服务机构,形成引导创业、培育试点、重点示范的梯度化政策支持体系,推广科技创新券等政策工具,鼓励和支持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市场。

5.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统领,优化制度创新

科技体制改革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科技人员的生产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指示精神,加快完成全球创新引领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

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统筹协调能力、落实执行能力、政策创新能力和引导服务能力,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对“双创”中涌现出的大量新事物、新业态、新模式,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原有规制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应及时予以调适;创新行为需要规范的,应审慎对待,确定基本底线,并根据创新进展予以及时调整。定期系统梳理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凡阻碍创新的应及时予以清改。

强化政府信息与数据公开,形成统合领导、多方协商、部门执行、第三方实施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猜你喜欢

中心上海科技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上海电力大学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