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女性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18-11-21卢灿健高连周清春黎海红陆大梁陈丽君

首都公共卫生 2018年5期
关键词:均分职称医务人员

卢灿健 高连 周清春 黎海红 陆大梁 陈丽君

研究发现女性医务人员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1],为了解女性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2017年8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正式启动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联合牵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组织实施妇女健康调查项目,项目至2017年12月30日结束,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时间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西横县县(县直卫生单位)、乡(乡镇卫生院)、村(村卫生所)在岗女性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参与调查人员2 308人,占全县女性医务人员总数95%。调查时间为2017年8月1日-12月30日。

1.2调查方法 采用全国妇女健康调查项目统一的调查问卷,通过在线平台调查方法,由被调查者扫描调查二维码进入调查问卷页面,自主填写电子问卷。调查表引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设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科室、岗位、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第二部分为自评量表共设10个因子项,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由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独立评定。

1.3质量控制 为消除被调查者的防御心理,在调查前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该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填写要求,并特别说明匿名性,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1.4结果判断 以各人总均分≥1.8分为阳性,任意因子均分≥2分为阳性,提示存在有心理问题,标记为阳性项,均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2 结果

2.1医务人员心理量表的各项因子分均值与全国常规模比较 被调查人员总均分(1.36±0.45,n=2 308)与全国常模(1.44±0.43,n=1 3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P=0.000 0)[2],结果显示总均分低于全国常模,除躯体化、恐怖因子外其余因子均低于常模,说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相对较好,但亦存在隐患,如躯体化因子高于全国正常水平。

2.2不同级别医务人员比较 经方差分析显示,总均分、各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t检验县级人员各因子分显著高于乡(镇)、村级人员(P<0.05),乡(镇)人员显著高于村级人员(P<0.05,表1)。

表1 县、乡(镇)、村女性医务人员因子分比较±s,分)

2.3不同职称医务人员因子分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偏执与精神病性因子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经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其中初、中级职称显著高于高级职称(表2)。

表2 不同职称女性医务人员因子分比较±s,分)

2.4不同文化程度医务人员因子分比较 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医务人员总均分及各项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5,P=0.000 0;P<0.05)。其中以硕士(1.45±0.58)、本科学历(1.45±0.49)高于大专(1.36±0.44)、高中或中专(1.31±0.44)、初中(1.10±0.23)。

2.5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因子分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经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护理、医疗、检验、行政后勤岗位人员因子分显著高于预防保健、基本公卫岗位,以护理岗位总均分最高(表3)。

表3 不同岗位女性医务人员因子分比较±s,分)

2.6不同年龄医务人员因子分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经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岁~组、30岁~组显著高于40岁~组、50岁~组(表4)。

表4 不同年龄女性医务人员因子分比较±s,分)

2.7不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因子分比较 经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2,P=0.000 0)。进一步经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0年~组(1.42±0.47)、5年~组(1.35±0.42)、10年~组(1.39±0.55)显著高于15年~(1.27±0.37)工作年限组。

2.8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因变量(阳性=1,阴性=0),县乡村级别、年龄、岗位、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县乡村级别、年龄。提示县级女性医务人员及<40岁医务人员出现阳性症状危险性高于其他人群。

3 讨论

3.1调查发现该地医务人员SCL-90总均分、除躯体化外其余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及其他行业研究[2-4],显示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顾敏等[6]曾报道:医务人员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

3.2调查发现不同职称、学历、岗位、年龄、工作年限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有差异,高级职称、工作年限>25年人群心理健康较其他人群好,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7,8],这部分人群在职位、收入、地位、工作经验、人际资源上有明显优势,能利用自身拥有的知识和资源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试和减压,有效应对职业和生活各种应激。

3.3研究发现护理、医疗、检验、行政后勤岗位医务人员因子分均高于其他岗位,其中护理岗位最高[9],可能与这些岗位的工作压力相比其他岗位较大有关[10]。朱耘生等[11]调查发现,医务人员的压力来源于工作的占100%,依次为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担心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晋升职称和处理人际关系。调查还发现,机构级别高的单位由于工作负荷较重、工作风险较大则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偏弱,这与涂玲等[12]调查结果一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未建立有效的分级诊疗机制。结果还显示职称越低,工作年限短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亦偏弱[8],这可能与工作年限短的医务人员同时面临能力提高及职称晋升的压力有关。

3.4建议相关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关注农村地区女性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轻各方面的压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

猜你喜欢

均分职称医务人员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柔性喂丝机均分盘CFD分析和优化设计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单簧管基础练习新探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