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观察”更教“联系”
——统编教材中带“猜”字练习题的教学思考
2018-11-22吕虹
吕 虹
统编教材创新了很多课后题,其中让学生猜一猜的练习,对我很有启发。“猜”左为“犬”,右为“青”,是“静”的省略,本义表示狩猎中猎犬保持静默的警觉。其中有个关键词不容忽视,那就是“静默的警觉”,也就是说看似表面平静,实则随时要保持观察和发现的状态。学习中,教师当鼓励学生专注观察,当引导学生保持发现的触觉,以促进学生提升思维。本文就统编教材中新出现的带“猜”字的课后练习,说说我的教学思考。
一、总揽统编教材带“猜”字练习题概况
统编一、二年级的上下四册教材中总共编制了12处带有“猜”字的练习题,大致情况如下:
1.罗列带“猜”字练习题数
一上册:
《识字:日月水火》课后“猜一猜、连一连”。
《小蜗牛》课后练习题:在图画的帮助下,你猜出了下面加点的是什么字吗?
一下册:
《咕咚》课后练习题: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
《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练习题: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再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上册:
《黄山奇石》课中“泡泡语”: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
《大禹治水》课后练习题:朗读课文。你知道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吗?先猜一猜,再查查字典。
“语文园地五”中“字词句运用”: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语文园地六”中的“字词句运用”:我会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风娃娃》课后练习题: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再和同学交流。
《纸船与风筝》课后练习题:猜猜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同学交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你用这些方法还认识了哪些字。
二下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练习题:猜猜下面词语的意思,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贝”的故事》课后练习题:看图,猜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
一上册只有2处,一是在识字课后用图与字猜猜、练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接触象形字;二是出现在整本教材的最后一篇文本中,这是第一篇没有注音的文本,安排“猜”字音的练习是试着让学生尝试猜。一下册安排在整册教材的最后两篇课文中,鼓励学生用一年积累下来的识字方法,大胆猜字音。二上册是低段统编教材中出现“猜”字练习最多的,总共有6处,形式丰富,内容也充实了。二下册与上册相比则又减少了,只有2处“猜”字练习,但是要求有明显提高。
2.归类带“猜”字练习题型
罗列出一个个练习题后,我们要将这些练习梳理归类以发现其中规律,并依据特点精确解读练习价值,采取有效策略实施高效教学。
首先是“猜什么”。12处带“猜”字的练习题,总共有10处安排在文中和课后,在“语文园地”中出现了2处。第一类是猜读音,从课后练习拓展到“语文园地”,总共有6次练习。第二类是猜意思,有猜字义也有猜词义,有4次练习。剩下的两次是猜偏旁的意义。
然后是“怎么猜”。一上册的猜字音,要求在图画的帮助下猜测。一下册的两次猜字音,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并能交流猜的方法。二年级的多次猜题,则体现出有根据的“猜”之意图:联系上下文猜、依据字形特点猜、根据词义判断读音猜等。更值得注意的是,二年级的多次练习,编者非常强调:你是用什么方法猜的,用这个方法你还学会了什么。综上所述,我清晰地领会到这类练习从简单猜到有根据猜的转化。在我看来,这是从鼓励学生大胆猜的勇气,向教给学生观察发现有依据猜的方法的提升。所以我认为,这类练习不是好玩的猜谜游戏,而是教“观察”,更是教“联系”的思维练习。这最符合低段学生的游戏心理特征,是教学生学习方法的最好训练,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二、思考统编教材带“猜”字练习题教学
从统编教材一上册拿到手,第一次看到带“猜”字练习题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这个新型练习题包含的理念。当四本低段教材全部拿到手,我开始认真梳理这类练习,并调研了这类题的实际教学情况。事实上,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类题的特别意义,更没有实施较有效的教学策略。若在课堂上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同步发展,那么这类练习就显现出巨大意义。
(一)鼓励大胆地猜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学生大胆猜读,即猜猜读读,在猜中读,在读中猜。既然是“猜读”,就难免误读误解,因此猜读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渐接近正确的过程。这其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品质,从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最为重要。
高效的低段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游戏和乐趣的,所以在教学带“猜”字练习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简单开始,玩着猜、蒙着猜,不在于答案是否准确,而在于学生是否敢于猜测。如教学《咕咚》一课,我就创设了很多“猜”的环节,鼓励学生“说出来”:
1.猜大意:看题目,猜猜故事内容。
2.猜情节:听老师读1~4自然段,猜猜接下来大象会怎样。
3.猜结果:听老师范读全文。“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猜猜它们在笑什么?(以上用“猜”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故事情节,在满满的阅读期待中提升识字兴趣。)
4.猜谁最善于发现:学生一字一句地朗读课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读后猜猜最多能圈出几个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认识的字,不要刻意隐藏,表扬能把不认识的生字都找出来的同学最会挑战自己。)
5.谁最会猜:交流后将生字投影,请学生小组内大胆猜测字音。
6.谁还能猜:对于难认字,允许学生一个生字猜两次,最后确认一个读音。
7.反馈指导,教会学生正确认读。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猜,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从猜故事情节到猜生字读音,分两个板块进行,避免学生一心两用,被故事情节牵绊,尽量让学生专注字音并依借故事大胆猜测。由此给了学生“猜”的勇气,他们主动寻找“猜”的依据并开始学习观察和发现。这里的重点在于教大胆“猜”。
(二)引导观察着猜
在猜的训练过程中,带着学生看图既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个生字在图的作用下,能动起来、活过来,使识字活动充满情趣。
如一上册《小蜗牛》教学片断:
1.猜猜加点字的读音,小组交流。有不同意见的,提出讨论。
2.独立看图,再一次自我确认。
3.交流。
生:先看字“蜗”带着虫字旁,再看图,一只蜗牛在慢慢爬着,所以我猜读“蜗牛”。
生:先看图,第二幅图是很多树枝,枝头有绿绿的小叶子。再看字“芽”,下半部分是“牙齿”的“牙”,我认识,所以我猜是“发芽”。
生:看图是红红的草莓,“草”我认识,所以连起来,我猜是“草莓”。
生:看字,“蘑菇”下面的“姑”我认识,看图就是蘑菇,所以猜是“蘑菇”。
以上教学片断,很好地将形象的图画和抽象的读音有机地链接了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观察生字,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进而帮助学生猜测字音。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学生看图很有意义,因为它是培养、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除去看图猜,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猜更为重要。
如二上册《纸船与风筝》一课,教学“猜”字练习题:
师:阅读故事时,你遇到陌生的字宝宝了吗?我们来猜猜它的读音吧。(出示:风意住)
师:先猜读,再说说你是怎么猜的。若不敢确定,你可以猜两次。
生:风筝的“筝”,下面是个“争”。愿意的“愿”,上面是个“原”。抓住的“抓”,右边是个“爪”。(学生的回答,说出了形声字的特点)
师:说说你用这些方法还认识了哪些字。
(生交流)
练习猜读,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概念。
师:猜猜加点字的读音。(学生七嘴八舌猜读)
生:“哭”上面两个口像两只眼睛,点一点像眼泪,所以猜读“哭”。
师:回顾一上册中《日月水火》象形字猜猜、连连的练习。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你用这些方法还认识了哪些字。
(猜猜下列字音:泉 晓 盾 眉)
师:“幸”你是怎样猜的呢?
生:它和“福”字连在一起,我就猜它是“幸”。
以上教学片断显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不是纯粹地瞎猜,而是有猜测路径的。教师有意识地按构字特点将生字分类出示,引导学生经历从蒙猜到观察发现的学习过程。这里的重点在于教学生观察着猜。
(三)启发联系着猜
会大胆猜测的学生,势必善于观察,继而善于发现,这是统编教材创编这类带“猜”字练习的意义。随着学习经历的增长,通过联系前后、上下、内外来猜,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升思维力的有效训练。
如二上册《黄山奇石》课中“泡泡语”: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这是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泡泡提示语的作用,提醒教师此处的是训练学生理解词语能力的好语境,也是在帮助学生试着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词语。
教师也要会“猜”。猜出教材中出现的一个“猜”题,就是一个学习方法的示范。在后来的教学中,要不断练习直至成为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联系着“猜”,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二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字词句运用”猜猜词语的意思。乍一看,这样的猜是蒙猜,但是如果从整组单元入手,这个“猜”就有缘由了。有了联系,猜准就容易,猜测就有思维含量了。
1.回顾:课文《揠苗助长》中学过的“自言自语”。复习词语意思:自己和自己说话。“言”“语”都是表示语言、话语。
2.观察“自言自语”和“不言不语、只言片语、千言万语、豪言壮语、少言寡语、甜言蜜语”的相同之处。
3.联系:顺着“自言自语”的理解,猜测整组词语的意思就简单了。
4.运用:读读,试着用这些成语填空。
5.拓展:继续猜猜“闲言冷语、闲言碎语、胡言乱语、流言蜚语”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统编教材将单元作为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体,一个知识点从课文到“语文园地”相辅相成,而且呈循序渐进的线路。教学带“猜”的练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善于联系,用旧知带出新知。尽可能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感知─观察─发现─猜测”的思维过程去探索规律,从而使思维在“猜”中灵动起来,飞舞起来。这便是“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