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出血效果观察
2018-11-20覃颖
覃颖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妇产科,重庆 402360)
产妇在娩出胎儿后的24 h内出现大量出血,并且失血量大于500 ml的现象即为产后出血[1],其是临床产科的产妇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具有高致死率[2],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安全。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若处理不及时,可能造成产妇发生DIC、多器官衰竭、丧失生育功能、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等后果,因此,产科的医护人员必须密切关注产妇术后情况以免发生意外。而存在有巨大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高症、瘢痕子宫等危险因素的高危产妇行剖宫产后发生术后出血则最为常见[3]。因此,本文对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本院行剖宫产的96例高危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于本院行剖宫产的96例高危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7.37±4.04)岁,体质量48~76 kg,平均体质量(64.52±8.12)kg。根据96例产妇术后预防产后出血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研究组的产妇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子宫背带式缝合的方式预防产后出血,共计48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6.76±3.92)岁,体质量49~76 kg,平均体质量(63.75±8.36)kg。对照组的产妇采用常规的宫腔纱条填塞方式预防产后出血,共计48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7.94±4.31)岁,体质量48~76 kg,平均体质量(62.96±4.31)kg。经统计学检验,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在年龄、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符合统计学可比性原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具有高危因素,如巨大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高症、瘢痕子宫等;②终止妊娠方式均为取子宫下段行剖宫产。排除标准:①自然分娩者;②对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过敏者;③伴有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者;④肝肾功能或心肺功能异常者;⑤血液系统疾病者。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的临床资料情况(x±s)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regnant women in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x±s)
1.3 产妇预防术后出血方法[3]研究组产妇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β用卡前列素氨缝合术联合应用的方式预防产后出血,即:胎儿及胎盘娩出后,如果产妇出现子宫收缩不良情形,则立即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美国法玛西亚普强制药公司,注册证号:H20120388)2 500 g予以宫体肌注,若出血量依然较多,则于15 min后再次进行注射。子宫进行背带式缝合方法为:用手从腹腔将子宫拖出后对宫体进行挤压,同时观察子宫出血状况,若子宫出血基本止住,代表成功性较大。在产妇右侧子宫切口的下缘左侧的中外1/3处距离切缘下方约2~3 cm处进针,进针方向为由外向内,贯穿子宫的下段全层,在对应切口的上缘位置出针,然后把缝线向子宫底部的方向拉直至子宫骶韧带左上方,即子宫的下段切口位置中外1/3处,然后以由外向内、由左向右斜形进针的方式穿透子宫,再其对应右侧的水平位置出针,然后把缝线从子宫的后面右侧拉向前面切口右上缘位置,以由外向内的方式穿透子宫,然后在对应的切口位置右下缘处以自内向外方式穿透子宫,双手以纵向挤压的方式对子宫进行挤压,然后将缝线慢慢拉紧,打结,以使得子宫呈现纵向压缩的形状。背带式缝合完成后要观察大约5分钟时间以确认出血量减少,然后关腹缝合。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宫腔纱条填塞方式预防产后出血,即:使用专用宫腔填塞纱条将产妇的宫腔填满,不留空隙,同时将纱条的一端送入阴道,直到产妇出血量减少后对子宫进行缝合,缝合过程中不得涉及纱条。
全部产妇术后均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使用缩宫素来促进子宫恢复。
1.4 分析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术后2 h和24 h的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长进行分析。其中出血量的计算通过专用的出血计量巾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对两组产妇的术后2 h和24 h的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长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术后出血量 经过分析,研究组产妇术后2 h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12.082,P<0.05),术后24 h的出血量也少于对照组(t=15.702,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妇术后出血量情况(x±s)Table 2 post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in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x±s)
2.2 两组产妇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长比较 经过分析,研究组产妇术后下床时间少于对照组(t=6.682,P<0.05),住院时长也少于对照组(t=13.096,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妇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长比较(x±s)Table 3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ime of getting out of bed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x±s)
3 讨论
一直以来,产后出血(PPH)都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有统计显示,在孕产妇死亡率较低的发达国家,PPH已经不是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多的最主要原因依然是PPH,尤其是贫困地区,每4例死亡的孕产妇就有1例是有PPH导致的[4],这表明对产妇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避免PPH发生可能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据统计显示,在产后24 h内发生的PPH中有80%以上是由于宫缩乏力,因此临床多使用宫缩素进行预防PPH。但是对于高危产妇来说,单纯使用宫缩素效果不理想,且如果反复应用缩宫素则可能使得集体内受体饱和达不到效果,甚至有可能引起产妇发生水中毒[5]。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一种经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F2列衍生物,是钙离子的载体,能够通过提高细胞质内钙离子的浓度,使得肌原纤维进行收缩,同时还能够促进缝隙链接的形成,促进子宫增加收缩的力度和频率[6],达到止血的效果。缝合术的缝线在子宫表面具有牵拉力,能够起到压迫子宫的作用,使子宫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收缩状态,能够压迫一部分子宫的动静脉,使得血流速度降低,而进一步使得子宫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目的[7]。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产妇使用了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β-Lynch缝合术的方式预防PPH,与仅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方式的对照组相比,其2 h以及24 h的出血量明显较少(P<0.05),并且其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长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种使用化学药物+物理压迫的手段联合,取到了良好的预防PPH的效果,与刘会芹、魏岩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β前列素氨丁三缝合术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预防产妇产后出血,促进产妇恢复,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建议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