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翻译
2018-11-20叶海英
摘 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翻译进行分析,探究译者对语篇翻译的认知过程,同时关注小说信息从源语文本转换到目标语文本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及应用。
关键词:语篇翻译;认知语言学;芒果街上的小屋
引言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作,被冠以诗话小说的称呼。该书问世非常契合20世纪后期美国文化界逐渐重视族裔问题的社会文化氛围,之后更是获得前哥伦布美国图书奖。该书于2006?引进并由旅美译者潘帕译成中文,出版后好评如潮。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女性主义,成长小说等不同角度对此小说及译文进行过分析研究,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的分析研究却不多见。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的表现形式与人的认知方式紧密相关,人的认知方式与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等有关。与原文语篇和原文读者的关系相比,译文语篇的生成与理解和目标读者的社会实践与认知有更密切的关系。
1. 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认为认知是存在于现实和语言之间的中间环节,即现实-认知-语言。语言具有客观性和创造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翻译是译者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将原文文本转换为目的语文本的认知过程,兼具创造性和忠实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之间由于各自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语言之间本身存在着大量的认知不对等,而文学作品语言又多模糊,含蓄等特点,使得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存在不确定性。正如有学者所言,文学翻译的文本是没有意义的文字符号,它们只有在理解中才能被重新赋予意义,同时理解还能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使文本的意义处于永远开放的不确定之中。而这恰恰体现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也是文学翻译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可以说,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对此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但同时对文学文本解读及译语表现形式的差异也起到了客观限制作用。人们常说“一千个译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可否认,千人哈姆雷特毕竟源于同一文本,译者认知会有差异,但共性特征却是始终存在,也是文学翻译忠实性在认知语言学里的体现。
2. 认知视角下语篇的理解
在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的影响下,翻译理论往往把翻译局限在语际转换层面,跨文化属性、文化移植及译者所处地位等都未能受到重视。相较于其他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更加关注语言的认知基础,更加强调语言活动的体验性基础,与翻译相关性更大,对翻译活动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从认知角度分析,译者对语篇翻译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涉及原文理解和译文构建两个过程,同时译文的不同也会在读者中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场景,而王寅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更是认为翻译需服从“整体性”,而语篇性是其一体现。一旦注意力转向语篇,由词语和结构可能带出的多重及模糊含义就会自动消解。这同样体现在对语篇翻译有较强解释力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中。该理论认为理想化认知是语篇意义生成和理解的必要条件,译者运用自己的认知模型对原作进行选择,获得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同时用目的语构建译文文本信息。可以说,语篇和翻译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翻译涉及的认知世界里,译者只有在充分理解作者的理想认知模型后才可以把源语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出来。翻译是一种体验式的认知活动,后者使翻译成为可能的同时也给翻译带来挑战。
3.《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翻译策略及应用
翻译始于语篇,语篇是一个动态概念,具有认知性,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其实是对原文的一种解构,具有主观性。同时,考虑目标读者本身的认知机制,语篇理解实际上是译者在反复对比,试图与原作意义无限接近的探索中不断试探目标语读者接受力度的一个过程。在语篇的理解上,译者很可能无法达到作者的理想认知模式,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很可能遇到建立与读者统一语篇认知世界的困境。显然,语篇本身无法解决这个难题,这时,译者很可能会采取各种补偿手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翻译兼具创造性及忠实原则,强调语篇性。考虑其认知特点,翻译应该从语篇角度进行分析,而语篇翻译的信息补偿则应被看作语篇翻译过程的基本环节。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映衬各自的现实世界和认知方式,而读者不同的认知模式导致可译性限度和认知盲点,存在翻译补偿的客观必要性。
《芒果街上的小屋》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译者在正文之外的加注,这些加注使得目标语读者与译文语篇达成最大限度的“视域融合”,构筑起与自己的认知世界相统一的认知世界,实现对语篇的恰当解读,从而达到更好理解原文的目的。如在“我的名字”一节中:
In English my name means hope. In Spanish it means too many letters. It means sadness,it means waiting.(159)在英语里,我名字的意思是希望。在西班牙里,它意味着太多的字母。它意味着悲伤,意味着等待。(10)“letter” 在英语中既有“字母”的意思,也代表“信件”,此处它是个双关语。“埃斯佩朗莎”这个名字包含很多字母,但是无法解释另一层含义―信件让人等待和感到悲伤。因此译者便利用加注把字母和信两个意思给解释出来:在“瞧见老鼠的阿希莉娅”中:And anyway,a womans place is sleeping so she can wake up early with the tortilla star.(184)不管怎样,一个女人的本分是睡觉,才能和玉米饼星星一道醒来。(37)译者在其后给了注释,玉米饼星星,指早晨她起来做玉米饼时,在天空升起的启明星。在注释的帮助下,玉米饼星星有了一个具象的概念,译语读者更能体会到小女孩眼中女人的辛劳。这是从译语读者认知角度展开的补偿,为了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的相关知识,增进他们对原文的了解,以此补偿直译带来的损失。从认知角度讲,可以让译文读者对原文隐藏的背景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使文章意义更加完整全面,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同时加深译语读者对原文文化的认知。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看《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翻译可以深切感受到译者在忠于原语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寻求恰当平衡时所做的努力。翻译就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的,既要尊重原语文化,又要顾及译语文化,因而针对文化缺省这一现象,译者需合理运用不同的补偿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又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之间的认知模式产生差异,有时甚至矛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在语言形式以及文化缺省的部分进行调整变通及补偿,以便更好达到翻译目的。在《芒果街上的小屋》翻译过程中,译者潘帕充分考虑了源语文本的语言特色及文化因素与目的语间的巨大差异,特别是中文读者对墨西哥文化的隔膜,为使译文符合读者期待与认知,译者采纳了多种翻译手段,同时对文化的缺省部分进行了必要且适宜的补充,最终实现翻译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 桑德拉·西斯內罗斯.芒果街上的小屋(中英对照版)[M].潘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 张锡伟.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研究[J].时代文学,2010(4):18-19.
[3]王寅.2011.什么是认知语?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刘为洁.2015.认知视域下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语篇翻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5(4):66-71.
作者简介
叶海英,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翻译。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