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高校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2018-11-20王宏涛

行政科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宁夏大学原州区贫困村

王宏涛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高校作为地方文化、知识储备、人才集聚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宁夏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号召,充分发挥强大的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宁夏大学自2013年3月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全面聚焦高校扶贫点,积极做好原州区头营镇三和村和冯洼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派驻了6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一、定点帮扶村的基本情况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的核心区,头营镇位于原州区北部,该镇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回族2.7万人,汉族2.5万人,少数民族占比为51.9%。按照2014年“一高一低一无”的识别标准,确定包括三和村和冯洼村在内的贫困村共12个。“一高”指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于25%(头营镇比全区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一低”指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500元(头营镇全区平均水平的65%),“一无”指无村集体经济收入。三和村位于原州区头营镇西北方向,距原州区政府所在地26公里,距头营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是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治生态移民和危房改造总体规划第二期移民搬迁贫困村,由原来的8个乡镇10个自然村部分村民搬迁组成。三和村有土地面积约2000亩,下辖9个小组,有村民532户共2530人,其中回族443户共2125人,汉族89户共405人。截至2017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2户,其中已脱贫户352户共1456人,未脱贫户20户共81人。冯洼村属于头营镇,距头营镇政府所在地约21公里,下辖4个小组,共有441户1501人,属纯回族村。截至2017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782人,贫困发生率52%。易地搬迁36户147人。建档立卡户中67户有危房,准备易地搬迁或在原地自建,计划于2019年脱贫销号。宁夏大学进驻的这两个深度贫困村在定点帮扶贫困村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立足于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科研成果优势和人脉资源优势,将教育资源优势用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将人才资源优势用来指导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将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将人脉资源优势用来为贫困地区链接扶贫资源。高校对口扶贫的重点在扶“人”上,宁夏大学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结对帮扶原州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每两年选派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名队员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现有驻三和村、冯洼村两个贫困村的4名队员服务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乡村振兴工作。“第一书记”进驻的贫困村基本上是党组织软弱涣散和经济上脱贫乏力的地方,所以“第一书记”承担的主要工作是帮助贫困村重建基层党组织制度和扶助贫困村经济发展。

(一)实现基层党组织从软弱涣散到主动作为的转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和村和冯洼村两个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均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致富本领不高,创新意识不够。沿袭传统工作思路,大部分基层党员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眼界不宽,服务意识不强,不能满足村民致富需求。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处理突发事件和复杂问题的能力欠缺。工作被动、疲于应付,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

五年来,宁夏大学先后派驻三和村的两批驻村帮扶干部,始终坚持抓好村两委班子的能力提升。针对村两委班子能力偏弱、经验缺乏的实际,为规避矛盾和抵触情绪,从交朋友、结人缘角度出发,融入村两委,深入浅出讲道理,通俗易懂摆事实,提高村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以开会、进户等时机,灌输“一个组织一条心,团结干事事尽成”的思想观念,逐步将村民代表、村主任、组长、村监会、致富带头人等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形成组织健全、干部团结、上下协作的良好局面。目前,三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已掌握开展党政基础工作的本领,工作逐步正规,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现在的原州区结合基层党组织星级创建工作要求,以“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主线,推进党员队伍“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党员一道岗、一个党员一对红”的“三个一”品牌活动进程。健全完善各类党建制度,加大“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力度,并结合年初党员承诺,将每周三确定为“党员工作日”,将村部广场、村各组的卫生死角确定为党员承包责任区,将村合作社养殖区和种植区、打工工地等设为党员先锋岗,建立党员与20户建档立卡未脱贫农户结对承包责任制,“党员之家”挂牌明示,每季度公布个人管理积分。以制度强化党员管理,以活动促进党员履职,发挥了党员队伍在村级事务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7年1月,宁夏大学派驻冯洼村的驻村帮扶干部入村,于2月底组织村民选举产生了健全的村两委班子。针对村党支部党建工作软弱涣散等问题,驻村工作队严格落实“第一书记”亲自抓党建、促发展,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星级创建工作要求,加强了基层党支部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召开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切实加强支部党建工作,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 以党建促两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彰显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2020年全国整体脱贫的总目标,宁夏大学作为“外部力量”是嵌入扶贫攻坚任务的重要环节,通过派驻“第一书记”组织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不断加强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党建促进三和村与冯洼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1],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第一书记”能否整合多方力量,形成良好的机制,为村民致富创造条件。宁夏大学驻村工作队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劳务输出、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见表1),“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核心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示了“第一书记”带领下的村两委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体现出了宁夏大学作为后盾单位的重要作用。

表1 定点帮扶村2017年开展的重点工作

三、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特点

(一) 帮扶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高校在扶贫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在扶贫内容方面,宁夏大学多方争取资源,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一方面是物质支持,如积极与宁夏扶贫基金会联系,为头营镇中心小学募集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和学习用具,还为头营镇各村募集了“宁夏健康行·健康科普丛书”30套400余册;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六一儿童节前,为冯洼小学捐助了价值1万元的学习用具和体育用品等。另一方面是扎实开展文化帮扶,发挥高校文化引领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建设。如宁夏大学2017年暑期组织28名志愿者,在校团委指导下,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主,为冯洼小学180名左右的山区学生开展了为期15天的阅读夏令营活动。志愿者带着书本、试卷、文具、体育用品和满腔的热情豪气,不怕吃苦,为孩子们带来了五彩纷呈的学习内容:社会、音乐、英语、语言文化、艺术鉴赏、世界地理等课程。上课时认真传道授业,做到寓教于乐,下课时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志愿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村民中间赢得了良好的口碑。2017年7月中旬,应三和村“第一书记”邀请,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带着油彩和画笔,义务为三和村移民安置房绘制墙画,美化乡村环境,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让村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村支书介绍说:“墙画的地点和内容都是大学生认真选择的,地点主要选在戏场子、村民活动中心或者位于交通要道的村民住宅处,全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村民基本都能看到,画的内容贴近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好看而且还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寓言故事等。每天放学后,学生娃娃都成群结队来观摩,有些孩子特别调皮,都能称得上‘破坏王’了,但对这些墙画却特别爱惜,连摸一下都不舍得。我们感谢宁大来的这些大学生,他们给我们村带来了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扶贫策略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从宁夏大学开展的对口帮扶措施看,其扶贫策略既具有系统性,又突出层次感。校—院—部门的帮扶体系构建,将帮扶工作的具体落实与各学院的特色挂钩,并明确了对宁夏大学各级部门和有关帮扶工作人员的任务要求。一是组织发展规划处、科技处、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学院的专家服务团帮助编制乡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建立专家技术咨询服务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专家工作室、网络咨询平台等方式,帮助解决产业发展技术及管理瓶颈。三是发挥宁夏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作用,与原州区积极进行科技产业对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四是大力加强宁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固原润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合作,发挥农业信息化系统与物联网攻坚基地的作用,促进教师科研项目在原州区的应用转化。宁夏大学开展的扶贫项目将贫困村生态、生产和生活整体联系起来,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扶贫再到精神文化帮扶,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是由易到难、由短期至长期、由物质支持到精神支撑逐步展开的。高校对口帮扶强调的是对贫困户的“提智”和“增能”,最终的目的是提升贫困村农户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变其惯有的贫困文化思想,增强其摆脱贫困的自主参与意识。只有贫困户自身积极参与贫困现状的改变和生产生活的改善,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国脱贫工作的难度,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

(三)合作模式的发展性和互惠性

一是针对冯洼村干旱少雨、土壤失墒严重、全村旱作坡耕地经济收入微薄等现状,宁夏大学与润农公司合作按照“学校+企业+基地+建档立卡户”的工作新思路,在冯洼村建立红葱旱作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和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建设,分别种植红葱50亩、草畜100亩,由润农公司出资购买种苗、有机肥料,宁夏大学提供、农家肥培育、病虫害防治、土质检测等技术指导,全面助力当地产业提质增效。二是针对三和移民搬迁村人多地少的现状,大力发展牛羊养殖业和大棚蔬菜种植业,通过养殖专家远程视频监控手段对牛羊和大棚蔬菜实行远程会诊,使农户足不出户就可得到农畜产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服务。三是通过对以上扶贫产业进行溯源,使红葱、大棚蔬菜从种植、生长、采摘,到加工、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实现了“生产有记录,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身份可查询,责任可认定,产品可召回”的智能化质量监管,建成了产品信息大数据平台。四是在种养成功的农特产品形成产业链后,将该模式在宁夏范围内进行推广,产品直接供应宁夏大学校园餐厅,在确保学生与教职工舌尖上的安全的同时,与宁夏大学建立农产品产销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助力推动贫困村农户脱贫致富。五是宁夏大学与固原润农公司协商开展“农特产品进校区”活动,在宁夏大学开设直营店,在满足本校学生、教职工“吃得放心、买得实惠”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切实解决冯洼、三和两个扶贫点农特产品销售难题,真正实现丰富教职工“菜篮子”、促进农户增收和产业发展的互惠双赢。

四、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积极参与的村庄回应

农村的扶贫工作更加注重对贫困农户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高校对口扶贫应更加重视对贫困农户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同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高校要主动构建积极的村庄回应,村庄回应对项目制扶贫的重要性表现在面临外部嵌入力量以项目为载体介入时回应能力的高低,表现在对扶贫项目的认知、应答、认同和博弈的推行互动环节中所处的状态和能动作用[2],高校可以协助贫困农户成立自己的内生性组织,帮助他们合理地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使之成为扶贫的真正主体,构建积极的村庄回应,树立积极的话语权意识。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力发展养殖业。将宁夏大学扶贫资金和固原市原州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的互助资金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发挥现有养殖大户示范引领作用,扩大现有头营镇冯洼村国富养牛合作社的养殖规模,将资金以股份形式投入到合作社,由固原博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监管,取得的收益按股份制定期分红,该项收入作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最终形成“校企合作+专业合作社+村支部+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争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保贷款5万元,实行集中养殖和分户养殖,辐射带动农户积极运用科学饲养等技术科学养牛、养羊,缩短养殖周期,加快育肥出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出效益,促进全村养殖业发展。到2017年底,全村20户以上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人均收入预计可提高1000元以上。

探索新模式。动员和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围绕养殖业,扩大玉米和青贮饲料的种植规模,提高其在农业增收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固原博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优势,在冯洼村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因冯洼村的实际制宜,成立旱作农业专业合作社,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推动冯洼村的整体发展。继续鼓励、督促建档立卡户项目落实到户,做好牛羊补栏、圈棚建设等工作,使其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宁夏大学扶贫资金以股份形式入股冯洼村国富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分红作为村集体收入并通过合作社辐射带动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产业。以有组织输转为主要方式,每年输转短、长期劳动力300人次,帮助农民增收。组织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二) 社会公共事业的持续跟进

推动冯洼村幼儿园建设,提升冯洼小学教育质量。积极协调自治区教育厅、原州区人民政府、原州区教育局等,在冯洼小学原有基础上,建设校中幼儿园。幼儿园建成后,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结束冯洼村、杨河村没有幼儿园的历史,发展当地的学前教育;二是能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两村的脱贫销号;三是可缓解适龄孩子入园难的状况,解放部分劳动力,减轻两村村民的经济负担,让这部分村民在脱贫致富上有能力、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另外,针对冯洼小学6名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积极协调原州区教育局对现有教师进行轮岗或培训;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到冯洼小学进行义务支教;利用教育实习,选派能吃苦、责任心强的优秀实习生到冯洼小学进行教育实习,解决教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将贫困村新增的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纳入五保户、低保户,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逐年提高救助标准,并对其承包地进行流转。架设一座桥梁(或者修建一座防洪坝,以坝代路,既解决冯洼村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又解决了道路建设问题),打通与杨河村之间最短的道路,极大地方便了两村的经济社会方面的交往和互助。积极协调电信等部门,以村部为中心继续扩大宽带覆盖区域,在2017年电视户户通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争取在2018年底前为各组接入电信宽带,使村民能够利用网络的便捷条件,与淘宝、供销e家、京东商城、一号店等全国知名平台无缝对接,通过“平台+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径,加强产销对接,将村级电商服务网站功能与提升村级特色产业相结合,助力精准扶贫,采用“互联网+牛”模式,将贫困户、合作社养的牛推向全国。

(三)精神文化建设的持续完善

三和村属移民村,汉族人口占16%,回族人口占84%,群众性文化活动基础较为扎实,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为鼓励村民开展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驻村帮扶干部先后多次与原州区文体局、头营镇文化站沟通并提出申请,在村部建设文化广场,维修文化活动室,完善文化活动室配套设施,并组织汉族群众开展秦腔演唱活动,组织回族群众开展花儿演唱活动,鼓励和支持广场舞活动,丰富广大群众劳作之余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制度落实为起点树家风、正村风、淳民风,营造和谐氛围。大力推进民主公开制度,实行“三务”公开,强化村监会职能,扩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村民在明白事理中提高思想觉悟。在制定村组织规范化建设制度的基础上,从集会签到、值班登记、印章管理、报送信息等方面入手,着重强化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队伍落实制度的规范意识;从制定村规民约、强化民主监督、实行村务公开、解决实际难题等方面入手化解村民积怨,调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的村风民风。

猜你喜欢

宁夏大学原州区贫困村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宁夏大学回应考研压分质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An investigation of principles for promoting intermediate ESL students’speaking fluency within a spoke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assroom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A Review of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 Research
原州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固原市原州区“十三五”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探讨
对固原市原州区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