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与审视:我国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2018-11-21旭,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国学大学课程

李 旭,白 洁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和灵魂,大学作为实施国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培植人文素养、实现文化传承、增进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建制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鉴于大学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大学国学教育的迫切需要,本文从大学国学教育内涵入手,深入探讨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我国大学国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现实展望,以期为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大学国学教育的内涵

(一)国学

在当代,关于国学的界说主要有以国学先驱胡适为代表的“传统国学”说[1]、以国学大师季羡林为代表的“大国学”说[2]、以著名学者王富仁为代表的“新国学”说[3]。学者们以这三种学说为阵地,基于不同的视角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他们都将国学视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文化复合体。

基于此,我们尝试性地将国学认定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体系。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粹,它不仅包括先秦诸子学,而且囊括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华优秀文化成果(如经学、玄学、道学、理学、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以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为我们所用并不断中国化的学术成果。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概念,国学的内涵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大学国学教育

学术界对于国学的界定尚未统一,故对于国学教育的认识也不一致。当下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这种观点认为国学教育的内容包括诸子百家等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目的在于通过传承优秀学术思想文化来培养国民自觉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国学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传统思想、民族精神、文化,还应该扩展到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指导性教育领域,即应该在国学外延的范围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这是一种广义的国学教育观,因其教育内容涵盖范围极其广泛,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大学国学教育应该是以我国传统文化学术典籍为主要载体,以儒家学术文化为核心内容,对大学生施以中华民族核心意识形态和文化素质的教育,从而实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实现弘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目的。就目前的实现形式来说,大学国学教育主要以设立国学专业和开设国学通识课程两种方式为主。此外,成立国学研究院也是实现大学国学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大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回溯

近现代以来,随着对国学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国学教育在大学中地位的演变,大学国学教育在实践中以创办专门学校、设立国学专业、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成立国学研究院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国学教育历程的梳理,大致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实践形式各有侧重。

(一)萌芽与兴起: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学术界普遍认为,国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相对于旧学指新学。因此,我国大学国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创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最大特点,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明的同时引进西方现代科技,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体西用”原则指导下,京师大学堂课程以传统的中学为主,其中经学科和文学科中的经学、史学、诸子学、词章学等国学内容为京师大学堂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后,通过对课程修改,继续加重经学教学内容的分量,主要体现在周易、尚书、毛诗、春秋三传、周礼、易礼、礼记、论语、孟子、理学等方面。课程修改后更加突出了经学的地位。

除了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同样重视在引进西方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传承传统文化。山西大学堂分为中西两斋,中斋只设高等科。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高等科中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继续沿袭书院制,教学内容以传统的中学为主。在课程设置方面,山西大学堂最初开设的课程较少,主要有《近思录》《战国策》《明史》《尚书·禹贡》等。之后,随着课程的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经学、史学、政治和艺术四个大类[4](见表1)。

表1 山西大学堂中斋高等科课程

萌芽与兴起阶段的大学国学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经学、史学两个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国学教育课程科目较多,内容也相对充实,为之后国学教育在大学的顺利开展和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对抗与挣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

五四运动之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时期。政治上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亡国灭种的危机;文化上受西学东渐思潮影响,“全盘西化”成为当时的主流。受时代背景和特殊国情的影响,大学国学教育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成果。

1.开展国学教育运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欧风美雨的日渐强势入侵,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教育长驱直入,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碰撞中占据优势地位,致使国学日渐式微。加之,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一些留欧留美的学者在科学民主思潮的影响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批判,并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思想的载体归结为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国学教育岌岌可危[5]。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育界、学术界人士,掀起国学教育的浪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学教育运动,如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加强国学教育的渗透,在大学开辟国学门或创建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机构等。

2.创办专门国学教育机构。在国学教育运动的推动下,第一个国学教育的专门机构——无锡国学专修馆于1920年成立,唐文治任馆长并授徒讲学。1933年成立了河南河洛国学专修馆,并形成了以周维新、阎永仁、叶连三等清末举人为主讲、知名学者助阵的强大阵容[6]。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国学教育实践活动,1911年至1936年间,章太炎先生曾先后在无锡与苏州创办专门进行国学教育的学校——国学讲习会,相继开展了四次讲习活动,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3.国立大学国学教育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国内许多高等学府也相继开设了国学课程,其中以国立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为代表。在国立北京大学,其国学课程主要体现在预科、本科史学系、哲学系和中国文学系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中国自上古时期到近代以来史学、哲学和文学相关方面的学术和文化精粹,成为这一时期大学国学教育发展的典范[7](见表2)。

此外,西南联大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方面都明显向国学教育倾斜,由于其合理的学科建制,文史哲及国文诸系承担着国学教育的主体。以国文系为例,西南联大在国学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不仅开设了众多国学底蕴深厚的语言、文学必修课和选修课,而且为学生提供《中国文学专书》《中国语言文字学专书》等经典的系列“选读”课,这些课程囊括了《论语》《诗经》《后汉书》《乐府诗》《三国志》《说文》《广韵》等众多经典作品,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国学教育体系,成为这一时期国学教育的典范[8]。

表2 国立北京大学讲授的国学课程

4.开展广泛的国学研究。在国学研究方面,走在最前沿的当推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文科研究所国学门,其研究方向集中在考古、歌谣、风俗调查、明清档案整理等若干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学科[6]。之后,清华、厦大、燕京、齐鲁和东南大学也相继以国学研究院(所)的形式开展国学研究,其内容丰富,领域广泛[9](见表3)。

表3 各大国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范围

(三)停滞与衰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

这一时期我国大学国学教育整体处于停滞甚至衰落阶段,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学的价值遭到质疑和严重削弱。“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秩序极其混乱,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师下乡接受改造,学生投身于政治运动中,严重影响了国学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其间的“破四旧”运动使部分国学精粹被损坏甚至失传,国学大师因此受牵连,国学文化式微、国学人才出现断层,国学教育随之陷入停滞。

(四)复兴与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增强,尤其是九十年代初,伴随着儒学的重新兴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深入反思,国学热潮再度袭来。在这股强势潮流的影响下,大学的国学教育也随之呈现出规模越来越大、受众越来越广的态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学教育课程逐渐完善。在当前的国学教育课程建设中,以北大、清华、人大、武大以及北师大为首的高校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了以国学通论、国学研究方法论、古代文体和辞章、古典目录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代经学和经典注释学、文心雕龙研读、广雅疏证导读、史学和社会理论、清代考据学研究、中国古代小学源流等科目为主干的核心课程。清华大学为了在弘扬经典的同时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编纂了自己独特的国学教育教材。人大以元典研读、海外汉学研究等形式对国学教育进行了继承和创新、这些探索在内容和形式上促进了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2.国学教育研究机构复兴。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国学教育发展,一批国学研究院相继复兴,并积极开展国学教育和研究。北大国学院2000年正式更名,秉承“龙虫并雕”的方针,积极开展国学研究,传授国学知识;2006年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复建,立足于本土优势进行区域性特色研究;2009年清华大学国学院重新成立,以“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为宗旨传承老清华国学院的学术精神;2010年武大在原有国学实验班基础上成立国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大学也相继创办国学教育与研究机构,如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基地、安徽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等[10]。这些国学教育研究机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推进了大学国学教育的复兴。

3.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协同并进。大学国学教育分别沿着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条道路协同并进,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如武大于2001年首创开办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学实验班,2007年正式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大于2005年成立我国首个国学院,形成以国学教育研究为目的的本硕连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将大学国学专业教育推到顶峰。在普及国学知识的通识教育中,各大学普遍以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国学展览、国学报告会、国学大讲堂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另有部分大学以慕课等新型学习方式推进国学教育,全面推动了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三、大学国学教育发展展望

通过对我国大学国学教育的历史回溯,我们发现,大学国学教育在发展历程中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突出表现为三个问题。第一,高校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导。由于缺乏核心统领和顶层设计,高校在教育理念、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各高校国学教育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探索阶段。第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科建设有待加强。近代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科建制明显偏重于西方的学科理念,注重学科分门别类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文史哲分类的学科建制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割裂了传统学术文化体系,破坏了其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国学注重义理、考据与辞章的一体化诉求相背离,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忽视对良好国学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学国学教育尚未在全国高校中普及开来,社会影响较小。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展望,以期更好地促进国学教育在大学开展和实施。

(一)宏观层面

1.政府统筹规划,加强指导规范。在我国,国家统领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大学国学教育同样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鉴于我国大学国学教育发展中缺乏统筹规划的问题,在今后大学国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行动。首先,教育相关部门要将大学国学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国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使其在大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实事求是、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提纲挈领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并出台相关的法令和条例,从而在法律层面保障大学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11];再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高校国学教育的资金投入,为高校国学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专项发展基金,以保障国学教育研究的持续运转。只有将大学国学教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政府积极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发力,才能摆脱国学“倒挂”在文史哲相关领域的阴影,真正赋予国学合法性地位,并为大学国学教育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树立科学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国学氛围。国学作为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历史产物,必然需要经历扬弃的过程,即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在这个过程中,要辩证地看待国学,树立科学的国学教育观,在赋予国学时代内涵的同时不断挖掘其现代价值,从而使国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良好的国学氛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支撑,能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学的感染和熏陶,为此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首先,社会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并通过大众传媒引导人们形成对国学和国学教育高度重视的浓郁文化氛围;其次,高校领导要树立德智并重、文理兼顾的人才培养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对待国学教育,积极提倡国学,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12];最后,作为教育主客体相互转化的教师和学生,也要认识到自己在传承弘扬国学方面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并在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树立新的国学观念,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成为国学发展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国学、重视国学、学习国学的浓厚文化氛围,促进大学国学教育的传播与发展。

(二)中观层面

1.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基于国学独特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以及目前学科体系存在的缺陷,在今后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中,应从整体上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根据多数国学专家的建议,应将国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在其之下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相应的二级学科,使大学国学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系统,应从多方面着手完善。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上要具体明确,兼顾不同性质和类型结构的课程,力求做到广博和专精有机整合;在课程类型上,应兼顾公共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在教材建设上,要重视国学教材的编撰,坚持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构方面,要注重整体与实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等的有机结合。同时,在大学教育教学中,高校作为实施国学教育的主体,也要谨慎筛选,严格区分甄别国学经典的价值与精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已有资源,开设国学课程,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动态,开发建设国学教材,不断完善大学国学课程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国学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制约我国大学国学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大学国学教育的前提。然而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的国学教育曾一度出现断层,我国国学人才严重缺乏,国学大师更是屈指可数。为此,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或从本校教师中挑选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教师组成实力较强的国学教研团队,或通过聘任的方式吸引一些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前来任教。在一些实力较强或国学教育开展较好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国学研究院所开展国学研究,培养专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或者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与社会上一些优秀国学教育机构合作,实现联合培养。同时,对于已经在职的国学教师,也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培训与考核,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微观层面

1.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国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讲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不断整合与创新,学习借鉴并融会贯通先进的教学模式,摒弃简单枯燥的说教,改变硬性的、填鸭式的单一模式;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经典故事、现实案例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拉近学生与国学经典的距离。此外,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结合,如举办形式多样的诗词书画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参观博物馆、古书院等,在激发学

生兴趣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2.矫正功利成才观,增强国学求知欲。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国学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摒弃浮躁的社会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成才观,纠正对国学认识的偏差,科学认识国学教育的价值,从原典精读入手,通过潜心钻研、静心涵养。在经典学习和文化传承中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不断增强学习国学的欲望,主动强化自己的国学基础,拓宽自己的国学认知领域,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做大学国学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猜你喜欢

国学大学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垂”改成“掉”,好不好?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