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克氏针辅助小切口复位固定SandersⅡ及Ⅲ型跟骨骨折疗效观察
2018-11-20涂建龙董章庆
涂建龙,董章庆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骨伤一科,江西 南昌 330000)
跟骨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极易导致患者跟骨畸形、足弓塌陷等。患者普遍伴有距下关节面损害,由于人体足跟部的解剖结构复杂,软组织覆盖较薄且十分紧密,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以及后遗症较多,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虽然可修复关节面,但是创伤性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为了分析经皮克氏针辅助小切口复位固定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特随机选定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查究,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为研究时段,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样本容量20例。试验组女8例,男12例,年龄界限在22~48岁,平均年龄为(35.1±9.6)岁;受伤时间在2~8 h,平均时间为(5.2±2.6)h。对照组女7例,男13例,年龄在24~45岁,平均年龄为(34.9±8.6)岁;受伤时间在3~8 h,平均时间为(5.5±2.1)h。两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排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手术禁忌症、肿瘤、心衰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跟骨改良外侧做一L型切口,逐层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紧贴着跟骨外侧锐性分离骨膜,皮瓣牵开之后,将斯氏针打入跟骨结节,向外、向后牵引,外翻并复位跟骨,外侧壁用骨膜剥离器翻开,详细探查关节面的骨折情况,参照距下关节面对塌陷的骨折块复位,骨折块用细克氏针临时固定,通过X线透视机可见Gissane角以及Bohler角,结合患者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可塑形钛钢板固定,对于缺损严重的患者,可取自体骨进行移植植骨。
1.2.2 试验组 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双侧跟骨骨折的患者,需要取俯卧位,单侧跟骨骨折的患者,则需要取健侧卧位,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下,将直径为3.5 mm的斯氏针从跟腱附着点的前下方打入,穿出皮肤之后屈膝80度,助手于对面稳住患者踝关节以及小腿下段,将斯氏针向后牵引,使得跟骨长度得以恢复,牵引过程中,尽可能的将斯氏针靠近牵引端,使得跟骨结节角得以恢复,在维持跟骨高度以及长度的前提下,将跟骨骨折块固定用克氏针经皮固定在上方的距骨上,对于载距突与跟骨体分离、骨宽度增高的患者,跟骨内外侧用双手挤压,目的是恢复跟骨宽度,对于术前CT显示:关节面塌陷的患者,则术中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下,从外踝尖的下方做一长约3 cm的横行切口,中心为关节面的塌陷部位,逐层将皮肤切开,分离伴行血管以及腓肠神经,将腓骨肌剑鞘切开,紧贴跟骨外侧面锐性分离腓骨肌,使得距下关节以及跟骨外侧得以显露,在直视下进行撬拔复位,经皮将克氏针固定在跟骨上,对于关节面下方缺损的患者,则需要进行人工骨植骨,术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1.3.1 Maryland评分 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定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足部功能,90~100分:行走、工作正常,未感疼痛;75~89分:疼痛轻微,基本可正常工作、行走;50~74分:足底部、足垫部位骨赘严重损伤,行走有跛行迹象,不能正常工作;50分以下:骨缺损、关节僵硬、感染严重,分越高,说明足部功能越好[3]。
1.3.2 临床优良率 用Maryland评分评定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90分以上为优,75分以上且在89分以下为良,50分以上且在74分以下为可,50分以下为差。前两者之和,除以总例数,即为临床优良率[4-5]。
1.3.3 并发症 统计并计算所有研究对象皮肤感染、畸形愈合、皮肤坏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4.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Maryland评分),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优良率、并发症),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Maryland评分对比 Maryland评分:两组治疗前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的显著较对照组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Maryland评分对比(x±s)Table 1 Comparison of Maryland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x±s)
2.2 两组临床优良率对比 临床优良率:试验组的显著较对照组的高,两组分别是9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 0,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优良率对比[n(%)]Table 2 The clinical excellence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的显著较对照组的低,两组分别是5%、30%(χ2=4.329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Table 3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交通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跟骨骨折的发生率有了明显增加的迹象,大部分患者属于关节内骨折,由于跟骨解剖结构复杂,形态不规则,术中无法完全暴露受损的关节面[6-7]。经皮克氏针辅助小切口复位固定术对于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适用性较高,具有固定稳定、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手术时机早以及创伤小等一系列优点,对于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术辅助手法挤压,在直视下复位,可有效恢复患者侧骨皮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得复位关节面的操作简单化,最大限度恢复跟骨的宽度和长度,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加快了骨折部位的愈合,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治疗费用,减轻了家属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值得作为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法[8-9]。本文研究示:试验组的Maryland评分以及临床优良率显著较对照组的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对照组的低(P<0.05)。在冯志伟等[10]研究中,优良率观察组、对照组的分别是92.3%、66.7%,观察组的显著较高(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证实了经皮克氏针辅助小切口复位固定术在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借鉴、参考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纳经皮克氏针辅助小切口复位固定术治疗,加快患者足部功能的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值得信赖并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