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丰富多元平台 助力创新人才成长

2018-11-21许芹

江苏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

【摘 要】江苏省天一中学通过近40年的项目研究,从学生成长内生动力和外在生态角度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观点,逐步创设了丰富多元平台,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实践维度践行了“适合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范例。

【关键词】丰富多元平台;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适合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2-0011-04

【作者简介】许芹,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但具体到学校教育,多数时候还是停留在“标准化”的发展态势。教育的“标准化”即“一刀切、齐步走”,这导致了“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局面;课程体系在丰富性上严重不足,学生学习没有选择性;课程实施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上空间很小,缺乏探究性;课程资源限于教材、考纲,缺乏多元性;“以分取人、分分计较”的评价体系更是扼杀了学生的特长个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说到底就是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天赋秉性,创造适合“他”的教育,充分挖掘每个人的优势潜能,锻造与众不同的思维。但如果不能终结“标准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育现状,创新型人才的培養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深思·认识创新型人才的特质

(一)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养:高学习热忱,高思维品质,高自主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方式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并不仅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有效的处理现实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要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灵动,能生成自己的思想,成为创造新知识、推动人类进步的拔尖人才,这就必须提升学生的“三高素养”:高学习热忱,好奇、热情、执着;高思维品质,深刻、批判、独创;高自主能力,规划、探究、建构。

(二)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目标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学习者”

积极的学习者,具有对新鲜事物探究的热忱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积极的学习者不一定具有全面优秀的学科成绩,但一定具有创新的品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好奇”为主要特征的人格品质,以“发现”为主要指向的能力基础,以“建构”为主要目的的思维方式。积极的学习者包括了三个层次的身份递进:好奇者→发现者→建构者。“好奇”是科学探究的源头,是学习的起点。“发现”是“好奇”的延续和实施,发现问题是一种过程性学习,是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做法,每位学生都可以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发现者。“建构”是终极目标,学生运用所学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自己的答案,而不仅是记住接受现成的标准答案。

(三)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气候”和“土壤”:丰富教学、丰富课程、丰富管理

创新型人才很少是传统“师徒式”培养出来的,而大多是在适合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所以优化教育环境,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气候”和“土壤”,远比“师徒式培养”更重要。“优化教育生态,改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就是要让课程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具选择、更多自主,以“丰富课程”促成学生“丰富阅读、丰富活动、丰富经历”的学习体验。让教学管理更加多样灵活,更加民主自由,通过“丰富教学、丰富管理”丰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把学校建成一片“森林”(教育环境多元性、教育资源丰富性),让学生可以在“森林”中自由地(自主选择、独立成长)汲取适合自己的丰富营养(满足兴趣、促成思考、丰满成长),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探索·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整体建构中学阶段创新型人才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针对传统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中学“一贯制成长”的课程思想,科学统筹各年级课程的设置与课时安排,明确由“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型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课程建设思想,构建了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为主体的立体多维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课程体系。目标上,凸显课程的价值性、人文性与情感性;形式上,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丰富性与选择性;内容上,提高了课程的系统性、创造性与发展性。创新型人才教育课程体系,由“一刀切”走向立体多维。其中,基础课程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拓展课程帮助学生发现多元智能,研究课程发掘、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潜能。

(二)形成中学阶段三类“丰富课程”实施体系

通过研究,形成了“好奇、探究、建构”三类“丰富课程”实施体系,为发展学生“三高素养”,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多元的平台,使其成为积极学习者。通过“丰富课程”,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好奇心和学习热忱,提升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生动力,形成了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有效途径。

好奇类课程。让学生接触基于国家课程又超越国家课程内容的广泛学科、专题、问题、职业等信息,以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探究欲望。该类课程的形式有专题讲座、实地参观考察、亲身体验、夏(冬)令营、趣味科技比赛等。

探究类课程。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做一个快乐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充分利用想象力,大胆思考,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质疑和批判精神的水准。该类课程主要在学科教学中去实施,主要有研究性学习课程、科技选修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自主探究项目等形式。

建构类课程。让学生担任实地探究者的角色,像专业人士一样去思考、感觉和行动,运用相关知识、研究手段、创造性思考等能力来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错综复杂的问题,接受挑战,积极想象,大胆思考,批判思考,成为一个学习的建构者,寻找自己的答案。该类课程有跨年级兴趣小组、科技社团、自主创新研究项目、创新实验室研究项目、大学或企业合作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

(三)搭建中学阶段丰富多元课程平台

丰富课程的开展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平台,为此我们创设了名人课堂、“三高合作”创新实验室(高中—高中、高中—高校、高中—高新企业)、天一科学院、学生讲坛等多元开放的学习、研究、交流平台,受到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1.名人课堂:激发学生的梦想与激情。与科学家和知名学者的“亲密接触”,是激发学生创新驱动力的最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名人课堂邀请科学家、文化学者和其他各类社会精英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面对面感知大师们的风采,感悟大师的精神,接受其熏陶、浸染和引领,激发志趣,树立远大理想。天一的“名人课堂”,已从起初的不定期活动,发展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模块,近五年共计开设116次。

2.三高合作:构建开放多元教育课程资源。我们创建了“三高合作”机制:高中—高中合作,实现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牵头成立多个专项工作学校联盟;与海外中学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等。高中—高校合作,我们主动与北大、清华、中科大、南大等高校联系,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共建创新实验室,让教师“再回大学”学习;让学生加入“中学生英才计划”。高中—高新企业合作,推进教育课程资源的社会延伸,建设校外考察与实践基地,建设“智能数字教室”,为学生项目研究提供专业支持。

3.天一科学院: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平台。天一科学院是为学生搭建的一个自主研究并开展丰富课程学习的平台,包含工程、信息、模型、智能、视频、电子研究院等13个分院。天一科学院通过“丰富课程”,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会员根据兴趣开展各层次的基于真实问题的自主研究。它以“科技社团”为主要组织、以“创新实验室”为学习课堂,使学习时空超越了课堂;以“项目研究”为研习路径,以“真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使学习内容超越了教材;以“三高合作”为资源平台,使学习资源超越了校园;以“社团认定、科学院评估、社会权威机构鉴定”为评价体系,使学习评价超越了传统。

4.学生讲坛:分享自主学习研究成果。以培育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为目的,开设学生讲坛来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探究能力。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发表分享的平台,能让学生感受研究分享的快乐。近三年,共计开设学生讲坛58次。学生讲坛的参与者周莹在为同学们开设《从李清照看婉约派词风》讲座当晚,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我上学以来最过瘾的一次,我喜欢宋词,我爱宋词的一切,但是,一直没有我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今天,我把我积蓄了这么多年的快乐迸发了出来,我只想说:‘太幸福啦!。”

三、践行·获得深入研究的动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近五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比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奖共1844人次,学生在自主学习、研究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登峰杯2016首届全国中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的“电磁质量驱动器的创作研究”“FADD基因敲除及转突变基因小鼠的基因型鉴定”“利用手机NFC支付提高快餐业效率的应用研究”均获一等奖,数学建模“中庸之美—医药经销商决策建模探究”“等待队列选择的决策设计”分获二等奖。天文社从2011年至今,累计发现主带小行星20颗,认证近地天体3个。中英天文合作“月球陨石坑研究”项目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城市夜空光度测量”项目获全国天文社团品牌活动评比一等奖。学生自主研究成果“胃癌药物综述”“太阳黑子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等十多篇论文被《药物生物技术》《地理教育》等核心期刊录用。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在丰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涌现了一批能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教师,以多种方式引领学生学习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教师也享受到了“变化”“挑战”的乐趣。沈新荣当选为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委员会委员,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学天文社团指导教师。信息技术组和通用技术组的教师利用“天一科学院”“创新实验室”的平台,每年“孵化”一批高品质项目、参加省级科技比赛,近年来获得45项国家发明专利;冯丹沁老师被授予“全国优秀科学教师”,黄雷老师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孙建国老师成为“英特尔项目”培训师。

(三)全面推动学校的品质发展

“丰富课程、丰富教学、丰富管理”已在学校教学和学生指导的各个层面展开。如“丰富教学模式”总体方案與行动计划已在全校实施,根据“丰富教学模式”设计了拓展和深化课程方案,实施后受到学生欢迎,“丰富教学模式”三类课程的构建已在选修课程、课外研究和学生活动组织中普遍应用。学校因此更有活力、更具特色,成为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项目示范学校、江苏省创新人才试点学校、教育部和科协组织的“英才计划”项目学校、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学校、江苏省课程基地示范学校。“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究”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反思·进一步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一定是素质为本的教育

聚焦学生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学的形式一定要突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教学内容要有比较多的面对真实问题的研究,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这样的学习持续时间长,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更能锻炼学生快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要注重体验经历。体验是在主客交融状态中达到一种理解、心领神会,它是独特的、深刻的、持久的、自主的,也是知行合一的,只有真正亲身体验经历过的才可能化“知”为“智”。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志趣的激发和特长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当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出来后,学习就成了“度假”和“游戏”,扬学生所长,越扬越长。

(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给学生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走自我发展之路”(怀特海)。我们认为:传授学生各种各样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职责应该是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当他对这些科学产生的趣味较为成熟时,给他以从事学习科学的方法。有了兴趣、有了方法就具备了终身发展的能力。而兴趣和能力都是在学生不断选择、尝试、犯错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的。好的教育能发现、呵护孩子的兴趣特长,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好的教育能支持帮助孩子优势智能的发挥。好教师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特长并不断扬长的教师,是能激发、维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师,是千方百计为孩子提供多种资源、发展机会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和教育才可能为创新型人才奠基。教育要尊重孩子的特长差异,让孩子在不断的选择、尝试、犯错中永葆对自然、科学和一切未知事物的好奇,在不断地接受挑战、自主学习、亲身体验、自我建构中增长智慧,感受发现和成长的喜悦。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丰富的课程

创新型人才不可能是人为“拔”出来的,一定是在适宜的环境下自然地“长”出来的。我们并不缺少创新型人才的“种子”,而是缺少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种子萌芽、成长的“气候”和“土壤”。我们的实践证明: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创新型人才通常不是原生态下的自然生长,而是良好教育生态下的主动生长。搭建丰富多元平台,创设和谐氛围是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元素,这正是我们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也是我们进行实践的意义所在。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基因图谱一样。而在每个孩子身上也都隐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这份才能犹如一位睡熟的巨人,就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唤醒。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在职校办学中的落实与体现
“适合的教育”从课程供给的“选择”开始
“适合的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适合的教育”视角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用适合的教育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以人为本,提供“适合的教育”
做“适合的教育” 圆学子的梦想
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