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关爱、适合、自主的“希望教育”
2018-11-22杨晓翔
【摘 要】面对初中生自信心不足、目标缺失、对未来迷惘的现状,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大力倡导“希望教育”,通过积极实施关爱教育、适合教育和自主教育,让学生胸怀理想和希望,充分发展,健康幸福成长。
【关键词】希望教育;关爱;适合;自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0-0035-04
【作者简介】杨晓翔,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200)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基础教育的“中间地带”,不少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叛逆期”。初中阶段本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学习成长的“黄金时代”之一,但是把高中、小学、初中三阶段形象描述的话,“铜头”“铁脚”“豆腐腰”很是恰当。如何改变这样薄弱的“豆腐腰”现状?我们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选择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重视学生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奋斗的目标,鼓励学生勇于迎接挑战,让生命在希望和梦想中绽放。
一、以关爱唤醒与激活
内因决定外因,心理状态影响人的外在行为模式,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就需要积极实施关爱教育,学校和家庭共同无私地给予学生温暖和能量,使学生心中永远燃烧希望的火种。
1.把脉问题的根源。
父母的参与期望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中介变量。因此,认真做好学生的“家境分析”,知晓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避开学生的“痛点”,并针对学生的“难点”给予足够的帮助。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各自的学习情况,找准薄弱学科及其产生的根源,引导学生扬长补短。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是一所超大规模的集团校,共有119个班级、6170名在校学生,囊括东台市区的所有初中适龄学生,班级内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学校开展学生家庭大走访的“微风行动”,安排所有班主任在开学初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2.传递关爱的温暖。
为了让学生感受温暖和关怀,一方面,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体验成长的幸福和未来肩上所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在孩子们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行政干部结对帮扶措施”,让校园关爱无盲区。此外,学校还广纳社会各界力量,从物质层面资助和奖励学生,设立特困生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树立生活的信心。为了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學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其中有学校特级教师用政府奖励金设立的“特级教师奖学金”,有社会上爱心企业捐款组成各种奖学金,奖励学生为“身旁的小目标”而奋斗。
3.润泽心灵的力量。
心灵的作用是巨大的,教育的影响在于培育美丽的心灵,这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学生素养的提升,需要有内涵的文化氛围,需要理性思考的精神,需要文化默契与自信。学校遵循成长规律,培养有爱、有趣的孩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用书香育人,注重青少年阅读的经典化、序列化、趣味化,用“真阅读”的春风让学生内心充盈梦想。学校对所有教学楼进行文化装点,初一、初二年级的“开放式书吧”把好书推送到学生身边,“阅读节”、双语阅读考级等活动全面展开。学校建成了青少年健康援助基地——青苹果乐园,对学生早期性心理进行疏导,并提供私密的空间让学生在这里倾诉,撑起花季无雨的晴空。
二、以适合构建与创造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着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关心每一位、促进每一位主动地成长,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眼其“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
1.实施多元的评价。
目前,一些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仍然是“两个一”:单一唯分数论,统一一个标准。“分数至上”“名校至上”让学生的学习苦不堪言,“升学需要”僭越价值序次,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导向。适合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要把发现人、发展人、成就人放在教育的核心。要实施多元评价,让学力千差万别的学生都能明确目标,规划未来。
学校开展“新三好”品格提升项目,系统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对未来充满希望。“新三好”要求学生在学校做合格有特长的好学生,在家庭做勤俭孝敬的好孩子,在社会做有公德能担当的好公民。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变革育人方式,更新育人角度,丰富育人维度,强化育人主体,拓宽育人空间,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境界和育人品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相结合。每个人都有发展潜能,要全面了解学生,熟悉不同情况,努力寻找兴奋点,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内容。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育责任,使家庭、社会都拥有“话语权”。改变以往“重智轻德”的倾向,拓宽评价范围,让评价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从而推动学校“以育人为中心的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开发丰富的课程。
实施适合的教育,关键要有适合的课程作载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融合学科课程,开发和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活动课程、德育课程。围绕“创新”和“范式”,进一步发掘学科文化,加强学科间的拓展和融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人文关怀与科学思维有机统一、全科育人的新模式,面向全员、提升薄弱、整体优化。
在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学校重点延伸国家课程。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发了配合国家课程使用的教学资料,各学科教学的系列化课件、教案、学案,形成体系,有效地丰富了课程教材。学校自主研发“因材施策、分层推进”的校本教研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讲练模式”校本教研资料。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如数学学科开发数学思维口诀的“诀招课程”,将数学学科与地方方言相结合,开发出“趣导乐学”的教学模式。学校组织了网络课程建设,由教师通过校园网“云平台”以及网络共享平台实现教师间的资源共享,通过“极课”大数据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了解自我学习状况、自我纠错的动态监控体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慕课”网络课程,利用微信平台推送学习方法和经验,让在线问答、在线纠错成为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拓宽了学习的时空。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学校在研究性学习试运行基础上,继校本选修课程开设之后,又在初一、初二年级正式启动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自主选题,组成课题小组,聘请指导教师,公开进行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同时根据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学校组织学生自行组成3~5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发展适合的特长。
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探寻自身的发展规律,开启特长发展的“私人定制”模式,给学生提供适切的特长发展机会,持续让学生拥有成功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通过各类特色社团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喜欢的特长,有一个心灵的寄托和表达情感的通道,让校园五彩缤纷、活力飞扬。
秉承百年老校的办学传统,形成了“全面发展、人文积淀、体艺见长”的办学特色,践行着“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让乔木长成最高的乔木”的育人理想,彰显着“另起一行,我是第一”的教育主张。通过“真阅读”的推广,让学生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美德少年”“年级十佳”的评选,培植身边道德典型;通过科技周航模展演、流动科技馆的巡展,播种创新的种子。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喜人,近3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获奖人次超千人。社团教育是学校实施因材施教的抓手,因材施教是学校教育活動追求的目标。学校不仅要求孩子们书读得好,还要素质全面、个性鲜明,每人至少有一门拿得出手的特长。
三、以自主生成与凝聚
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自主、独立”是初中生天性的向往。加强自我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提升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等综合能力。从而,让他们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独立生活。
1.实施自主管理。
某种程度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主导,而学生之间的管理则应更多的是一种“平等”“交互”的方式。这样,弥补了教师管理在时空上的漏洞和不足,也有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自我规范要求、自我管理的意识。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对班级管理而言,管是为了不管。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要努力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由“牧羊人”到“领头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学校要求各班级的活动,都要对每一位学生充分授权,让其产生责任感、自主性和创造性。各班级的自主管理全过程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充分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注重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学校目标的内在统一,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个人追求。学校重点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各年级、各班级学生干部都是通过竞聘的方式产生的,由他们组成了学校“一日常规”检查队、校园环境护卫队、文明礼仪队和升旗仪仗队等,正常开展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学校的重大活动,如“艺术周”“体育周”“科技活动周”等,都采用各个班级学生“公开竞标”的方式确定,“红五月”歌咏比赛、艺术节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学校各年级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都由学生发起、组织和管理。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学校与社会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的技能以及对社会与各种新环境的适应力显著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觉遵守纪律的观念等逐渐形成。
2.激发自主学习。
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基于团队互助的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团队互助中进一步解决学习中的部分问题,然后在教师的针对性帮助下解惑,最后通过当堂检测巩固学习效果。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生活化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并根据自主学习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在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下提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孩子在团队中相互影响,在团队中自主学习、探讨,在自我需要下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鼓励学生边合作边竞争,强化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在不同的“学习场”中共同发展、共同成功。
3.涵育自主文化。
自主教育追求的境界是“自觉秩序化的管理与实施”,既要重视从管理与实施上去抓,更要重视思想观念的自主培养与形成,以“自我教育”作为行动的出发点。文化熏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应不断发掘育人的文化内涵,通过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渗透和影响,打造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品牌校园文化,使其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从而由内而外地涵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百年办学,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校园精神。近年来,学校在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同时,注重价值观念引领,努力打造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张力,追求文化管理,努力营造自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氛围。优化校园环境,完善各项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涵养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全域、全景、全程育人。学校加强两个校区的物质文化建设,南校区依托“百年老校底蕴丰厚”的特点,加强建筑物的修缮,重视体现物态造型的教育价值;中心校区托依“建筑恢宏、面积宽大”的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校园文化墙,以独特视角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于“无言、无求、无形”中激励学生自主奋发向上。学校以“进”为训,倡导师生之间多一些心灵的主动对话,通过“发现老师”“发现同事”“发现班级”“发现同学”“发现自己”“畅谈目标”等系列活动的引领,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接受和传递正能量,所有的感官自主接收到“我要上进”这一校园情感密码,让“进”文化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心理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