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管理会计发展
2018-11-20冯素平
摘 要:近几年,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四大任务和措施,而其中三条都涉及鼓励单位与科研院校合作。而现实情况是,在高等院校中,虽然有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但是合作企业往往只是提供建议,而很少决策。一些课题虽然与企业有关,也是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同样,在企业中,很少有高校教师进入企业锻炼,锻炼的时间也不够长,不能对企业及管理、业务深入了解,更提不出对企业的一些实质性有益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校企合作;高校;聘任;考评
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有四大任务和措施,其中第一条中指出,“一是整合科研院校、单位等优势资源,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支持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第二条中指出,“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第三条中指出,“鼓励高等院校与单位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可以说,每一条都涉及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但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现状又是如何呢?
郑永进、吕林海在论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来自全国1400余家合作企业的调查》得出的调查结果是:“在现实的合作过程中,合作企业往往扮演“配角”,主要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议或参考,而很少具有实质性的决策权”,“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能力有待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明确要求:“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5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一、校企合作难以开展的原因
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笔者认为,校企合作难以实质性开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方面看,需要在市场中求生存与发展,更看重经济和利益。如果与科研院校合作,希望较小的投资甚至是零投资。同时,希望院校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2、从高校来看,一方面,师资紧缺。很多会计专职教师平均上课周课时在16节以上,有带班、科研任务,另外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一些其他工作。专职教师没有时间真正投入到企业专心研究。另一方面,高校考核制度的影响,高校教师的收入分为工资与绩效两部分,工资与职称息息相关,而职称政策中,仅横向课题与为企业服务有关系,但需要企业注入资金,这与企业希望零投资或较少投资矛盾。同时,横向课题在整个科研考核中所占比重小,因而老师们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度较低。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对与企业合作不感兴趣。
3、高校教师中能够胜任管理会计工作研究的不多。管理会计工作需要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实际情况是,虽然现在高校中有博士、硕士,但是大部分博士、硕士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使有工作经验,也是在本科毕业后,企业中干过一两年后继续读硕士、博士,实际工作经验并不丰富。而有豐富工作经验的从企业一线转入到高校中的教师没有高深的经济学理论。
二、高校与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途径
综上所述,高校与企业进行实质性合作,而非作表面文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国家投入资金,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既然企业不愿意投资,或者没有实力投资,国家可以把科研资金的一部分向这方面倾斜,切实保障管理会计体系顺利发展。如果既有国家投入资金,又有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坐收渔利,是非常愿意合作的。
2、对高校教师,从政策、制度方面切实扶持教师走进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提高专职教师的比例。增加专职教师比例,切实减少专职教师的上课量,使专职教师从大量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参加到校企合作工作中来。注意,并不是增加高校教师的数量。高校教师的数量并不少,但是,专职教师的数量小,因为有大量的管理、后勤人员在高校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国家规定,专职教师应该占教师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的教师只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其他人员占三分之二。
第二,对脱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师、博士研究生教师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他们真正进入企业投入到研究工作中。2016年8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文件中指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5年到企业顶岗实践不少于6个月”。现实情况是,虽然老师们都能完成这个指标,但是否真正在企业中脚蹋实地实践,有待考查。而且,管理会计作为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对企业深入了解,即使真实在企业实践,5年共6个月也远远满足不了研究需求。为什么是对脱产全日制硕士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教师呢?因为,由于职称评定规定,拟聘副教授的学历应在硕士以上,所以,大量原始学历不是硕士的教师取得了在职硕士学历,但是,他们的理论水平大部分远远抵不上脱产硕士研究生。
第三,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中,将教师与企业的合作纳入正常工作考核范畴。一是将之按照一定的方法折合为工作量。不能让教师在贯彻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中,因上课少而被认为没有工作量,相应完不成学校的考核,既在收入上有损失,也在精神上受煎熬。经常说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实践,只有理论,但成为现状的原因不是教师懈怠,而是在制度上没有给教师到企业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和动力。
第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中,增加校企合作的权重。高职院校的使命决定了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而职称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经济利益。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不惜重金买专著、专利。如果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职称评定中,提高与校企合作成果的比重,会极大地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们在校企合作中,掌握了现实中企业的实际情况,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毕业即能上岗。
参考文献
[1]冯素平. 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途径[J].商情,2015(45)
[2] 冯素平.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岗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西江月,2014(12)
[2]潘建华.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郑永进,吕林海.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来自全国1400余家合作企业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09):94-98.
作者简介
冯素平,淄博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