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对其生态环境影响
2018-11-20熊俊丽
熊俊丽
(湖南葆华环保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伴随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规模的持续增加,和矿山地质地貌不断变化,生态环境出现巨大变化,无论是能量流动方式还是物质循环方式都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进而导致一系列灾害问题的发生。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每一个原因都和资源开发与利用息息相关,因此应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如表1所示。
表1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产生原因
图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1 资源开采过量
对地下资源进行过量开采,会产生滑坡、塌陷与山体开裂。此外,对地下水进行超采还会使水源大量减少。过量开采自然资源的最终结果,无疑是岩石结构发生松动,原有的地质结构产生较大变化,导致原生植物遭到严重破坏。
1.2 边坡开挖与废石废渣
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时产生的大量剥离表土与废石会对区域内植被造成严重破坏,而且这种现象往往是十分常见的。不论何种开采形式,都会产生大量的废石废渣与表土。通常情况下,从排放量角度讲,金属矿山要多于非金属矿山,露天开采要多于井下开采。另外,很多金属矿山都坐落在自然区,平均海波数千米,这种情况下,无论开采类型,都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与破坏,包括植被被大面积毁坏、将废石废渣直接倾倒入河床当中,导致河床大幅升高,使河水被严重污染[1]。
1.3 疏干排水与废水排放
资源开采时,因人为破坏地质结构,导致井下的地质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使废水持续流出,在废水中,往往含有很多矿物元素,如果废水直接进入到江河中,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河流当中的生物不断绝迹,严重时对饮用过该河流中的水的牲畜造成影响,使牲畜大量死亡。
1.4 尾矿排放
尾矿与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废渣为资源开发与利用时的主要废弃物。通常情况下,在金属矿山,尾矿的数量要比非金属矿山多。对尾矿而言,其粒度较细,含有很高的水分,且含有一定有害物质与药剂残留。除此之外,因选矿厂的实际用水量较大,又直接受到矿山自然环境直接影响,通常建设在对取水较为方便的位置,如水系与水库旁边或者是直接建在水系上游,完成选矿以后产生的排泄物,即尾矿,将其直接排放到水中,对环境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危害及影响:其一,尾矿库,因尾矿库在建设与管理中存在问题,无法避免尾矿泄漏对下游水和土壤造成污染,甚至因为洪水等原因都无法按期对坝池进行清理,导致溃坝现象的发生;其二,尾矿水,由于含有很多金属及非金属物质,若未能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将对下游水与土壤造成十分严重的污染。
2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影响解决措施
2.1 加强矿山复垦
多年堆积的废石会占压大面积耕地与荒山荒坡。对此,应有计划和目的的对其进行平整与复土,尽可能增加土地量,同时在复垦的土地上进行植被恢复。此外,对煤炭行业而言,应积极推行挖深填浅,借鉴相关经验,加强对矿山的复垦,尽快恢复原有的生态植被。
2.2 积极探索废物回收利用途径
首先要对矿产资源实施二次开发与利用。对尾矿实际堆积量相对较大的地区,应进行尾矿的资源化实验与分析研究。这样一来,除了能使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还能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其次要进一步推广新的采矿与选矿工艺。将科技创新作为先导,加快脚步研究和开发新工艺与设备,并不断完善和提高管理力度。
最后要推广清洁生产试验与示范工作,彻底改变只从生产过程中进行污染控制的简单观念,坚持从设计论证阶段入手,严格落实三同时政策,尽快实现全面清洁生产的目标[2]。
2.3 对矿业结构进行调整
对矿产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逐步调整与改善,加强秩序维持,严格限制小冶炼企业、小矿山企业与小选矿厂,推动企业不断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引导全省范围内不少于九成的企业尽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的转变,杜绝乱采滥挖与资源浪费。对积极贯彻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且规模能够达到标准的企业,应将重点放在技术改造上,限定期限达到要求的排污标准,对于污染和耗能较为严重且效益不佳的企业,则要下定决心进行整顿和淘汰。
2.4 构建信息系统
加快速度构建信息系统,将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作为重点,一改过去以人工为主的资源管理形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或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对资源及环境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期收集,形成良好的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的意识。另外,合理应用新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等,对资源开发进行动态监测,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专门的模拟与处理系统,提高人们对复杂多变的资源和环境的应变适应能力。完善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编辑、处理和查询,完成对各类地图的显示与编辑,以及对空间的快速定位和分析。以此从根本上实现现代化管理[3]。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人类的一系列活动,势必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应根据环境污染产生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减少或避免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实现绿色清洁生产。