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猜想阅读:阅读教学的新策略

2018-11-21徐文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阅读教学

徐文军

摘要:猜想阅读是充分发挥了儿童爱想象的天性,让想象在儿童阅读中自由驰骋、自由往来,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的阅读方式。它可以从课题处猜想,在质疑中促整体把握;可以从留白处猜想,想象中促文本丰盈;可以从重点语句处猜想,表达中促情感体悟;可以从结尾处猜想,练笔中促主旨深化。猜想阅读的实施需要有价值,有依据,讲时机。

关键词:猜想阅读;阅读教学;概念理解;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B-0082-03

儿童是在想象中长大的,想象是儿童成长的力量。猜想阅读就是充分发挥了儿童爱想象的天性,让想象在儿童阅读中自由驰骋,自由往来。正如成尚荣先生在《用猜想定义阅读》中所说:“只有在阅读中通过猜想,文学作品阅读人才会慢慢地饱满起来。”[1]遗憾的是,目前的阅读教学中,猜想阅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一、猜想阅读的概念理解

什么是“猜想”?《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猜测”,即“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或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合理推测。由此可见,猜想是依据已有材料和知识作出的,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推测性想象的思维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这一教学理念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保持较高的阅读“兴奋”,不断地与文本产生互动“碰撞”,连续不断地展开猜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新知、愉悦身心,这就是猜想阅读。

猜想性阅读具有自主性。阅读主体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展开想象。这种主动性的阅读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是别人不能强制的。

猜想性阅读具有自我建构性。阅读主体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展开猜想,不断地获得阅读感受、知识的丰盈、情感的浸染,进而丰富自己已有的阅读框架、认知结构和情感积淀。

猜想性阅读具有创造性。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不仅可以丰富已有的阅读框架、阅读视域,时常还会出现自我突破、自我发现的现象。此时的阅读已从文本出发,张开了猜想的翅膀,飞离了文本、飞向了远方。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的认知框架得到了升级与拓展,创新能力悄然得到了增强。

二、猜想阅读的实施路径

1.从课题处猜想,质疑中促整体感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或展示,有的源于文本中心语句,有的源于文本中人物语言,有的源于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展开猜想,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本大意,这也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在指导读好课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猜想阅读,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1)当你看到“青海高原”四个字时,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我们所处的江南水乡也有柳树,猜一猜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与江南水乡的柳树有什么不同呢?课题中为什么要强调这是“青海高原”的一株柳?

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和图片配合下,头脑中不断地闪现着青海高原的高寒凄涼、广袤无垠、大雪覆盖、寸草不生的情景和这一株柳树不畏严寒、毅然挺立的无畏形象。课题的猜想,使得学生在整体上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内容认知和情感思想的坚实基础。

2.从留白处猜想,想象中促文本丰盈

留白原来是绘画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在语文中,留白就是指写文章时在某处特意留下空白内容不写。它也许有“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的意蕴,也许有“欲言又止”般意味深长的悬念。这些留白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能够触发想象、激活思维。而想象是儿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文本中的留白就给了学生极大地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是一种十分重要和难得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留白针对性地开展猜想阅读。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在中秋之夜苏轼写下千古名文《水调歌头·中秋》的经过。中秋之夜,皓月当空,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面对圆圆的月亮,苏轼竟然埋怨起月亮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这个段落中的省略号就是一个留白之处,为文本的理解,人物内心的触摸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教学中可以做这样的设计:

(1)教师提问:“月圆之夜,苏轼抱怨起天上的这一轮明月,想一想还会抱怨月亮什么呢?”此处学生的猜想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此时苏轼内心的惆怅与伤感。

(2)教师提问:“与亲人长期分离的苏轼,此时对天上的圆月除了抱怨,还可能会有哪些感情呢?”此时学生必定会根据苏轼的身世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展开想象:“除了抱怨,也有可能是他人团聚,我却孤独的伤感;也有可能是‘你在他乡还好吗般对弟弟的牵挂;更有可能是我虽孤独,愿你幸福的良好祝福……”学生在对留白处的猜想中,通过一次次的想象走进了文本,理解了内容,触摸了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丰盈了对《水调歌头·中秋》那深远的意境的认识和感受。

3.从重点语句处猜想,表达中促情感体悟

阅读教学不仅要承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方法的任务,还承担着发展学生语言的任务,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应该贯穿小学阅读教学的整个阶段。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往往起着统领全文、升华情感的作用。教学中紧扣关键语句让学生进行猜想,就可以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通过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体验到人物内在情感和文本内在主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如《夹竹桃》(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季羡林老先生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自己喜爱夹竹桃的重要原因——能够引起幻想。实际教学中,笔者在带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悟比喻的恰当,描述的生动后,鼓励学生以“我幻想它是 ,它居然就是 了。”的句式展开语言表达训练。于是,“我幻想它是山峰,它居然就是连绵起伏的山峰了”“我幻想它是骏马,它居然就是四蹄生风的骏马了”一个个精彩语句喷薄而出。学生在丰富的想象表达中深刻感受到了老人对夹竹桃的喜爱,在规范的语言训练中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4.从结尾处猜想,练笔中促主旨深化

不少课文结尾处是对全文内容的凝练概括,有着能让人产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再现画面,渲染情节,引导学生在其中展开猜想并书面表达,以此促进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感悟和深化。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草原》(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的结尾句,是老舍先生对蒙汉民族之间深情厚谊的概括和凝练。笔者在本课教学结束时这样提问:“夕阳西下,转眼就要分别了,此时难舍难分的我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学生用一段话写出分别时的情景。学生在猜想中实现了读与写的结合,理解与表达的结合,内心情感与外在文字的结合,深化了对蒙汉情深这个中心主旨的理解与感悟。

三、猜想阅读实施中的注意方面

阅读教学中,“猜想”这一阅读策略的恰当运用,能够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高效,更加富有韵味。但是,运用猜想策略,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猜想要有价值

阅读策略本身是为阅读服务的。猜想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目标应该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猜想的运用必须要有价值,或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或指向表达方法的习得,或指向中心的领悟。[4]同时,不能出现为了猜想而设置目的不明、方法不当的猜想环节,不能为了猜想而“猜想”。

2.猜想要有依据

运用猜想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但是学生的猜想不是凭空产生,更不是天马行空的恣意妄想,而是有自身产生的着力点、生长点的。猜想的依据或是动人语言文字的触摸,或是相似阅读情境的激发,或是相同情感的渲染。

3.猜想要讲时机

猜想的运用时机要适时、恰当。所谓适时,就是要将猜想用在学生阅读学习中的疑惑处、困难处。此时的猜想必能广开言路,激发思维,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阅读中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所谓恰当,就是要将猜想用在阅读学习中的重点之处、难点之所。此时的猜想定能化解难点、深化理解。这样的猜想才是阅读教学中所需要的。

以猜想作为阅读策略的猜想阅读,是符合兒童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的阅读方式。它为阅读教学又寻找到一条路径,丰富了阅读教学研究内涵,拓展了阅读教学的研究视域,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成尚荣.用猜想定义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3]郑文庆.猜想,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J].云南教育,2015(8).

[4]王琦敏.猜想,让阅读教学更有味[J].小学教学设计,2017(3).

责任编辑:李韦

Abstract: Speculative reading can give full play to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provide them with freedom and imagination, which conforms to their cognitive rules and growth requirements. It can guess from the title and have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by questioning, it can guess from the blank to enrich the text, it can guess from the key points to have a perception in expression, and it can guess from the end of the text to deepen the message in practicing wri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ulative reading needs to be valuable, timely and appropriate.

Key words: speculative reading; reading instruction; concept understanding; implementing path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